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低谷,哪有巔峰》一文中,赫暢寫道:情況屬實,確實關閉了一半的大型工廠店,平均每家500平米以上,開銷及成本大,既然業務結構不合理,沒有必要保留,必然關掉。
2016年9月21日,黃太吉創始人赫暢在字里行間App上親筆發表了一篇名為《沒有低谷,哪有巔峰》的回應文章。
這篇文章為什么選擇在字里行間App而不是黃太吉微信公眾號上發表?赫暢后來給出了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喜歡有設計感的東西;二是字里行間App是作品思維,微信公眾號是媒體思維。在創立黃太吉之前,赫暢是學設計出身,分別在被百度、去哪兒公司干過跟用戶體驗相關的工作。對有設計感好的東西情有獨鐘。
在回應文章中,赫暢依次對:"外賣工廠店"關店、黃太吉現狀、九州會、歷次媒體風波等業內非常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詳細回應。
事出有因。在此之前,有媒體曝光,黃太吉合作商戶"出走"工廠店大量關閉。其曾經建起的10個產能中心(即外賣工廠店)目前已經關閉了5個。此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
經過數天發酵,關于黃太吉因經營不善而倒閉、抑或因數次轉型不成功關店一事引發外界格外關于與討論,甚至引起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關注,也將此事件在電視上進行了報道。
在《沒有低谷,哪有巔峰》一文中,赫暢寫道:情況屬實,確實關閉了一半的大型工廠店,平均每家500平米以上,開銷及成本大,既然業務結構不合理,沒有必要保留,必然關掉。
“黃太吉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不排除未來拓展多種品牌經營模式,包括第一次開放國內加盟。黃太吉已經積累了非常扎實的品牌運營及標準化的運營體系。即使不再融資,通過新業務加速品牌直接變現收入,自我造血的問題不大。”
對于外界盛傳黃太吉關店、倒閉關店一事。那篇文章是赫暢對外界的唯一回應。他沒有召集任何媒體親自站臺當面回應這件事情的由來與始末。在事發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有品餐飲與赫暢約在了財富中心新元素餐廳。那時,他剛從成都飛回北京。直接趕往相約地點。
我問赫暢:為什么不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通過與媒體面對面溝通回應一下?
他很直接了當的說:第一,黃太吉確實關店了,但你說我倒閉,就不對了,這是沒有事實的。屬于捏造事實。這件事本身沒有什么好回應的。因為外界所說事情和他想表達的想法是平行的,是不一樣的。
第二,如果回應,就是被媒體帶著走了。與自己特立獨行性格相違背。即使回應,也是為了某種責任去回應,在那段時間沒有必要回應。即使那篇《沒有低谷,哪有巔峰》的回應文章也是被身邊同事勸說下才寫就出來的。
從赫暢表情看上去略顯疲憊,但精神飽滿,語速很快。聽完他講話,給人一種講話很能講的感覺。
在事發期間,赫暢自己去了一趟成都,拜訪自己曾經在百度一起工作的領導也是恩師梁東。跟他聊了一些關于如何看待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話題。
梁東有一句讓赫暢印象特別深刻的話,并講給了有品餐飲聽。「什么是生命,生就是變化,命就是版本。生很難改變,一生下來就固定了你的版本,你可以不斷提升這個版本,讓這個版本變的更好,但總體框架是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如果將這次成都之行與黃太吉被媒體爆倒閉一事聯系起來看,就能理解赫暢為什么不那么主動回應此次到閉門事件了。
赫暢說:動態的生命,應該動態的去看待。動態的事情,也應該動態的去看待。當你理解了這個道理之后,很多事情你就會看明白。這件事,我認為他就是這樣的,我就一直認為他是這樣的。
經過此事,赫暢內心層面似乎沒有發生太多變化。他只是覺得,外界對他有點不公平。
一家成立僅僅四年時間的創業公司,一有風水草動,媒體就對其大肆渲染,連篇累牘,有的沒的,亂寫一通。在他看來,外界寫的關于黃太吉的新聞,80-90%都與黃太吉自身實際情況不相符。“他們了解黃太吉嗎?他們吃過黃太吉嗎?沒有”。赫暢略帶激動的語氣自問自答。
如果你沒有實際考察過黃太吉,沒有吃過黃太吉,不了解黃太吉實際經營情況,為什么要寫黃太吉的負面?為什么黃太吉做了那么多有價值并值得報道是事情,媒體偏偏不去報道。偏偏關了幾家工廠店,就連篇累牘的報道。赫暢解釋:樹大招風,但樹欲靜,而風不止。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在國內那么多餐廳因經營不善、選址錯誤及其他原因關閉門店,為什么不去報道?赫暢連續提出連珠炮式的質疑外界的問題。在他看來:外界對黃太吉不公平。
當然這種不公平在赫暢看來,這類報道似乎已經成為家常便飯。自從黃太吉誕生那一天起,歷經四年時間,在媒體關注方面,就沒有斷過。赫暢反過來看,這對黃太吉也是好事情。增加了公司品牌曝光度。
另外,黃太吉公司本身的每一次動作都是為公司下一次更好發展做準備。“關于此次關閉工廠店,也是因為外賣模式里,工廠店不賺錢。給黃太吉帶來了大量現金損耗和流失。既然這樣,就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赫暢說。
在關閉工廠店之前,黃太吉在公司業務層面經歷了四次轉型。在外界看來,四次業務轉型似乎都不很成功。但赫暢自己并不這樣認為,他說:這是在公司業務正常調整范圍內正常公司行為。就像阿里巴巴集團在有電商業務基礎上,推出了支付業務,推出了旅游業務、推出了金融業務一樣。黃太吉也一樣。
外賣工廠店是最后一次轉型。前三次中,第一次是賣煎餅階段,當時吸引人眼球的是開奔馳送餐服務;第二次是百麗計劃階段,即在同一片商區集中部署黃太吉旗下不同品牌,當時主打品牌包括:牛燉先生、大黃蜂、從來、一碗冒菜的小幸福等品牌。第三次稱為宜家計劃階段,也就是開放連鎖加盟能力。
在赫暢看來,黃太吉上述數次轉型并沒有不成功。部分業務依然在正常運轉與經營。
只是公司業務會隨著外界變化而隨時會有所調整。這些調整都是戰略層面的調整,經過公司股東、以及投資人同意后的結果。
赫暢說:未來,門店可能不是黃太吉的業務核心了,只是黃太吉根據地而已。因為自己并不想成為中國煎餅之神,那不是我的目標。赫暢繼續說:黃太吉也好、煎餅果子也好,只是借助他們敲開了餐飲行業的一塊磚,黃太吉真正要做的是敲開行業之后的事情。
那么黃太吉下一步要做什么?
根據赫暢自己的描述,黃太吉未來的愿景是餐飲行業應用服務商。把餐飲行業的人與人、人與信息、商家與供應鏈進行精準連接。而黃太吉的所扮演的角色本質是一個超級中介。
目前赫暢自己成立并投資了一家公司。從黃太吉總部調走一名技術骨干。開始著手這件干事情。
在赫暢的設想中,餐飲行業是一個幾萬億的市場規模。他想通過黃太吉成立的新公司將餐飲行業縱深產業鏈條上的各個角色進行行之有效的連接。從而提升整個餐飲行業的運轉效率和優化資源配置。赫暢說:黃太吉原來的模式是挖金礦,而這家新公司則是給挖金子的人提供送水服務。
新公司在黃太吉未來發展過程究竟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從赫暢對這件事下的決策上已經看出來,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逾越規則的赫暢,而是成為一個懂得遵懂規則的赫暢。
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