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The Crusades)是歐洲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事件之一,但是在西羅馬帝國沒落后,十字軍在重新定義歐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歐洲士兵們以宗教熱忱之名團結在一起,開啟了一場通往中東,以保衛基督文明、收回圣地和圣物的武裝朝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是一場近乎奇跡般的勝利。塞爾柱王朝的土耳其人(The Seljuk Turks)以殘酷的手段征服了中東,卻敗給了同樣殘酷且有著狂熱信仰的法蘭克十字軍。
但是總體來說,十字軍在歷史上并沒有取得豐功偉績。即使忽略宗教戰爭的道德抗議,十字軍東征史還充滿著尷尬又滑稽的失敗。
10 大牧師在十字軍第一次東征中逃跑
1095年, 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 presided)在法國主持了克萊蒙(Clermont)會議,主張對土耳其人發起戰爭。亞眠隱修士彼得 (Peter the Hermit)被戰爭的召喚點燃了。他狂熱、雄辯、令人信服,直言不諱地表達對第一次東征的支持。因此他積累了大量的追隨者:在葛培理牧師(Billy Graham)和Joel Osteen(喬爾·歐斯汀)的主持下,他成為了大牧師。
1096年,在十字軍主力軍出征的幾個月前,彼得帶著他的追隨者們走上了戰場。但只有熱忱和信念是無法造就一個好戰士的。彼得的軍隊在土耳其全軍覆沒,他不得不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等待其余十字軍的救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是一場龐大、血腥的混戰。1098年,最終大牧師彼得意識到加入十字軍也許是個錯誤的想法,死亡更是近在咫尺,于是決定甩手不干。但是在逃跑的途中彼得被十字軍捕獲了,他只好乞求原諒并重新加入十字軍。
9 獅心王(Lionheart)的妹妹拒絕了薩拉丁(Saladin)的兄弟
第 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因為涉及兩位主要的中世紀人物而廣為人知。一位是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the Lionheart), 英格蘭國王;另一位是薩拉丁,蘇丹庫爾德人(the Kurdish sultan),阿尤布王朝(the Ayyubid dynasty)的創建者。 這兩位君主都令人敬畏,歐洲編年史作家們對他們的描述是謙恭有禮、騎士精神、品德高貴。
1191年, 獅心王理查一世設計贏得戰爭減少傷亡。理查意圖將自己的妹妹瓊(Joan)與薩拉丁的兄弟阿爾·阿迪勒(al-Adil)聯姻,但此前并未征求瓊的同意。 薩拉丁倒是同意了。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宗教問題,瓊并不想嫁給穆斯林(Muslim),于是理查又加了一條約定:阿爾·阿迪勒必須皈依基督教。薩拉丁和阿 爾·阿迪勒拒絕了這條約定。
于是理查萌生了以侄女代替妹妹聯姻的想法。但是遭到薩拉丁的嚴詞拒絕,整個計劃瓦解了。穆斯林出征占領耶路撒冷(Jerusalem),最后理查在說服薩拉丁允許基督教徒居住于耶路撒冷后返回英國。
8.腓力二世的東征
腓力二世(Frederick II)是紅胡子腓特烈一世(FrederickBarbarossa)的孫子,他是“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德國、意大利的國王及斯瓦比亞(德國地名)的 君主,1229年,他宣稱自己是耶路撒冷的國王。腓力二世是一位充滿智慧的統治者,但也是不靠譜的君主,就像某位信口開河,空許諾的朋友。因腓烈特二世的 政治權力和軍事才能,教皇多次要求他發動東征,腓力二世應允了卻一直沒有履行承諾。最終,教皇將腓力二世逐出了教會。被逐出教會后,腓力二世終于決定發動 東征(1288-29)。由于此次東征并未獲得教會的批準,這令腓力二世遭到驅逐的影響被放大。
腓 烈特二世根本就不在乎被驅逐出教會,并立意要進行東征,他希望獲得權利和土地。他實際并未參與戰爭,但腓力二世和埃及的Malik al-Kamil國王達成協議,共同控制巴基斯坦(Jaffa), 伯利恒(Bethlehem), 拿撒樂(Nazareth),以及圣城耶路撒冷 (Jerusalem to the Christians)。條約還規定,穆斯林將繼續統治耶路撒冷,但耶路撒冷將沒有兵力防備。至此基督徒與穆斯林停火十年。
