周健工 《福布斯》雜志中文版,福布斯中文網總編輯
*數據支持:PATSNAP首席專利分析師賈郡
據Trendforce最新的調查結果,今年一季度,按照市場占有率,世界前十大手機公司中,中國占了六家,其中有排名第四的華為手機與排名第七的小米手機,而根據另外一家公司Counterpoint Technology Market Research的數據,在中國內陸,小米手機排名第三,華為手機排名第五。國產手機梟雄中,只有華為手機與小米之爭,才會擦出火花,才吸引了那么多的關注。
最能引發爭論的,是在手機領域小米模式對華為終端的挑戰,進而在移動互聯時代,未來屬于哪家公司,誰是真正的創新者,如何更有效地創新?
去年底,華為公司CEO任正非以“大公司如何做到‘不必然死亡’?”為題,發表了其在2013年度干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講話從特斯拉與寶馬的汽車之爭提到對“創新”的認識,指出“我們只允許員工在主航道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不能盲目創新,發散了公司的投資與力量。……要防止盲目創新,四面八方都喊創新,就是我們的葬歌?!?/p>
今年初,中歐創業營的李善友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提及任正非的文章,并對比了華為手機與小米手機的成績,認為華為公司在創新上存在戰略失誤。演講稿以《華為身處‘創新者的窘境’而渾然不覺》為題發表:
“對比一下華為手機與小米的成績。華為是一家成立25年的企業,小米是剛剛成立3年的手機公司。2013年,小米的出貨量僅是華為出貨量的36%,收入卻 是華為的60%,利潤是華為的200%,凈利潤率是華為的350%。從這些數字能看得出來,華為手機雖然在銷量上超過了小米手機,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有 機會的業務已經被后來者給追上了。”
最近,一篇《終端之戰:小米模式不是華為的菜》報道稱:
“之前,華為公司創始人、總裁任正非在與華為消費者BG管理團隊午餐會上曾指出:‘華為消費者BG(Business Group)應該堅持走自己的路, 我就是我!不要盲目對標蘋果、三星、小米!我希望消費者BG不要在勝利之后就把自己泡沫化,不要走偏了。所以電商也不要說銷售額,要說能做到多少利 潤?!?/p>
福布斯中文網轉載了張利華(曾供職于華為公司,現從事研發管理與技術創新領域的培訓及咨詢業務)的文章《任正非給了誰一個大大的耳光?》,文中說:
“未來5至8年,會爆發一場專利世界大戰,華為必須對此有清醒!’任正非不僅在 給華為提醒,也在給所有的中國企業提醒,同時給那些像小米這樣從未走出過國門(最近有報道小米跟中國的山寨廠家們一樣還是在馬來西亞實現了銷售)特別是在 歐美日發達國家和地區未實現過突破,只會關起門來覺得自己已超蘋果的廠家們,一記響亮的耳光?!?/p>
小米粉絲為數眾多,華為大軍堅強忠誠,爭論不免有些激化。福布斯中文網攜手新加坡PATSNAP公司(智慧芽),從兩家公司專利池的角度,來對比其創新能力。
據TrendForce的研究報告,2014年第1季度智能手機的全球市占率排名前三分別是三星、蘋果、和并購Motorola后的聯想。華為和小米也入選前十。
以下通過對小米、華為專利狀況的比較,分析前述爭論是否符合實際。
我們看到,按照市場占有率,世界前十大手機公司中,中國占了六家,但只有華為手機與小米手機之爭,才吸引了那么多的關注。因為華為在中國算得上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巨頭,而小米公司只是一個僅四年的新秀,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專注于高端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自主研發的創新型科技企業。主要由前谷歌、微軟、摩托、金山等知名公司的頂尖人才組建。
從小米的創始人團隊構成可以看出,小米公司有專利的意識。
2012-08-28,北京智谷睿拓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冊成立,主要從事技術開發及技術轉讓,知識產權運營、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知識產權許可、知識產權咨詢、培訓及商業信息咨詢等業務。截止目前,智谷公司已公開專利123件,主要涉及移動通信、視頻處理。
2010年4月成立,同年12月提交了第一件專利申請,名稱是“一種添加聯系人信息的方法”。根據目前公開資料顯示,小米科技在四年的時間內共提交了超過1000件專利申請,分別涉及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
小米科技在申請國外專利時,通常借由PCT途徑進行。下圖的申請實例中,同族專利從在中國提交申請到國外同族專利公開,經歷了近3年的時間(從2011年3月到2014年初)。
以中國專利為代表,分析小米專利的技術構成。
