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學生秦觀曾對他作出一個很精準的評價,秦觀說東坡先生的文學是他最末流之品,因為這些都是東坡先生與世周旋之物;中品是東坡之見識,所謂“識足以致遠”,東坡之識不遜于王荊公;但東坡最厲害的東西乃在于他的“性命自得之際”,即人生觀,看透于世,胸襟博大,自在逍遙。當然,東坡后半生一直顛簸,直至南宋初都被視為朝廷之罪人,幸因先生此一性情,才使得他現在看來更為偉大。也同是這一性情,才讓很多人頗覺蘇軾之可愛與有趣。東坡人生有趣之事頗多,詳可見《東坡志林》,本文先談談東坡與美食。 今世與東坡有關之美食,最有名莫過于東坡魚、東坡肘子和東坡肉。那么究竟其中何菜才是東坡所創?其實,覽之古籍,見載者只有東坡肉,這大概說明東坡肘子和東坡魚都是近代的產物,只是借東坡之名罷了。 先來談談這被排除的東坡肘子與東坡魚。這兩道菜和東坡肉不一樣,這兩菜目前都屬于現代川菜體系。川菜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千年之前的川菜和今天的現代川菜其實并不一樣。《東京夢華錄》曾經記載一千多年前北宋的開封有川菜館,而其中的菜肴如下:“則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燠肉,大概指燜肉)從這些菜名來看,一千年前的川菜和今天很不一樣。因為后來川菜的精華——辣椒,是在明末清初才傳到中國的,傳到四川之日就更晚了,以前古籍提到四川的“椒”,乃指花椒。而且,現代川菜的形成其實只有不到一百多年的歷史,不過發展的很快,到今日已較為成熟,大抵可以分為五個流派,其中傳播最廣的是“重慶幫”,常見的“干鍋”系、“水煮”系皆是出自此派;而在岷江一代,以樂山、眉山、宜賓為中心的被稱為“大河幫”,其中代表菜就是“東坡肘子”、“椒麻肉片”等。現在的百度大概可以搜到關于“東坡肘子”和“東坡魚”的各種傳說與由來,但都不見任何古籍對此有過記載。它們的歷史大概都在百年之內,因為形成于岷江一代,所以借用了蘇東坡之名號而已,實與蘇軾無關。 但是“東坡肉”卻是有古籍記載,雖然都只是明代筆記。《古今譚概》說有一位叫陸宅的人,較為幽默,經常對人說“我最愛蘇東坡了。”,其他人就對他說“東坡有文,有賦,有詩,有字,有東坡巾。 君所愛何居?”,他則回答:“東坡肉。”可見在明時,已經有人將某菜與東坡先生相聯系。更詳細的證據載于《野獲編》,其中在談到明代的一些物品與古代名人之關聯時,就說“胡床之有靠背者,名東坡椅;肉之大胾不割者,名東坡肉”,所謂“胾”就是指切成大塊的肉。這一描述和現在的東坡肉很像。在清代,《通俗編》中就有一首描寫“東坡肉”的詩,錄為下:“雕盤肥胾截肪多,學士風流奈老何?文火條桑三轉雪,松聲桂醬一時和。”截肪指切開的脂肪,后兩句大概是對烹制方法的描述,這里的“桂醬”可能指的是桂花醬。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明以后的文獻,宋時并沒有直接描述蘇軾與“東坡肉”的文獻。只有蘇東坡自己的詩集里面有記一則《豬肉頌》,是蘇東坡自己在黃州所寫的一首詩。今天很多人似乎都認為這一內容就是描寫的“東坡肉”。該詩云“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今人根據這首詩認為蘇軾是在黃州學會了烹制“東坡肉”的方法,然后被貶到杭州以后,才讓這道菜在江浙流行,成為今日浙菜的一大代表,據說這是西湖邊上樓外樓的一道招牌菜,可惜我還未曾有機會得以品嘗過。 那么,“東坡肉”究竟是不是東坡所發明?這就要靠大家去猜了。歷史有時候并沒有什么結論,這是因為史料的原因,使得很多問題都不能讓后來的人去做出一個肯定的結論。但也許選擇去相信蘇軾曾發明了“東坡肉”,于我們今時之生活,可也說得上浪漫。 再說一段蘇軾與肉的典故,想必很多人此前曾聽過。這是北宋熙寧六年(1073),蘇軾出任杭州通判,一日進入“於潛”縣視察,路過寂照寺并看望一位僧人朋友,蘇軾與他共游寺內綠筠軒時寫下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這大概是蘇軾借寫竹來諷刺世間物欲與俗氣,最末的“揚州鶴”用典取于《殷蕓小說》,說曾有很多人一起游玩,各言志向,有人說愿當揚州刺史,有人希望有很多錢,有人希望能騎鶴飛仙,這其中有個更貪的哥們,就說他的夢想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把這三者的全占了,蘇軾正用此以諷。但因為蘇軾和美食的關系太密切了,后人談到這首詩時候就產生了一些聯想,比如清人就把蘇軾的這首詩直接改為了“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若教不瘦又不俗,頓頓還他筍炒肉。”那么,今天某菜系的竹筍肉片是否可借此典改為“東坡竹筍肉”呢? 當然,“東坡魚”、“東坡肘子”這些名菜雖然與蘇軾無甚關系,但是在歷史上,蘇軾確曾發明了很多菜,只是沒被今人所使用罷了。比如蘇軾在自己寫的《菜羹賦》里面自述:“東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酰醬,而有自然之味”,就是說他當年在南山下居住時,因當時十分貧困買不起各種水陸之物以食,但自創將“蔓菁、蘆菔、苦薺”一起合煮,并不用酰醬這些調料,食來卻是非常美味,有自然之氣。再如他在《老饕賦》中盡言各種美食,比如吃螃蟹要選秋風起、霜凍前最肥美的螃蟹的兩只大螯,把櫻桃放在鍋中煮爛煎成蜜等等,這些都足以說明他的確是個美食“饕餮”。 雖然標題中那些可能與東坡無關,但今人或可從以上這些秘方中“重獲”當年蘇軾之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