腓力二世自此自稱是耶路撒冷的國王,這一稱號不被天主教和歐洲貴族所承認,為此,他又一次被開除教籍。
條約失效后,穆斯林迅速奪回了耶路撒冷,這一次,穆斯林控制了耶路撒冷直到1917年
7.兒童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
十字軍東征是狂熱宗教的產物,而這種狂熱不僅僅存在于戰斗部隊中。天主教知道十字軍在戰爭中如果戰斗力不強將會土崩瓦解,這也是為何1212年悲劇的童子軍東征并未獲得教方批準。
童 子軍東征是飽受爭議的,主要有兩位領導人:法國克魯瓦埃(Cloyes)的斯特凡(Stephen)德國科隆(Cologne)的尼古拉 (Nicholas)。他們倆都是很窮的年輕人,擁有一支由農民組成的3000人軍隊,斯特凡向國王呈上書信并勸說國王同意他們參與十字軍東征,斯特凡認 為這是他們的使命。國王最終的回復是:“啊,真是可愛“,但很有可能,斯特凡的隊伍根本就沒有人到達中東。
尼 古拉和他的軍隊到了熱那亞(Genoa)。他們似乎期待海水會像圣經中描繪得那樣可以自動分開,但尼古拉失望了。許多農民最后待在了熱那亞成為了廉價的勞 工,還有一些去了羅馬,他們被那里的教皇所接納,并被勸說返回家鄉。與此同時,尼古拉的父親被打進大牢并被憤怒的父母們絞死,因為尼古拉教唆他們的孩子參 與了十字軍東征。
6.拜占庭的重重災難
拜 占庭帝國(The Byzantine Empire)在中世紀基督教國家中最為強大,但也對南部和東部穆斯林(Muslim )的突擊猝不及防。面對穆 斯林的攻擊,拜占庭開始喪失領土,于是,其皇帝亞力克修斯一世(Alexius I)寫信向教皇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尋求幫助。這便 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導火索。
當 這些無組織且嗜血成性的西歐封建主們到達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后,亞力克修斯意識到這可能是個錯誤的決定。拜占庭人信仰希臘東正 教,而西歐人信仰羅馬天主教。(東正教與天主教同為基督教流派)宗教流派不同導致他們互不信任。于是,十字軍將奪回的拜占庭領土據為己有,而拜占庭人則經 常只顧自己。
這 種不信任和背叛在威尼斯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率領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04)中到達頂峰。當時十字軍亟需錢款,以便渡過威尼斯海港侵略埃及。而拜 占庭王子亞力克修斯四世(Alexius IV)的叔叔,亞力克修斯三世(Alexius III),剛篡奪了其父伊薩克二世(Isaac II)的王 位。于是,亞力克修斯四世提出若十字軍愿意助其奪回王位,他將為十字軍出資。
十字軍與其達成協議,并進軍攻擊君士坦丁堡。由于拜占庭軍隊膽小懦弱,君士坦丁堡很快被攻陷。隨后,伊薩克二世與其子亞力克修斯四世同時加冕為皇帝。
但亞力克修斯四世卻無法兌現諾言。無論他如何加大征稅,也無力付清對十字軍的欠款。十字軍惱羞成怒,并以此為由發動戰爭。難道君士坦丁堡不屬于天主教堂(Catholic Church)嗎?難道拜占庭人也是異教徒嗎?難道向他們發動戰爭就能滿足十字軍的需求嗎?
1204年,十字軍野蠻殘忍地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并任命了西歐君主。亞力克修斯一世尋求幫助的初衷最終適得其反。
5.法國國王毀滅圣殿騎士團
圣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是服務于十字軍的軍事修士會。他們還建立了現代銀行,讓朝圣者和十字軍可以在歐洲存款,在中東取回。以此來保證路途安全,不必畏懼搶劫之災。
雖然圣殿騎士個體名義上致力于窮人,但實則整個修士會極為富有。到了法國國王腓力四世(Philip IV)時期,當腓力聽聞圣殿騎士團的寶藏,便想占為己有。
圣殿騎士團唯一聽命于教皇,于是,腓力說服教皇克雷芒五世(Pope Clement V)稱圣殿騎士團異端異教、腐敗不堪。克雷芒五世懦弱順從,盡管罪證不足,他還是屈服了。圣殿騎士們被全部逮捕并槍決,其財產也被查封。圣殿騎士團在整個歐洲滅亡。
1314年,圣殿騎士團大團長雅克·德·莫萊(Jacques de Molay)被執行火刑。諷刺的是,克雷芒和腓力壞事做盡,卻都在第二年就去世了。
4.第八次十字軍東征:死于痢疾