華為公司1987年成立,1995年提交第一件專利申請“基于程控交換機的蜂窩式集群系統的通信方法和系統”,到2003年時,總申請量超過1000件。至今已申請專利超過9萬件。
華為公司的國外專利申請途徑主要是PCT,其國外專利申請中,50%是PCT,之后再進入美、歐、日、韓等國家。另外,華為公司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專利布局較少。
在專利全文中限制“手機”、“phone”等關鍵詞及主要分類號后,華為公司在全球共有8500件相關專利,年均公開600件。下圖是其專利公開趨勢:
華為公司2013年年報顯示,其子公司“華為終端有限公司”、“華為終端(香港)有限公司”(“華為終端“)主要從事移動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的研發、生成、銷售及售后服務。
華為終端公司所申請的專利中,部分專利是與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共同申請的。
兩家公司都是2010年前后開始有專利公開,都從事移動通信產品和電子產品,因此在專利上具有可比性。以下比較其專利申請趨勢、國家分布、技術組成。
如下圖示。在公開數量上,華為終端的專利申請在2010-2012之前都明顯超出小米科技,但2013年開始,兩者的公開量差別顯著縮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華為終端在2007-2009之前申請了1300多件專利,這些專利會在2010-2013年相繼公開(專利從申請到公開大約有18個月的保密期)。
同樣,歸結于華為終端(Huawei device)的專利申請早于小米科技,加上從國內申請到國外申請大約有1~3年的延遲公開,因此目前兩者國外專利差距較大。但兩者存在相似的方面,如都申請了較大比例的PCT專利,都是以美國、歐洲為專利申請國。如下圖示:
下圖是兩家公司在主要技術類別的比較。通過對比,可見華為終端的專利主要集中在通信技術上,例如無線網絡、數據傳輸等;而小米科技在數據處理上的專利比重最大。
更具體地,下圖是華為終端公司所申請專利的主要技術組成圖,可見其技術類別受到其網絡設備專利的影響較大,主要是由網絡設備向移動終端的技術擴展。
專利是衡量一家技術型公司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產品更新周期越來越快的智能手機時代,專利成為打擊競爭對手,維護自身市場地位的一種策略。
但專利數量并不完全說明創新能力。對比喬布斯末期的蘋果與微軟,2010年,微軟在美國獲得專利3,094項,排名第3,蘋果563項,排名僅46位。微軟近來年均花90億美元研發或者收購技術,過去的10年,花掉690億美元。但是,在此期間,只有蘋果的產品創新取得了突破。蘋果以4,000件專利,市值超過微軟與英特爾之和,更于8月初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而安卓系統僅憑600項專利就在兩年內占據了智能手機近一半的世場,微軟的僅占2.4%。
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都是移動通訊專利巨頭,但都成為被顛覆的對象。
從三星與蘋果的專利對比來看,蘋果公司以相對很少的專利數,開創了智能手機行業,而三星則以更多的專利數,實現了對蘋果的趕超,并且能與蘋果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專利戰。
蘋果與三星公司的專利主要在中、美、歐、日、韓申請,而在東南亞各國申請較少。
通過對比華為與小米的專利池,我們得出什么結論呢?首先我們如何理解創新。其實創新的歸宿不是技術本身,而是通過技術創造出優秀的產品與服務,實現商業價值的快速成長,尤其是能引發顛覆效應。與華為整體的專利數相比,小米僅相當于其零頭,但如果用華為終端與小米相比,從技術與產品的綜合創新能力來看,小米已經領產品風騷,華為終端正以技術強勢后發制人。
· 小米科技的初創團隊多有谷歌、微軟、摩托羅拉公司的履歷,因此應該具有積極創新、專利保護的良好意識;
· 小米科技的專利申請增長快。從專利申請看,近兩年的專利申請量與華為負責移動通信產品的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的申請量相接近;
· 華為終端、小米科技在專利申請的主要技術、主要途徑、布局國家上相似;但華為終端的技術受其網絡設備技術的影響較多,小米在數據處理的專利上比例較大;
· 小米科技除獨自申請專利外,還參與組建了技術交易公司“北京智谷睿拓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華為終端則與國內各大學有少量共同申請的專利;
· 當前看來,華為與小米在專利數量上差別巨大,但這不足以說明兩者目前在創新能力上實力懸殊。
· 智能手機正在從3G向4G, 向LTE轉變,華為的專利與技術優勢有機會顯示出來,看小米如何再次證明自己。
華為終端與小米,都要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