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問題規模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依靠大眾力量的眾包是熱門的解決之道。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眾包的內容很多,其中就包括集體智慧。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早在 1906 年,全才的英國人弗朗西斯·高爾頓(探險家、優生學家、心理學家,差異心理學之父,生理計量法的創始人,以及科學切蛋糕法的發明人)就已經發現了群體智慧的精確性。有一次,他來到一個集市,目睹了一場有 800 人參加的猜重量比賽—猜一頭被屠宰的公牛的重量。事后,他收集了所有人的測算并計算出平均值,得出的結果是 1208 磅。令高爾頓驚訝的是,這與這頭牛的真正重量(1198 磅)相差只有 10 磅,誤差不到 1%!
群體智慧可見一斑。
烏合之眾與羊群效應
但是,群眾的眼光未必都是雪亮的。我們還聽說過烏合之眾和羊群效應。比方說,對熱門內容采用投票機制的社交新聞網站就證明了互聯網用戶存在羊群效應。
紐約大學的 Sinan Aral 進行過一個實驗,他把一些文章投遞到一個不具名的聚合器上,然后人工操縱每篇文章一開始的“喜歡”和評論數量。結果發現,那些一開始就有“喜歡”和評論的文章的流行度要比沒有的高。也就是說,群體容易受到他人看法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群體受到同一種方式影響,比方說受相互影響或被某種外部因素影響,其觀點往往就會集中在某個有偏差的估計上。這樣的話這伙人的智慧可能是愚蠢的。
消除偏見/偏差
不過,西班牙馬德里 Cajal Institute 的神經科學家 Gabriel Madirolas 和 Gonzalo De Polavieja 已經發現了一種消除偏見 / 偏差的辦法。
他們發現,有些人會更容易受一些更加自信的人的附加信息的影響,因此研究人員把這些容易受影響的人和那些獨立思考者分開成兩組。結果發現,獨立思考者更有可能給出明智的評估。換句話說,群體的智慧不可取,只需取自信者的智慧。
但是如何才能識別出自信者呢?
研究人員研究了早前的一個估算實驗數據。這個實驗是讓受試者執行估算類似瑞士和意大利邊界的長度(734 公里)這樣的任務,受試者會被分成若干組。
執行完一項任務之后,研究者會向一些組顯示其他組的綜合估算結果(他人的附加信息)。
然后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來分析組的這些人是如何吸收這一額外信息的。他們假設每個人依據兩條信息來得出最后的估算。一是他們自己的獨立估算,二是其他組的綜合估算結果。當然,受試者會賦予這兩條信息不同的權重。
結果發現,估算偏差大的人賦予額外信息的權重都很大,而那些自信的人給額外信息的權重很小甚至為 0。
自信的力量
然后研究人員將這些人的行為與模型進行對比,從中發現了他們思考的獨立性程度,再將這些人分成獨立思考者和帶偏見的思考者。最后,研究人員采納了獨立思考者組的綜合估算,結果表明這群人的估算要精確得多。
研究結果表明,對群體預測簡單地取平均、中值或幾何平均可能無法做出好的估計,在社會動態中考慮到個體因素則可以形成更好的集體智慧。
當然,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在現實世界里找出自信者,開發這些人的智慧。我們相信,隨著量化自我、虛擬與現實的映射以及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深入,社會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也將能日益準確地刻畫一個人的“肖像”。知道了你是誰,上述問題即可迎刃而解,但是也會令人背后生出一絲涼意。
對此論文感興趣者可到此處下載。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