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工作或生活中發展出成熟而有意義的人際關系,我們有必要建立兩層濾網。第一層能夠抵御來自他人的傷害,第二層則為了避免自己傷及他人。
第一層濾網:保護自己。曾經與我共事的一位經理常常直言不諱地對我反饋:“你是個不懂得感恩的人!”,“你就不是個好作家!”或者“好吧,這糟透了!”通常,我聽見后的第一反應就是裝作他都是對的。雖然表面上我變得更有防御性,但當我回到家中,內心卻遭到了嚴重的情緒打擊。每天晚上,我的妻子安娜都會傾聽我的遭遇,幫我辨別錯誤中的真諦。有一天,安娜終于說:“你必須搞清問題的源頭!”我的問題并不是不懂得傾聽,而是過分傾聽。換句話說,我需要學會如何過濾這些反饋。
第二層濾網:避免傷害他人。另一方面,我也曾認為可以在一位供職過的領導面前開誠布公。有一天她告訴我:“我很重視你的話,但有時與你談話就如同有人在我胸口打了一拳。”很顯然,在幫助同事抵御來自我的情感傷害這件事上,我做得不夠好。因此,我需要過濾分享的事物以及分享的方法。
學會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這兩層濾網十分困難。過分或是輕視都可能引發下圖中出現的矛盾關系。
它的工作原理是:
如果兩層濾網都很低,你將反復無常。這是上述情況中最糟糕的一種:你不會保護自己同時也不能避免對他人的傷害。這時的你就會像一只受傷的動物,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而自己出言不遜。你可能感覺自己是個受害者,但卻對他人橫行霸盜。
當你發現陷入這種情緒時,請問自己,“我認清狀況了嗎?” “我是不是有點反應過激?”或者“其他人真有那么過分嗎?”同時,還可以為他人的話語打個折扣,假設他說的并不是100%的準確。尋找一件你認同的事而后擱置剩下的分歧。就這樣,暫時止住自己的話,直到你覺得更清醒為止,在紙上寫下這時你想對他說的話,留待以后檢討。寫在紙上是為了不希望某天誤發了這封email。
當兩層濾網一高一低時,你可能過于傲慢或軟弱。傲慢是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因為你的自信可能在無意間冒犯他人。由于沒有認真傾聽,你只是心直口快地訴說自己的信念,卻忘了適當為他人而調整,形成了單向溝通。
當你有所感知時,請問自己,“可能我有點言過其實。請問你有什么見解?”或者“你知道我也犯過錯誤,你怎么看?”然后更進一步控制住自己的言行。
相反,軟弱意味著過分遷就他人而忽略自身。例如,把問題都攬到自己身上,還努力袒護別人。要記得,誰都有受到善待的權利。如果遇到上述情況,想想馬婭·安杰盧說過的話,“你心中定有個不可褻瀆的地方,純樸、圣潔。因此,沒有人有權對你咒罵或是踐踏。父親,母親,妻子,丈夫,都沒有。在這里你有資格說‘住手,退下!難道你不知道我是上帝的孩子嗎?’”
試著這么打開話匣,“我想和你分享一些東西,但希望你能待我溫和一點。”
濾網間的平衡就是最佳的位置,我們也因而變得所向披靡。在這里,我們有能力了解和被了解,傾聽而不被傷害,述說而不必冒犯,更能駕馭復雜的關系,因為我們懂得了調整自己,而不是迷失自我。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因時而變,因人而變。只要明白自己在人際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并向那個最佳位置靠近,關系就能健康地發展。
本譯文原文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獨家授權,不得用于商業行為,轉載請注明譯者、出處。Greg McKeown 是紐約時報暢銷書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的作者。曾在Apple, Google和LinkedIn等公司和各類會議上演講。也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之一。碩士畢業于斯坦福大學。
Connect with him @GregoryMcKe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