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 趙曉璃。36氪經授權轉載。
寫在前面的話:
有件事情,相信此刻閱讀文章的你會深有體悟。
那就是,很多時候,往往工作越久,薪資并沒有提升,工作內容卻不斷增加,壓力比以前高很多。
像是我之前的同事感慨的那樣:“職場中,老板慣用的手段就是,加量不加價?!?/strong>
從我國的就業環境來看,除去各行各業金字塔尖的位置(例如行業精英、高管等),絕大多數職位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供大于求。
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理論上來說,老板永遠可以花更少的錢請到比你好的人,而理想中的你也可以不斷歷練自己,去選擇更有價值的工作。
但問題是,絕大多數的職場人,盡管心知肚明自己可能會困在現在的行業里,或者現在的行業紅利期早已過去,薪資一降再降,但仍然無法選擇離開。
這里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這些人從來不曾給自己做一份職業規劃,二是他們從來沒有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對殘酷的現狀心存幻想。
或許今天的內容,正適合在職場中苦苦求索的你。
過去的這些年,隨著科技尤其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與普及,很多傳統行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甚至有的行業仿佛一夜間從高空墜落,很多企業一個接一個地停產倒閉,讓人措手不及。
在這樣的行業變革中,咨詢者向露(化名)也無法幸免。
向露的人生轉折點要從高考說起。
話說在高中時代,向露的成績在班里并不突出,但高考那一年,向露卻超水平發揮,獲得了史無前例的高分。
向露的父親幾經打聽,決定讓女兒報考某財經學校的經濟類專業,一來正好匹配她的高考分數不至于浪費,二來也便于解決畢業后的就業問題。
向露聽從了父親的建議,在大學稀里糊涂地度過了四年時光,畢業后在父親的安排下來到了一家國企,做起了文員兼統計的工作,指望后期能夠觀望到不錯的機會進行內部轉崗。
在向露進去的頭兩年,這家國企的效益好到爆棚:職工午餐都是自助的,雞鴨魚肉門類齊全,還有酸奶水果等不限量供應;單位變著法子給員工發福利,除去正常的年終獎,還有季度獎、半年獎,逢年過節各類名目的補貼以及生日禮金等等,雜七雜八加在一起,均攤到每個月差不多接近一萬元了。
而和向露一起畢業的其他同學,剛出校門那會兒工資也才兩三千。
在這滋潤的幾年中,向露完成了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并且和老公出手買了一套學區房,在同學的眼中,向露過的是“天堂般的日子”,他們都羨慕向露運氣好,能找到這么一個好單位。
然而還沒到十年,向露所在的行業形勢一落千丈,與此同時,向露父親認識的那位領導退居二線,內外交困中的向露只能眼睜睜看著收入從一萬元跌落到五千,以及這家單位能撐多久還是個未知數,有可能哪天說倒閉就倒閉了。
此時的向露這才徹底慌了手腳。
“以前,根本沒有危機意識,最后混成了老油條,上班也不用打卡,家里有事打個招呼就走,現在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并且現在出去,再也難找到這樣舒適的單位了。”
向露嘆息道。
現實中,有千千萬萬和向露處境一樣的職場人,他們也曾意氣風發,也曾渴望做出一番事情來,但可惜的是,當一份安穩舒適福利好的工作從天而降時,多數人早已繳械投降,他們甚至覺得這是“天大的好運”,根本不會把它和逆境聯系在一起。
這才是你我根本意識不到的最兇險的磨難。
在我接觸的咨詢案例中,不乏很多比向露起點高的職場人,但他們的迷茫困惑并不曾因為背后優異的成績少之一分,換句話說,很多人前20年追逐打拼的結果,只是把自己變成了教育流水線上的“精密儀器”。
就像向露在咨詢過程中和我說的那番話一樣:
“從小到大,父母似乎只知道用成績衡量我評價我,他們仿佛看不見成績以外的我。我在小學初中那會兒的成績很優異,當我考到全班第十名的時候,他們問我什么時候能考到前五名;當我到第五名的時候,他們又說我什么時候能考到前三名;擠進前三之后,他們又問何時能拿到第一名......”
