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早教,大部分人的印象還是停留在開發智力,認為這些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的父母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導語中這兩個孩子的家長顯然不是如此,兩家早教機構更像托兒所。河南新密早教中心的新聞是這么描述機構環境的——“神州智慧星早教中心在新密市青屏大街與周樓街交叉口東200米路北,一處居民樓2層,有5個房間,大概有30名1~3歲幼兒在這里?!蓖耆且凰[匿在居民樓里的民辦幼兒園的架勢。而江蘇南京這家機構也沒好到哪里去。
為什么要把孩子送去早教中心呢呢?央廣網的采訪給出了答案——“家住南京浦口的李先生夫婦倆,平時工作比較繁忙,白天沒辦法看孩子”。1歲多便把孩子送去“上托”的那對河南夫婦更是不言自明。
這兩對父母不是特例。的確有不少父母把孩子送去早教是為了所謂的“開發智力”。不過,不能以偏概全。2009年的時候,人民網做過一個調查,其中八成人都認為“早教無用”。所以,一些人把自己孩子推向早教場所,只是因為他們需要“托兒”,不然沒法上班了。
一些家長送孩子去早教機構的目的不再是所謂“開發智力”,而是托兒
早教機構來承擔托兒任務簡直是災難,毫無資質的教師,缺乏保護的設施,處處是隱患。河南這起事件中,涉事女教師只有15歲的年紀,自己都是個孩子,怎么帶幼童呢?而江蘇的墜樓事件中,不僅保育員素質太差,普通民居改建的早教中心也缺少安全措施,才會讓被關在辦公室的孩子翻窗墜落。
出現以上問題一點都不意外。處于教育、計生和工商三大部門監管夾縫中的早教中心毫無標準和章法可言,幾乎可以說是在監管的空白地帶。一個慣常標榜著“開發幼兒”的場所和保育設施在功能性上截然不同。然而,人們還是需要它來“托兒”。因為沒有適合3歲以下孩子的保育設施。中國江蘇網的一個采訪里,許多家長認為“老人365天帶孩子比較累,自己平時上班也挺累,周末都想要放松一下,寶寶給誰帶是個大問題”,而早教中心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中國家庭中,老一輩承擔著大量撫育孫輩的工作。一個數據是,在北京有將近80%的孩子是由爺爺奶奶輩看護的?,F在把早教機構當作是保育救命稻草的年輕父母畢竟是少數。然而,問題來了,假如年輕父母要生育二孩,誰來照顧呢?很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老去,缺乏體力,并且對于一孩的照顧已經消耗掉他們大量的精力。也許他們尚有余力帶帶孩子,不過也不能終日折騰了。請保姆?請不起和難信任兩個問題橫在面前。自己照顧?更是天方夜譚。到底怎么照顧二孩呢?所以,許多人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強很大原因也是在于對照料問題非常擔憂。
再生一個,誰來帶?
那么,剩下的就是去找托兒所了。然而,在主流的教育、保育體系中只有3歲以上孩子上的幼兒園,沒有準備給3歲以下小孩的托兒所。許多早教中心順應時勢轉行做“保育”是順順理成章的事情。只是,把孩子送進那些灰色機構去,家長真的放心么?就算是部分家長心有那么大,連說話都不利索的幼兒會遭受什么樣的待遇呢?仔細想想,極其恐怖。
按理說,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家庭養育,是父母的陪伴。一個順理成章的辦法是給女性發津貼,讓她們拿著“工資”帶孩子??蛇@似乎效果不好。
最近德國國內在鬧育兒津貼的別扭。德國在歐洲的生育率不算高,所以政府在想辦法補貼公民,鼓勵生育。而2013年,德國國內開始推行養育補貼政策,倘若母親不去上班而是在家中養育孩子,可以獲得不少費用??墒沁@個看起來非常棒的措施卻被詬病了兩年,而就在幾天前德國法官剛剛裁定全國統一的育兒補貼是違憲的,應該由各州來制定措施。這有兩層原因,其一是育兒補貼捆綁了女性,讓她們無法好好工作;其二,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對弱勢家庭的孩子不公,他們的家長往往為了拿津貼而把孩子放在家中,可是這些貧窮的母親很可能無法給孩子良好的陪伴,更談不上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
因為保育設施不夠用,德國大派育兒補貼,卻飽受詬病
在幼兒的養育政策里,德國的反面是法國。德國之所以在兩年前搞出個育兒補貼新政,是因為公共育兒設施不夠用了,所以希望靠著津貼來緩解壓力。
生育率在全歐一直名列前茅,法國最大的秘訣是保持穩定的鼓勵政策,而這個政策很看重照料支持。法國國立人口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陳婧介紹道:“尤其對法國雙職工的家庭來說,多了一個孩子或是兩個孩子,意味著大量精力和時間的投入。法國通過政府提供了完善的看護服務,最早的一座托兒所建立于1881年,目前大部分的托兒所都是公立的。22%-35%法國家庭的孩子在二歲時就進入托兒所,98%的孩子在三歲前入托,幫助孩子們適應學前生活。由于托兒所是免費的,對需要忙碌工作的年輕夫婦來說,幫助很大。另外,政府通過稅收減免的方式,鼓勵企業提供嬰幼兒的照料和看護服務,以及延長服務時間。”
養育孩子是一個漫長而費勁的過程。所以決定人們生育意愿的遠遠不是夠不夠錢來養這個問題了。這些年來,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來鼓勵生育,奇怪的是他們的生育率還是止不住的往下降,如下圖:
不禁讓人深深懷疑,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東亞文化圈的人們更不愛生育了。這其實和東亞女性的家庭、社會地位有關。復旦清華的沈可等學者聯合所著的《國際人口政策轉向對中國的啟示》一文提到,“東亞的現行政策在敦促男性投入更多時間撫育子女這方面所作的努力還非常有限。尤其是東亞社會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內部分工,使得男性原本在料理家務、養育子女方面的投入遠低于女性。伴隨著生存壓力的上升,女性在工作與生育之間面臨更艱難的抉擇?!?/p>
上述研究對中國尤其有啟發。對于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女性不可能不工作,否則家庭收入完全不夠養孩子?!吨袊鴭D女》雜志社和一家調查中心所作的《第10次中國城市女性生活質量調查報告》顯示,女性對家庭收入的貢獻率平均為32.3%。而“工作任務繁重”(58.1%)、“工作家庭難兼顧”(44.4%)、“職場競爭激烈”(36.8%)是女性感到壓抑大的三大原因。情勢如此嚴重,談生育二孩就太夸張了。難怪盡管“單獨二孩”放開了,可遠遠沒出現趕著生的局面。在一些母嬰論壇上會出現《欣喜上海人大代表呼吁興辦0—3歲嬰幼兒托兒所解決入托難問題》這樣的帖子。
在經合組織去年的報告中,中國婦女的工作學習時長是第一位的,圖為和法國婦女比較
所以,必須開始大力地建設公共育兒設施了。這在中國尤其適用。
沒有正規的育兒機構,要么人們就不敢生二孩,要么生了就涌向那些地下機構。最近這兩起早教中心虐童事件已經足以說明后者是多么不靠譜了。要是不改革,結果只能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