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9 寫嗒,搬運過來。
自然收集物
最早,我開始注意到自然收集這件事,是四五年前在flickr上看到了Paula Valentim的自然收集物。她拍自然收集物,做陶藝,以陶土留下植物的脈絡。
那之前,我沒有想過自然收集物可以拍得如此令人舒服。
在2013年開始,我嘗試拍攝自然收集物,它們大部分是我在地上撿的,有的是采集的,有的則是自己種的。
有時候,談論自然收集物會讓人尷尬,到底我們應不應該去采集?
在我的自然收集物里,這些植物都很常見。樹皮、松針、喜樹果實、苦楝果實等都是撿的。
▲傍晚的牽牛花早已謝了,打碗碗花正在盛開。
▲松針和松塔,像是最能保留森林豐富而原始的氣息與故事。我在地上撿到這一小簇松針時,它的色彩已經因失水而具有戲劇性的棕紅。
▲白英的果實晶瑩剔透,像會出現在托爾金筆下精靈頭上或腰帶上的裝飾物。我想看看它的種子,便戳破了它,茄科特有的香味伴隨著紅色的汁水粘在我的手指上。
▲這塊完整的樹皮落在我行走的山間小徑上,林子里陰沉沉的,快要開始下雨。它布滿綠色的苔,像這一天的天氣。
▲這便是槐葉蘋,它真的特別像特別像貓的舌頭。我從水里撈起它時,它們糾纏在一起,難舍難分。
▲喜樹、山茶和苦楝的果實,在秋天很常見。
▲秋天的確就是這樣的時節,你能夠看見不同的色彩呈現在眼前。自然的美感是組合技。
▲山茶的種子長這樣,切開尚未裂開的蒴果果皮是個技術活。種子是層次豐富的深褐。
▲苦楝的種子無論哪個角度看都精巧,有人用它作珠串。
▲2013年的年底,拍了歲末的自然收集物。至于字和圖都丑丑的,也算是個人特色。
▲某年9月進山時,撿到被車壓死、已經風干了的蛇。那些干花是酢漿草大餅臉的花,其他酢漿草是當天在陽臺上采的。
▲綠地撿了些無患子的落葉和果子。在胰子、澡豆等高級洗滌產品發明前,無患子和皂莢分別是南方和北方常用的洗滌劑。
▲刀切開無患子的果皮時,感覺有點兒像切開桂圓干,不愧是同科植物。剛一切開,便有粘液冒出來。
▲收集了薔薇科的一些果實,梨屬、山荊子、蘋果屬、山楂。
▲枯萎的繡球葉、酢漿草、木耳菜,都來自我當時的陽臺。
最后,以一碗混入了一枚花韭的酢湯,結束今天的視覺館。
這是我曾經陽臺上種植的花朵。順便,也鼓勵自己在新的陽臺開墾荒地。
(2017年補充:并沒有在目前的新陽臺種花,考慮了一下環境欠佳,如果要種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不符合邏輯,我拒絕。我可以換桌面。)
▲Fin.▲
查看原文 ? 版權屬于作者 商業轉載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