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泰龍、巨石強森、賈斯汀比伯、彭于晏、鹿晗、余文樂、楊洋、蔡徐坤…
如果只評價面孔的話,你會如何打分?
國內娛樂圈受日韓潮流的影響,熒屏上也出現越來越多“清秀”的男性藝人,還刮起了一陣“小奶狗男友”之風,網絡上不乏一些人嘲諷這是一個“鮮肉紛飛,清(niang)秀(pao)當道”的時代。
由于明星藝人傳遞出來的群體社會意識,現實上也出現一大批精致的豬豬男孩,與充滿陽剛之氣的boys相比,女性在他們之中會如何取舍,怎樣選擇呢?
面孔吸引力是指面孔能夠誘發積極正性的情緒體驗,并且使人產生趨近的意愿[1]。我們可能常常嘲笑犯花癡的女生在看到帥哥時,會情不自禁地笑起來,但其實這只不過是正常的反應。
目前關于面孔的研究,比較一致地認為面孔吸引力與以下3個特征有緊密關系。
第一,對稱性。也就是左右半臉呈鏡像對稱的程度。實際上,人們處于復雜的環境刺激和遺傳應激源中,生長出來的左右半臉并非完全對稱。
研究者通過圖片處理技術獲得“左-左”“右-右”對稱面孔圖片,結果發現,人們認為對稱面孔比原始面孔更有吸引力[2]。在真實的面孔中也發現,男性的面部對稱性與面孔吸引力之間呈正相關。
第二,平均化。某一種群成員的面孔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根據“平均化假設”,相比之下,平均化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
研究者將多張面孔通過技術融合成一張面孔,結果發現,人們認為合成的平均化面孔更受人喜愛[3]。但是,往往最有吸引力的面孔并不是完全平均的。可以這么說,大眾臉一定不丑,但是最帥一定不是大眾臉。
第三,性別二態性。人們經過青春期第二性征的發展過程之后,逐漸形成體態上的性別二態性,也就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比如,男性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表現出濃眉、薄嘴唇、方下巴等陽剛之勢,而女性在雌性激素的作用下表現出高顴骨、厚嘴唇、平滑下顎曲線等陰柔之態。
目前的研究發現,人們普遍更喜愛女性化的女性面孔,而對男性面孔的性別化偏好則出現分歧[4]。因此,“硬漢”和“鮮肉”之爭,不過跟咸甜豆腐一樣,口味偏好不同而已。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性別二態性的發展與青春期激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面孔的男性化特征能夠反映基因的優劣性,還可以體現成熟男性的健康水平。
因此,無論男性和女性都更傾向于認為男性化的男性面孔更健康、更容易受到他人青睞[4]。
根據多元權衡理論的觀點,女性在擇偶過程中會權衡基因的優良性和親代投資意愿,不同的制衡點會導致偏好不同性別特征的面孔[5]。
具體來講,“陽剛”的男性面孔是優良基因的重要信號,比如,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抗病菌性。
而“清秀”面孔的男性傾向于更多的親代投資,也就是說,他們更傾向于把更多的資源分給后代,來增加后代生存、繁殖的機會。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陽剛”男的外表招人稀罕,“勾三搭四”的幾率會大一丟丟,分配到配偶和子女身上的資源會相應減少。
相比之下,“清秀”男更有責任感、更加溫柔體貼、更可信任,也更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在配偶和子女身上。
此外,女性還會根據自身條件來調整基因與親代投資的權重,對此,研究者提出條件依存偏好觀點[6]。
比如,自身外形條件較差的女性就會偏好更有意愿做出親代投資的男性,而自身外形條件較好的則更傾向選擇“好基因”類型的男性。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對于長得好看的女性更容易獲得男性的投資,因此,親代投資顯得不那么稀缺,那么更可能偏好外形條件較好的男性。
情人,選man的;老公,選好的 | 擇偶策略
從時間維度上,女性選擇配偶的策略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期的性伴侶關系,另一種是長期的夫妻關系。
基于多元權衡理論,采取的擇偶策略不同,對優良基因和親代投資意愿的權衡不同,這就會影響到對男性面孔性別二態性的偏好。
具體來說,短期擇偶策略的女性更傾向于“好基因”類型,更偏好男性化的男性面孔;長期擇偶策略則與之相反,更偏好女性化的男性面孔[6]。抖個機靈,畢竟粉絲叫的都是“男票”、“老公”,明顯是長期擇偶策略,偏好女性化的面孔也不足為奇。
歐美男偏陽剛,亞洲男偏清秀 | 文化差異
除了進化心理學的解釋之外,社會文化理論提供了不同的視角。社會文化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較為一致但又持續的發展的意識形態、道德規范、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能夠影響社會內群體的價值信念。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好基因”和“好父親”的權衡不同,同樣,對男性面孔性別二態性的偏好也會不同。一般來說,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相比于歐美,中國人更傾向于“眉清目秀”、“溫潤如玉”這種偏女性化的男性[4]。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 個體差異
從評分者個體層面,其本身人格特質和生理狀態也會導致不同的二態性偏好。
比如,研究發現,女性的外傾性水平與偏好男性化的男性面孔呈正相關;而女性的開放性與偏好女性化面孔呈正相關[7]。
還有研究發現,青春期的女性更偏好男性化的男性面孔;而絕經女性則沒有對男性面孔沒有二態性偏好[8]。
總而言之,每個人的偏好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以上均以群體為研究對象,試圖發現更加素樸的規律,幾乎很難一一對應到單個個體本身,每個人都可能是例外。
咸甜豆腐,哪個好吃,沒有定論。
同樣,陽剛與清秀,誰更有吸引力,也沒有一致的結果。
總之,每個人都有表達權利,但是要建立尊重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