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堵車,面臨遲到,氣得你在內心狂罵司機太蠢,又責怪自己早上不該懶床5分鐘;
工作中同事敷衍塞責,你心煩氣躁,忍不住甩臉色,但又怪自己平時“交友不慎”;
上司的批評,讓你倍感羞辱,但又覺得自己作為下屬應該尊重上司;回家后看見伴侶的種種,你感到很惱火,指責一通后,你又覺得自己不該像個潑婦……你是否總在惱火與自責之間循環,你的情緒是否很快的起起伏伏?你會不會為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而煩惱、沮喪?
廣州心理咨詢為您解讀。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一定要好好認識這兩個字:邊界。
你可能會困惑,“不是情緒嗎?”是的。什么是情緒?情緒是一個人和他所處的環境之間的心理界線。
每一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也稱作邊界(疆界)。相對有形的物理空間,我們每個人還需要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空間,被一道無形的心理邊界環繞著。
心理邊界是座“心理圍墻”,為我們確立了一個心理范圍,我們可以在這個范圍內探索內部和外部世界。心理邊界的意義:保護這塊土地,你必須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起負責任;土地的邊界和保護土地的手段;墻與籬笆;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我應該對什么負責任,我不應該對什么負責任;把有益的留在我的院子里,把有害的擋在籬笆外,保護我不受傷害。
很多人在生活、人際經常感到惱火或自責,往往是分不清自己的邊界與外界(他人)的邊界。
1、 “我不爽但我不說”
馬克從不拒絕別人,每次別人無謂地占用了他的時間,他都很煩惱。但他每次還是對自己說:“別人當我是朋友才這么做的,我應該感恩”。未能保護自己的邊界的后果是,不但會把人際關系搞得一塌糊涂,還會給自己制造不必要的壓力,使得每天都像生活在危機當中。
這種方式的問題是: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導致自己該負責未能負起責任,不該自己負責自己又感到自責。而且,也導致外界(別人)不知道在哪里越過了你的界限,也不知道你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2、“我不說,但我摔東西、擺臭臉”
方云回到家,看見老公躺在沙發看電視,孩子趴在地上玩,內心很生氣,立馬拉下臉,走進廚房弄得乒乒乓乓,摔柜門、摔鏟子。老公和孩子一臉莫名其妙。
這種方式的問題是:你試著保護自己的邊界,但保護的手段卻是無效的,你未能清晰表明自己的邊界,也未能讓別人尊重你的邊界。別人知道你生氣了,但是不知道你為什么生氣,也就是說知道觸犯了你的界限,但不知道你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3、主動進攻的方式,用生氣來表達,“就是因為你……”“要不是因為你……我……”
胡輝開車載老公去辦事,路上不小心蹭了別人的車,對方氣勢洶洶,胡輝與他理論,而老公想盡快解決,息事寧人。這讓胡輝感到很憋屈,罵老公“要不是因為你這么無能,我(一個女人)至于要學開車,至于要被人欺負嗎?你還是不是個男人啊……”
這是心理界限不明,同時跨越別人的心理界限。
這種方式把別人的行為和想法都指責了,卻仍然沒有說清楚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反而,因為入侵對方的心理界限,引起對方的情緒,讓對方很不爽,結果是雙方陷入僵局。
而那些建立起清晰的心理邊界的人,在與他人或外界的互動中能夠掌握:
1、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情聯絡,但不至于因為分離而丟掉自我、失去自由;
2、對他人說恰當的“不”,而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3、接受他人的拒絕,而不因此冷落對方。
當別人的言語或者行動無形中跨越了他們的心理界限,這時候,他們會這樣反應:
1、以肯定的方式溝通,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我很不高興,是因為……”
這種溝通方式因為以“我...”為中心,說的都是自己界限內的,不會越過別人的界限,不會引起別人的情緒。聽的人也因此不會產生對抗心理。
2、接受對方的情緒,同時給自己時間。“不急,想想怎么跟他說……”“不急,先聽聽他怎么說……”
雖然對方無意中跨越了我們的界限,但我們保持一定的心理彈性,接納對方的情緒,但不讓它侵犯我們的邊界。這既保護自己的界限,讓自己的情緒不受干擾;又未入侵到別人界限的時候,不引起別人的情緒。
邊界清晰的人,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界限,也能分清別人的界限,不會輕易讓他人入侵你自己的界限,也會尊重別人的界限,因此“我安全、我信任,所以我平和、我接受、我理解、我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