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陳世英(Wallace Chan),這位據說世界上最昂貴的鉆石項鏈背后的香港珠寶匠,從 8 歲就開始動手工作了。
上世紀 60 年代,陳世英一家人從貧困的福建省遷至香港,靠打零工維持生計。這個小男孩被安排做些適合小手做的重復性勞動,比如卷紗線或者組裝廉價的裝飾品。
“我們曾經做塑料花做到手指流血,”他在工作室里用粵語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每做一袋子塑料花能拿 10 分錢。我還記得,有 15 分就可以買兩個菠蘿包。”
現年 59 歲的陳世英在香港中環的一家上層工作室里工作,那里有點像堡壘,大門有雙層的電子鎖。這個瘦小的男人留著長長的棕色胡須,穿一身黑色西服坐在里屋——桌上還扔著件黑外套,反射著陽光——還有一袋袋未經切割拋光的原石,每一顆都有高爾夫球那么大。
“石頭會蒙騙眼睛,所以我得比它還精明,”他邊用手電筒查看著一塊黃玉邊說,“我能看到它的瑕疵和各個角度。有些元素是我想隱藏的,有的則是我要突出的。我在捕捉它的光芒。”
9 月,陳世英揭曉了“裕世鉆芳華”(A Heritage in Bloom),被稱為世界上最昂貴的鉆石項鏈,價值約 200 萬美元。項鏈上鑲有 1 萬 1551 顆鉆石,還帶有玉石打造的蝴蝶和蝙蝠等陳世英喜歡的形象,總共 383 克拉;單是主鉆就有 104 克拉。
這一項目始于 2010 年,那時,香港珠寶公司周大福從南非庫里南礦得到了一塊極為珍稀的 507 克拉鉆石原石。周大福委托陳世英將這塊原石打造成杰作,載入中國珠寶設計史冊。
“看到它的時候,我感覺自己魂都沒了,”陳世英說,“我看了 3 年才敢碰它。”成品經過了 22 個工匠長達 4 萬 7 千個小時的加工。
去年 11 月末,作為 12 月份珠寶拍賣的預覽,香港佳士得舉辦一場展覽,展出了陳世英 30 件技藝精湛的珠寶作品,有些從未公開展出過。這場展覽(不包括銷售) 恰逢《Wallace Chan: Dream Light Water》這本 380 頁的書出版,由珠寶專家 Juliet W. de La Rochefoucauld 撰寫,Rizzoli 出版公司出版。
這本書售價 280 美元,將于 1 月 28 日在美國上市,屆時陳世英將在紐約 Cooper Hewitt,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 做講座和簽售活動。
陳世英在工作室的會議室里小心地翻閱著這本書的展覽版本,大概有 2 英尺多長,其中有他作品詳盡的照片特寫。
他最喜歡的作品有趣、古怪,甚至很有幽默感。其中“舞蹈精靈”(Dancing Elf)的藍色耳墜;鉆石鳥喙的彩虹色云雀;還有半透明鰭上冒著泡的魚。陳世英尤其喜歡蝴蝶,這是他作品中常常出現的主題,比如:在“焦急的女士”(Fluttery-Painted Lady)中伴隨著花草出現,還有“拉格泰姆”(Ragtime),蝴蝶火焰般的翅膀用紙一樣薄的珍珠母片制作。
“Ragtime”胸針,含沙弗萊寶石和黃鉆石。圖片版權 Billy H.C. Kwok,《紐約時報》
他一有想法,就會抓起支筆畫起來,下筆迅速又流暢。在采訪中,他想象出一個帶著流動鬃毛的馬頭,后來鬃毛化作另一只馬頭,最后變成個珠寶吊墜。
陳世英的雙手足夠小,能夠試戴自己做的女士珠寶。他戴上一只叫做“我的夢”(My Dreams)的戒指,非常輕,顯得手指很纖細,鑒于這是用 2 個碩大的珠寶立方體組成。
他雙手拾起一個大花卉胸針,名叫“鮮活”(Vividity),迸發著熱情的粉紅與明亮的綠色。這款珠寶也出人意料地輕盈,由于陳世英采用了鈦金屬工藝,所以它的密度只是用金制作版本的零頭。
陳世英的兩個工作室,分別在香港和澳門,聘用了與他合作 15 到 30 年的工匠們——一年只生產十幾件珠寶。“我在一件作品上花那么的多時間,后來它就成了我,”他說,“石頭就是我,我就是那塊石頭。”
