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律的文章,寫了很多,讀了很多,不知道,你現在,自律了嗎?
首先澄清一下,標題說寫給“普通人”,不指財富、不論天賦與成就,只單單指,意志力普通。
什么叫意志力普通呢?
就是明明想要減肥,卻忍受不了一頓火鍋的誘惑。
明明訂好了計劃讀書,卻越想越覺得世界杯更好看。
明明訂了鬧鐘要早起,可是,情不自禁的按掉鬧鐘翻身睡去。
這就是我想說的“意志力普通”。
如果你覺得自己意志堅定,所立目標均能夠按計劃完成,大可繞行。這篇文章所講的,對你而言,標準和要求都顯得略低了一些。
01
自律的第一法則:貪精不貪多
所謂貪精不貪多,是指你必須明白,自律的目的是什么?是一年要完成100本書的閱讀任務,還是要全力拼搏,考取某個證書,亦或單純的只是想減重20斤。
這些目標,都可以。但切記,不要去做疊加。
我的一個來訪者,曾經因為始終完不成自己制定的任務,而覺得沮喪萬分,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所以,走進了咨詢室。
在我和他細細分析了每日的自律清單之后,得出結論。
不是他自律能力差,而恰恰是因為太“貪多”,想要的太多。每天從早上5:30起,到晚上12:00睡覺,列出了背100個單詞、健身、準備考試、讀一本書、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等等8大任務,讓自己如陀螺班疲于周轉于個個計劃與任務中,怕是自律不成,焦慮倒是多了不少。
如果,你自律如康德,每天連散步的時間都可做到分毫不差,這樣的清單或許是適合你的。
但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自律能力,如我前面所定義的,只是“普通”。
建議你去做精簡,通常情況下,我認為在一個長的時間段,比如半年以上,給自己設定不超過三個目標是相對合理的。
而一個具體的時間段,根據任務的不同,30分鐘-3個小時的時間段,只做一件事情。這樣,會盡可能的避免焦慮,而把精力集中在想做的事情上。
除了這三件事,剩下的時間呢,當然是吃喝玩、葛優躺,想怎么休息就怎么休息。
放縱夠了,才有能力自律,不是嗎?
02
自律的第二個法則:私人訂制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所有的自律清單、自律任務,都應該是私人定制的。
很多人,一說到自律,就會自然的想到早睡、早起、每天跑步五公里。
做到這些,當然是自律的人,但是,做不到這些,也未必就是不自律的。
如果你本身就不是早起型人,只要早起就一天精力不集中,渾渾噩噩,而在晚上,容易靈感迸發,就千萬別強迫自己早起。如果你身體素質本來就不好,又長時間不鍛煉,千萬別一上來就給自己定下每天五公里的目標,除了挫敗和傷身,真的沒有什么好處。
所以,自律的前途是了解自己,包括習慣、身體狀態、甚至包括工作、學習習的節奏和規律。
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制定出屬于自己的自律計劃,是最有效、也是最靠得住的。
03
自律的第三個法則:縮短反應時間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好不容易掙扎著5:30起了床,卻發現究竟做什么還沒有想好:
“我是先讀半個小時英語呢?”
“還是先進行一個小時閱讀?”
“先出去跑步,然后再說”?
這樣,在選擇、糾結和掙扎中,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的發起者沃爾特·馬歇爾,提出了一個非常簡潔有效地自律策略,叫做“如果……那么……”策略。
什么叫“如果……那么……”策略呢?就是把你要完成的任務與具體的觸發點聯系起來。
這些觸發點,可以是具體的時間,比如“如果現在是早上6點,那么我起床讀書一小時”或者“如果現在是晚上7點,那么我只吃水果”。
觸發點,還可以是一些具體的情境,比如你在減肥期間,可以這樣設定“如果有人約飯局,那么我一定拒絕”或者“如果有人約飯局,那么我只吃青菜”。
“如果……那么……”策略的好處是,他縮短了任務決策的反應時間,更重要的是,它還會幫助你培養一種習慣,在執行“如果……那么……”策略一段時間以后,你會發現,很多事情變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起床要洗澡、睡前要刷牙一樣,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無需付出額外的努力。
“如果……那么……”策略不僅可以用來提高自律能力,對于調節情緒,也有很好的作用。
比如,你可以這樣給自己設定,“如果現在感覺情緒低落,那么立刻出門散步”、
“如果現在覺得焦慮,那么立刻把把焦慮的內容寫在紙上”。
這樣具體的設定,對于防止自己長時間陷入消極的情緒中,也有很好的作用。
04
自律的第四個法則: 寵愛自己
生而愛自由,大概是每個人的天性。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律,雖然有很多好處,它會幫助我們完成既定的目標,會帶領我們成為想要的自己,但是,自律本身,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明白了這件事,當我們決定開始做一個自律的人的時候,便懂得盡量地寵愛自己,而不是刻意的給自律增加難度。
同樣是加班,條件允許的話,選擇條件好的咖啡館,甚至度假酒店來完成,實在沒有條件,至少也可以選擇把家里的環境布置的舒適溫馨,再搭配一些喜歡的音樂,都會讓原本枯燥的工作變得更有樂趣。
甚至在自律之后,給自己一些小小的獎勵,哪怕只是一場電影、一個美美的午覺,都會讓你覺得自律的過程沒有那么艱辛,也更容易堅持下來。
自律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和目標,而不是拼命給自己貼上一個“我是一個自律的人”的標簽,這一點,一定要分清楚。
05
自律的第五個法則: 躲避誘惑
誘惑永遠是自律的大敵,想寫文章的時候,總會發現某個電影更有趣、某本小說更吸引人、甚至連無所事事的發呆,都比自律,吸引力要大得多。
所以,我們不妨正視誘惑對自己的吸引力,然后,盡力地躲開它。而不是把誘惑擺在面前,來考驗自己的意志力。
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
記得董卿在一次采訪中說,自己堅持讀書的秘訣就是:在臥室不放任何的電子產品,這樣,每天睡前的一個小時就可以專心的用來讀書。
手機、電腦、ipad這些電子產品對自己的誘惑有多大,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深有體會。既然知道自己難以克服“電子癮”,躲避和遠離,便是最簡單又最有效地方式。
這條原則,同樣適應于人際交往。
如果知曉,社交本身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自己又有清晰的工作要去完成,不妨給自己的社交圈做一次清理,只留下自己最在意、最珍惜的朋友,而不是把時間消耗在各種聚會與閑聊中。
這五個法則,寫給想要自律而不得的你。
正視自律本身并不容易的現實,試著盡可能地降低自律的難度,不去輕易地考驗自己的意志力。
自律這件事,就會比想象的容易很多。
最后,有一句話,曾經寫給自己,現在,我把它轉送給你。
“我所向往的自律,是每天能夠高效地完成工作,然后有充足的時間去享受生活,而不是完美而嚴苛的時間表。因為,自律本身并不誘人,自律背后的自由才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