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業勝丨壹心理認證咨詢師
前一陣子,一個來訪者的家屬,悄悄的問我,為什么丈夫做了一段時間心理咨詢,性格變了,甚至有時候覺得換了一個人似的,我問,有哪些變化呢?她說,以前在家里向來都是言聽計從的,現在不高興就會甩臉子,經常和自己軟抵抗,感覺以前那個溫順的丈夫不一樣了。
這是長程的個案咨詢中經常會發生的事,一個溫順的人慢慢開始有了一些脾氣了,一個孝順的孩子慢慢開始不那么孝順了,一個本來張揚的人慢慢開始平和了,總之一句話,貌似性格都發生了變化。那這中間發生了什么呢?
我們先來看看,所謂的性格這種東西,到底是個什么玩藝。通俗意義上的性格,我們通常會說,這個人很霸道,這個人很軟弱,這個人脾氣不好,容易發火,這個人很溫和,大體上說這個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來相比穩定的樣子。而這個相對穩定的性格是怎么來的呢?關于這個,以前心理學界有過爭執,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和遺傳有關系,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和后天養育的環境有關,而現在的觀點會綜合以上兩點,認為和遺傳有一定關系,而主要的來源還是養育關系,即家庭的塑造。
家庭里主要的養育者一般意義上都是父母,最近幾十年關于親子關系的研究關注點更多放到了孩子出生后的幾年里,即認為6歲以前孩子的經歷會決定一個人的性格,特別是3歲以內,孩子是否被母親溫柔的對待,決定了一個人一輩子人格健康程度。
我會有個比喻,每個生命,都像是一顆種子,這個種子本身內在是蘊含了成長的需要和力量的,但成長的過程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塑造。如果陽光充足、水份適中、土壤有營養,種子自能破土發芽,茁壯成長。然而很多種子遇不到理想的環境,為了能生長,為了能活下來,不得不去扭曲部分的自己,以適應環境,獲取養分,保存自身。比如,一粒石縫里的種子,很可能就要不斷的去把營養放在根部,長出網狀的根須,以便能吸引更多的養份,也許為了能照到更多的陽光,會扭曲自己的主干,讓整個樹偏向有光的地方。
人的成長也一樣,也會努力爭取在家庭里活下來,有意識無意識的根據父母的塑造,而形成自己。比如在一個專制的家庭里,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務,那孩子可能很難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更為嚴重的情況發生,即他根本沒有想法,他所有向外的欲望,曾經被定義為不好,都不被允許,慢慢的,個人的正常的想法就會弄沒了。而在現實社會里,這樣的性格,可想而知,會遇到什么樣的對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如何去處理關系,利益被別人侵犯了,不知道如何應對,只是生悶氣,或者某個點上,武力相向,做出一些極端的事。
而與樹木不同的是,樹木成型后,再難改變,而人的內在成長力量卻會一直都在,當長大成人,脫離了原生家庭,環境變了,但扭曲的部分會造成很多現實的問題,發生各種內在外在的痛苦,會促使人不斷的尋求改變。
如果這樣的人來找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要做的就是營造一個適合種子再次蛻變的環境,一個有營養的關系,咨詢師是接納的而不是拒絕的,是允許的而不是封閉的,陪著他慢慢去找到他的感受,讓他自己的能量暢通起來,讓他可以成為他真實的自己,這樣扭曲的部分慢慢得到舒展,一個生命慢慢回到他原來的樣子,和自己的感受連接,某些時刻里,他開始能夠用語言表達他的不滿、他的憤怒,開始覺得自己是有資格和權利的,一個全新的成長就成型了,性格也就表變化了。
而這個過程,當事人和咨詢師都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特別是來訪者本人,更是要有強烈的動力,才能堅持充滿焦慮的成長之路。而咨詢師,更像是一個足夠好的父母,陪伴著來訪者一路曲折,一路向前。
愿我們的生命中都能有這樣一段陪伴。
原題:是什么讓性格發生了變化
責任編輯:小二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