陳世英從 16 歲起開始對寶石感興趣,那時他在一家雕刻中國宗教佛像的工作室找了份工作。17 歲時,他懇求父親,要來 1000 港幣(現在約合 130 美元),然后拿這些錢買個雕刻機和一大塊孔雀石,開始挨家挨戶地賣小雕像。
家里對他有份穩定工作感到很滿意;但在他在 20 幾歲的時候,開始焦躁不安。
“我不想只做個匠人,”他說,“我想研究藝術,想看電影。我想做我喜愛的東西。做能與你起舞的珠寶,做那些有故事和靈魂的作品。”
于是 28 歲的時候,他不顧家人的反對移居澳門。那時澳門還是葡萄牙,不過已經是個讓人隨心所欲的賭博天堂了。
他開始對一件事著迷,那就是在切割后的寶石里一個瑕疵會被反射很多次——創造出一種光學幻象,類似二次曝光的攝影。從 1985 年到 1987 年,他開發出了“世英切割”(Wallace Cut),這項技術為他帶來了國際聲譽。
“世英切割”技術涉及在多面的石頭背面鉆個孔,然后雕刻和蝕刻出一個反向的圖像。當從前面看,這個圖像就會被多次映射。
他還開發出一種又小又快的鉆頭。這種技術需要鉆孔和在水中冷卻(因為鉆頭會造成摩擦),然后干燥,再繼續鉆,這樣反復操作很多次——他采用了幾個世紀前歐洲的工藝元素,比如凹版印刷和寶石浮雕技術。
他最著名的“世英切割”作品是向希臘的四季女神 Horae 致敬,采用藍色黃玉打造。一個德國商人看了一眼 Horae 就告訴陳世英說,他一定要把這個作品帶到歐洲去。他后來在德國的 Intergem Fair 和Deutsches Edelstein Museum 展出作品,才作為雕刻奇才開始被人們所了解。
陳世英最大的,也是最不同尋常的委約作品出現在 90 年代晚期,那時一個臺灣寺廟找他做一個 3 英尺高的金舍利塔,用水晶和寶石來盛裝一件被認為是佛祖牙齒的遺物。陳世英研究好幾個月,搞清楚如何在同心圓的水晶球中納入那顆舍利;這個項目在 2001 年完工,歷時共 2 年。
佳士得亞太地區主席 Fran?ois Curiel 在郵件中把陳世英稱為“高品位世界里中的文藝復興式人物——科學家、設計師、雕塑家;但對他最好的描述是夢想家。”
“他有好奇心,有勇氣,還有突破常規的才華,無論藝術方面還是地質學方面,”Curiel 繼續說,“他是享譽國際的第一名中國珠寶藝術家。”
陳世英最終打破了珠寶世界中的玻璃天花板,2012 年,他成為了第一個受邀參展巴黎古董雙年展(Biennale des Antiquaires)的亞洲設計師,這是世界級的高端珠寶展覽。
“啟蒙之路:藝術與禪”(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 Art and Zen)的作品與歐洲設計師們的珠寶內容截然不同:盤旋的中國龍、翡翠綠的蟋蟀、半透明的天鵝和打斗的蝎子。陳世英的“長城”(Great Wall)翡翠鑲鉆的楓葉項鏈售價 5600 萬歐元,或 5960 萬美元。
據說陳世英只把作品賣給他喜歡的客戶——這件事他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不妨說,我不會為了錢而交易,”他說,“每件作品都是我用心,用雙手成就的。每一件我都耗費了心血。買家要明白這是我源自內心的作品——他們帶走的是我的孩子。”
“如果有人說,‘我有錢,我就是想要’,那么他們就沒有理解,我也不想把作品賣給他。”
陳世英和他的員工都極為保護客戶,說所有交易均要保密。拍賣報告上他的作品上只寫著“私人買家”。
陳世英的生活很簡單。他不戴珠寶,喝一杯又一杯的中國茶,依然住在澳門一個安靜的角落。
他不太想談他讓人瞠目結舌的價格,或是那些顯要的大客戶。
“我想留下一段傳奇,”他說,“中國的珠寶有 6000 年歷史,我希望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翻譯 Alicia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