事實上,向露這代職場人的困惑和迷茫,離不開時代大環境和背景。
很多人包括你我在內都生長在一個“后工業時代”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為了提高生產力,整個社會都開始專業化和細分化:從教育到管理幾乎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人培養成不同的工種,進行重復性勞作;在這種時代環境下,人們習慣了用外在的標準衡量一切,金錢、地位、房子、車子。
人們受外在的物質驅使,重復地勞作,和機器并沒有本質區別。
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為了提高生產力,整個社會都在專業化,分工也更加明細:尤其在分工明確的組織里,每個人更像是整個價值鏈條中的一個環節,通過打工你很難看見行業全貌,在你的一畝三分地里,工作量大而重復,每天忙碌緊湊的節奏、生活的壓力讓你無暇思考,漸漸麻木而僵化。
在這種背景下,一個人的靈性、創造力、思想被慢慢淡化,我們看到的,多是一個個被后工業時代打磨出來的精密儀器。
在“我所有”的自我狀態里,我跟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占有、據有或擁有的關系,包括我從事的工作,更多的是“我所擁有的職業”——這個職業代表了我的身份、我的地位、我的財富甚至我的價值。
在這層意義上,很多人將職業視為一份財產,會讓人對職業本身產生一種疏離的體驗。
正是這種疏離體驗讓一個人天天戴著面具、穿著盔甲上班,漸漸地失去了應有的反應能力。
契科夫的小說《套中人》,描述的就是這些喪失了反應能力、變得膽小孤僻且恐懼變革的這群人。
在進入單位的前兩年,向露還有些恐慌與不安,但隨著優渥的待遇和時間的推移,向露漸漸享受起這種“優越感”了。
雖然這份工作的內容簡單重復,但是這家單位帶給她的收入、社會地位以及生活狀態,才是她遲遲不愿離開的原因所在。
她比誰都清楚,自己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市場上這種事少錢多舒適的工作,幾乎是不存在的,這才是她懼怕和恐慌的部分。
她害怕的是,一旦離開了這家單位,附帶的一切隨之消散:就像做了一場黃粱夢,到頭來一無所有。
放眼望去,這些年來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國企改革、互聯網轉型、公務員改制,等等,不論是新興行業,還是傳統行業,無一例外地被這個時代大潮裹挾。
而以此為背景的職業規劃,更應該順應潮流。
未來,我們的職業規劃或會伴隨著這些趨勢。
隨著后工業時代退出歷史舞臺,新時代正在向我們每個人發出召喚。
未來,人工智能會替代這些機械化的工作,而人類特有的創造力、靈性、思想等將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復興與解放。
我們將會變回人,找尋自己獨特的價值,找到那個“我是誰”的核心命題,與他人、與世界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創造出機器無法替代的價值和作品。
因此,如果你仔細留意不難發現,圍繞著人本身的職業悄然興起,并在未來會成為潮流和趨勢。
這些職業包括:
以撫恤關懷他人為主,解決個體精神困擾為基礎的職業,包括各類咨詢師、精神導師、身心靈產業等;
以促進個體身體健康為主的職業,包括醫療保健業、健身、營養師,等等;
以提升個體生活質量為主的職業,例如個性服裝的定制、各類精美的手工品、以及酒店試睡師、美食品鑒師、旅行體驗師,等等;
以排遣個人閑暇時光為主的新興行業,例如電競游戲類、娛樂業、以及插花甜點育兒等各類小團體,等等。
......
這些行業在未來可能會結合更高端更前沿的技術,例如電競業將結合VR給個人提供更聲臨其境的游戲體驗,等等。
綜上,基于創造力、聯結力、共情力等人類特有能力的職業,在未來會大行其道。
在前文分析的情勢下,一個人一生一份職業的規劃將逐漸成為歷史,而基于自身能力與資歷、同時結合不同的機會做出及時調整的“ABZ”職業發展戰略,將是未來很多職場人的實用策略。
A計劃:我們正在從事的工作,目的是挖掘及發現你我的競爭優勢;
B計劃:即增長跑道,如果在轉型過程中,某個行業崛起,你可以順勢而為,抓住機遇;
Z計劃:即資產計劃,例如有計劃地進行理財及儲蓄,為我們構筑退路,一旦A和B計劃失敗,不至于流落街頭,能幫我們承擔A計劃和B計劃的風險及不確定因素。
“ABZ”計劃中,最惹人注目的當屬B計劃,它給我們帶來了兩點核心思路和提示:
1)、如果說A計劃是重要且緊急的生存大計,那么B計劃則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培育過程。
例如,你可以從主業挖掘的優勢里進行拓展,也利用業余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嘗試和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技能,甚至主動爭取參與到朋友的創業項目中做義工等等。
2)、B計劃的另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更不要只關注眼前的工作。
例如,很多程序員往往會調入“技術陷阱”中,過分關注“技術實現”,很少關注技術以外的能力,如果一個有心的技術員能夠真正了解產品和運營,那么即便技術員的崗位沒有了,今后轉行也是分分鐘的事。
所謂好的人生,應該有向上發展的機會(A計劃),有維持體面生活的能力(Z計劃),更有抓住機遇順勢而為的資源與實力(B計劃)。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這個世界非常多樣,自我實現的方式也絕不止哪一種。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永遠不要試圖成為他人,那是妄念。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看清自己并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條路永遠都不會錯?!?/p>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咨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咨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咨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干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當當、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全面發售。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