13世紀末,歐洲人已對十字軍秉信的“拯救圣地”理想主義失去信心。然而,還有極少數君主對十字軍東征熱情不減,其中便包括法國國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狹義勇武、寬厚慷慨、光榮高貴,是中世紀虔誠的基督教國王的典型。
1248年,路易九世發起了第七次十字軍東征,企圖奪回“圣地”耶路撒冷。自腓特烈二世與異教徒所簽署的條約失效后,耶路撒冷已由穆斯林占據。(譯者注:1229年與埃及蘇丹卡米爾簽訂雅法協定,耶路撒冷重歸腓特烈二世,為期十年。1244 基督教徒在加薩失敗。伊斯蘭教徒最后占領耶路撒冷。)第七次十字軍東征,路易九世意圖發動曼蘇拉戰役攻擊穆斯林政權的中心——埃及,但卻慘遭被俘、損失慘重,于1250年用大筆贖金才得以重返歐洲。
路易九世虔誠狂熱地信奉基督教、堅持十字軍東征,并于1270年再次為基督教王國而戰發動了十字軍東征,史稱“第八次十字軍東征”。這一次,路易九世率領騎士進攻北非的突尼斯(Tunisia),他認為如果能夠占領突尼斯,那么進攻埃及便輕而易舉。
但天有不測風云,十字軍在北非登陸不久,路易九世及其軍隊中一大部分人便感染瘟疫,路易九世于八月染病身亡。他所率領的十字軍全軍覆沒。基于路易九世對基督教的虔誠信仰和為教義而獻身的精神,其于1297年被尊為“圣路易”。
3.1101年的十字軍東征:女性的蔑視導致
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誓師后,許多士兵卻因為害怕而退縮,并未真正進軍中東。同樣,也有一些人雖參加了東征,卻擔心此舉注定會以失敗而告終,最終選擇了臨陣脫逃。這其中便包括了一些領軍人物。
隨著十字軍徹底占領耶路撒冷,聯軍開始回頭找這些逃兵和背誓者算賬。那時,耶路撒冷地區的十字軍極度需要幫助來保衛他們得之不易的土地,于是帕斯卡二世對那些發誓東征卻逃跑了的士兵逐出教會,以示威脅。
在整個歐洲,那些逃兵和背誓者所在的家庭都為他們感到尷尬和羞恥,并強迫他們重回軍隊、繼續東征。其中便有位于布洛瓦(法國地名)的伯爵夫人阿德拉,她的丈夫斯蒂芬是一名十字軍東征的領軍,但卻在對安提俄克城(Antioch,古敘利亞首都)的漫長圍攻中撤退回了歐洲。其妻子阿德拉便強迫斯蒂芬返回中東戰場。
在極大的壓力下,斯蒂芬和一些人參加了1101年的十字軍東征,這場戰爭十字軍徹底戰敗。此戰中,土耳其人完勝十字軍,并取得了每一場戰役的勝利。斯蒂芬于1102年死于Ramula。
2.挨餓的十字軍吃撒爾遜人的屁股
十字軍第一次東征期間的1098年,包圍了敘利亞一個叫Ma’arra的城市。一個月后,十字軍向被困的穆斯林百姓保證,離開居民區不會傷害他們。十字軍食言了。
他們屠殺了Ma’arra中的人們。然而,由于穆斯林居民被包圍,他們食物儲存匱乏,在饑餓的邊緣,十字軍開始吃死人肉。據史料記載,十字軍逐個從死亡的穆斯林百姓屁股上切下一片片肉,并將其烹煮。成年人在罐里煮,小孩被叉在烤叉上烤。一些饑餓難耐的人,直接吃未煮的死人肉。獅心王理查德(Richard)被15世紀浪漫題材的《理查德的心臟中》編造成生吃穆斯林的人。在這個傳說中,理查德想吃豬肉,但是他的下屬找不到豬肉,因此他們殺了一個穆斯林人,把他的肉給了理查德。諷刺的是,這人肉就像美味的豬肉。在理查德發現真相后哈哈大笑,并且聲稱他的軍隊再也不會挨餓了。
1.隨意對猶太人進行屠殺
教皇批準十字軍征討的對象是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和歐洲的異教徒——大肆侵略攻擊并屠殺基督徒和占領圣址的團體。但是,十字軍也開始猛烈的掀起反猶太主義。十字軍借口稱猶太人同樣是基督徒的敵人。因為他們拋棄了耶穌,并對他的死負有責任。盡管有教皇的告誡約束,但一些十字軍偏離軌道,攻擊歐洲和中東地區的猶太團體。在1096年,十字軍襲擊了三個位于萊茵蘭繁榮寧靜的猶太鎮,猶太人要么皈依基督徒要么就得死。一些猶太人寧愿自戕也不愿意改變信仰。1099年,在十字軍攻占了耶路撒冷后,城里猶太人被迫成為奴隸,并打掃城市。
每次新的改革頒布,猶太人都要遭到屠殺。1320年,許多法國人一支針對針對猶太人的十字軍。名叫牧羊人的十字軍,反對猶太人的法國人數不斷上升,包括4萬農民,這些人平均年齡僅為16歲。十字軍毀滅了約100個猶太人群體,并導致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死亡。牧羊人的十字軍被歐洲教士和貴族抵制。教皇把參加牧羊人的十字軍的人逐出教會,基督教當局圍捕牧羊人十字軍的首要分子,并處死了他們。
翻譯: 小小 蔣月紅 小歐 王亞 兔小咪
審校:小飛俠 via list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