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以為“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非常浪漫的一個狀態,也覺得聽人說的“以前村子里的人很喜歡聚集在村口的小賣部前看電影,整條村子的人都聚在一起看”這樣的生活真的是熱鬧又有意思。
人應該是很害怕孤獨的一種生物,所以一直以來,有一個或者一群可說話的朋友真的是旁人很羨慕的事情。可是卻不知道為何,如今的大多數人卻已經是懶到連多余的話都不是很想說,周末的時候寧愿宅在家里面睡覺,更不想出門。
朋友倒是會偶爾拉你出去參加活動或者是介紹新朋友認識,場面上聊得熱火朝天,互留微信關注微博發個動態,可是回到家就好像是打完仗一樣,丟了手機卸了妝就只想往被子里面藏。被朋友拉起詢問為什么朋友圈都不回消息不互動,摸摸頭意識到原來自己的確是許久不曾混跡于朋友圈,連贊都很少去點了。
“覺得最近很累啊,所以也不想開話題去尬聊。”朋友如實答道。
我何嘗不認為有人聊的來是一件很幸運的事,白日下熟稔的寒暄足以讓在人情味道越來越淡薄的大廈里忙碌的人得到一劑甜蜜的回血。
可是現在好多人發現,聊天如果變成了分分鐘尷尬的冷場,氣氛里也充滿了刻意的成分,卻足以讓人渾身難受到短暫的幾分鐘就會漫長成了遭受極刑般的煎熬。
我們活一輩子,其實每天都會和不同的人聊著不同的話題,和喜歡的人,和陌生的人。為什么我越來越害怕聊天了呢?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都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上班和人打得火熱下班卻只想自己獨處的“社交宅”了呢?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里,通訊工具誰都有,各種社交軟件也遍地都是,我們隨意發一條動態都有可能認識一個人毫不相干的人。
手機的出現,讓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與外界聯系,也為人們打造出了一個愜意的心理空間。
以往的家庭聚會,同學聚會等傳統的社交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沉溺于手機的人們就像活在被手機和其他媒體工具包裹起來的氣泡一代,我們的通訊錄里已經有了上千人,但可悲的是,我們卻會因為找不到一個能夠談心的人,心理的孤獨感不斷的上升。
于是我們就有了隔著屏幕,對著素未謀面的人訴說心情,聽著久違的溫暖和關懷,在內心泛起一絲漣漪。于是也有了我們以為一個人經常找自己聊天,說一些溫暖的話就是喜歡自己。
之前做過很多期節目,“你不要每天和一個人聊天,久了會依賴,會喜歡”或者“你不要隔著屏幕去愛上一個人”,后來想一想,這可能就是我害怕聊天的一部分原因吧,因為現在走心的人越來越少,人也就越來越膽小,時間也越來越寶貴,一不小心受到了感情的傷害也讓自己內心的防線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害怕付出害怕去愛了。
因為害怕從一開始的無話不談變成了無話可談,因為害怕從一開始的如膠似漆變成了再無交集,所以我們都開始害怕經常有人跟我聊天。
聊天的時候,偶爾也會猜測他的回應熱情是不是真情流露,想知道他的這些聊天到底只是習慣了這樣的曖昧或者打發時間,還是他真的是個每天都會抽空和自己聊天,認認真真喜歡自己的可愛大傻子。
但除此之外,我也不得不承認努力去接住一個聊不來的人拋出的梗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場面上的漂亮話說完了就沒了,分分鐘能夠把天聊死,你就不得不面對一場尷尬的收梢。
我有的時候很聒噪,話很多,因為和喜歡的人分享開心的事情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幸福的過程。如果你遇到一個能夠打開你說話開關的人,那聊天本身就一點都不可怕。相反,他們還能夠讓你知道,有些關系是不需要經常用聊天的這個方式去維護的。真正懂你的人,你哪怕是一句話都不說,你們兩個相處的方式都不會覺得尷尬。
有人說,沒有過不好的人生,只有活錯的的圈子。我覺得這句話想一想似乎也有幾分道理。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如果有一些聊天讓你疲憊了,那就不要聊了,不要談論自己也不要去議論別人,這樣就不會顯得自大和虛偽,在名不副實中從而失去自己,也避免了陷入雞毛蒜皮的是非口舌中之而糾纏不清。
“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扇,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這是我很喜歡的顧城的一首詩。
是啊,人生太吵了,就想把圈子變小,就想把語言變干凈,把成績往上提,把故事往心里面收一收。漸漸的就很想蜷縮進自己的小世界,開始想去關注自己想要的東西,外面的水是沸的,但想要自己的心是靜的。
我可能害怕尷尬的聊天,我也越來越不會聊天了,但我也是真的喜歡和你面對面的坐著,然后用一顆真心去聊天啊。(文/小北)
作者簡介:小北,知名情感主播。暢銷書作家,著有《這善變的世界難得有你》《遇見每一個有故事的你》。有個每晚九點零九分陪你說晚安的公眾號,想用聲音和文字治愈每一個孤獨患者。你來了,真好。公眾號:小北(kuwoxiaobei),微博@小北愛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