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有差不多兩年,基本不看朋友圈。
前幾天出差,忽然多出很多松散時間,無事可干,終于想起朋友圈。下午等車時刷了一陣兒,覺得還挺好看的,晚上在酒店又刷,刷著刷著,忽然驚覺,咦,刷到了下午的起點。
這是很久很久都沒有過的事。
我的微信有幾千人,而且多是媒體人,特喜歡發動態。所以之前,基本上幾小時不看你就刷不完了。
在我的概念里,朋友圈一直是熱熱鬧鬧人聲鼎沸的,好像一個盛大的party,永不散場,永不寂寞。
那天忽然發現,其實它沒有那么熱鬧了,小失落。
好像某天回到童年的游樂場,看到稀稀拉拉沒幾個人,有點幻滅。
曾經我們多么熱愛朋友圈啊。
熱心地關注著小伙伴的動態。
熱絡地跟各路好友評論互動。
熱情地發布自己的生活點滴。
我也曾是會半夜三點在朋友圈說一句“又失眠了”的人呢。
那時候的朋友圈也好,沒那么多微商,沒那么大心機,沒那么復雜。
就是一個干干凈凈的朋友的圈。大家隨口說著有趣無趣的話,吐槽老板或者親媽,宣告戀愛或者失戀,有人唱歌,有人寫詩,有人醉酒,有人失眠,有人一覺睡到中午,有人深夜獨自在二十四小時面館吃面,有人的狗犯錯后躲在窗簾后面不肯出來……
很多很多以前我不可能了解的事,朋友圈都告訴我了。
這感覺很奇妙,像世界忽然開了一扇隱秘的窗,讓你看到,原來老師家的沙發是這樣的,女同學懷了二胎,哥們兒踢球大獲全勝,沉悶的前同事居然會變魔術……
那些久未聯系——久得已經沒有理由聯系的朋友,得以重逢,并歡快互動,一點也不尷尬。
現在想想,真要謝謝那時的朋友圈,幫我撿回了一些朋友,也讓我看到了他們的另一些樣子。
只是后來,通訊錄里的好友越來越多,越雜,越陌生。很多一面之緣,甚至根本不認識的人加入進來。
小客廳漸漸變成了大廣場。
再想說什么,總要掂量一下,合適嗎,人家會想看嗎,會不會太私人,會不會惹別人不高興,會不會給人留下壞印象?
有點累,于是索性不說。
點開朋友圈,也是一堆不怎么想看的動態,熟人的消息越來越少,生人占據了大部分空間。
有點無聊,于是索性不看。
可能很多人都是這樣吧。
慢慢的,話越來越少。慢慢的,藏起了真實但不夠好的自己。慢慢的,對那個世界不再有興趣。
這多像我們長大的過程。
小時候,連媽媽打嗝都要告訴小伙伴,連老師結巴一下都要大笑一場,連同學書包上的拉鏈都要評論一番。
但是后來,生活里有太多東西撲面而來,經歷和懂得了太多的人和事,漸漸的,我們不再口無遮攔,不再對無聊小事好奇,不再那么容易怦然心動或者興致盎然。
我們開始下意識地跟這世界保持距離。
成熟,就是一邊超級想做真實的自己,一邊又不自覺地給自己掛上假面的過程吧。
就是明明很想在朋友圈發布自己的糟糕心情,最后卻轉發了一篇B格很高的《生物起源》吧。
那天看著朋友圈里如此多高大上鏈接,不僅啞然失笑。
看來朋友圈和我們,都成熟了。
人會成熟,朋友圈也一樣。
成熟也挺好的。溫和,深廣,平靜,穩定。
其實三十歲的朋友圈,也依然好看。
當然,我還是會懷念它小時候的樣子。
那里面,有我前所未知的,你們真實又生動的樣子。
那時候,你不陌生,我不孤獨。
有點慶幸,曾經在朋友圈遇到那樣的你們。
也隱隱地希望,你們還愿意在這里絮絮叨叨地說說自己,讓我知道,你那里下雨了,你寫了一首蹩腳的詩,你老爸熬了祖傳骨頭湯,你家娃第一天上幼兒園,沒有哭……
我會愿意看的。(文/李月亮)
作者簡介:李月亮,專欄作家。專業解讀情感疑難雜癥、人生紛繁謎題。新書《世間最美是心安》熱賣中。微信公眾號:李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