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15分鐘能讀懂的經濟思想史

?許多朋友希望了解一些經濟學思想,但是把書買回來之后,看不了幾頁。不是我們沒有毅力,實在是經濟學思想方面的書,合適的太少。許多這類書籍過于復雜,偏重于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擺出一堆數學模型,抽象的理論直接打消了我們的興趣。另一些書,思路又太簡單,只會羅列一大堆結論,讀了之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什么某位經濟學家要提出這個理論呢?背景是什么?這個理論對經濟社會有什么意義?它有什么局限性?這些問題都沒有介紹。讀起來,不但乏味,也不能啟發我們思考。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經濟思想史》就不一樣了,它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在簡單和復雜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里面沒有復雜的公式和冗長的敘述,但是你卻可以由此知道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學派,他們的思想是什么,從何而來,又有哪些價值和缺陷。

本書兩位作者都是經濟思想史領域的權威。蘭德雷斯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邁阿密大學終身教授。柯南德爾是普林斯頓大學特聘教授、布魯金斯政策委員會成員、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美國經濟學史學會主席。兩人合著的這本《經濟思想史》是美國100多所高校經濟學專業的教材和參考書。到目前,已經修訂到了第四版。

《經濟思想史》全書50萬字,按照時間順序,系統介紹了西方各經濟學派的思想源流。接下來,我就按照經濟學派產生的時間順序,介紹本書中幾個最重要的學派。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學派,古典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興起于18世紀,時間上與工業革命大致同時起步,這個學派一直活躍到19世紀后期。代表人物有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和約翰·穆勒,下面我們就分別講講這三位各自的思想。

古典經濟學的第一個代表是亞當·斯密,他是英國經濟學家,被后人稱為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秶徽摗啡秶褙敻坏男再|和原因的研究》。那么,亞當·私密為什么要研究國民財富呢?

因為,17世紀到18世紀之際,學者們對什么是財富,爭執不下。主要有兩派觀點。一派是重農主義,認為只有農產品才代表社會財富。另一派是重商主義,認為黃金白銀才代表財富。比如,17世紀的英國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積累財富就是囤積金銀。

兩派的爭論中,重商主義的觀點,更占上風。地理大發現以來,歐洲的王室和貴族為了獲得財富,紛紛資助冒險家,到海外去尋找黃金白銀。其中的代表是西班牙。西班牙王室資助哥倫布探險,發現了美洲,此后從美洲掠奪了大量金銀。

按照重商主義的觀點,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美洲白銀黃金,西班牙就有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從此永享富貴。但是事情的發展似乎沒有這么完美。西班牙貴族獲得金銀,基本用于奢侈的個人消費。結果,外來輸入的金銀造成了西班牙嚴重的通貨膨脹,反而對經濟發展起到了負面作用。

問題在哪呢?錯在對財富的認識。當時的人們沒有搞清楚,財富的本質是什么。直到古典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出現,這個問題才有了答案。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觀點:閃亮亮的黃金白銀,不過是財富的表象。真正的財富是一個國家生產的產品和服務。黃金白銀只是一般等價物,可以交換這些產品和服務。如果生產不出產品,也就無從交換。就像地主在荒年,沒有糧食,只能抱著金元寶餓死。

亞當·斯密的觀點當然是正確的,他對財富的定義一直沿用至今。后來的經濟學家根據這個定義,創造出了GDP這個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的財富。GDP就是統計一年里面生產的所有產品和服務。

搞清楚了財富是什么。斯密研究的下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他認為有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社會分工。斯密認為社會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創造更多財富。舉個簡單的例子,從前的農村有很多手藝人,比如鐵匠、石匠、木匠等等。這些手藝人制造農具的水平很高,但是種地種菜并不那么在行。而普通農民恰恰相反,善于種地種菜而缺少手藝。所以手藝人制造農具,用于交換糧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普通農民則用生產的食物換回農具。社會分工的基本思想就是,每個人都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而避免去做自己并不擅長的事情,這樣就能使得整體的勞動生產率最大化。

社會分工不僅包括個人層面的分工,還包括地區乃至國家層面的分工,這與勞動者的素質和自然資源密切相關。例如,安徽省盛產茶葉,孟加拉國盛產黃麻,等等。

地區和國家的分工帶來了繁榮的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每個國家應該如何為本國創造更多的財富呢?亞當·斯密通過研究,建立了“絕對優勢”的概念。絕對優勢指的是一個國家生產某種商品的絕對成本低于另一個國家。比如,前蘇聯因為擁有豐富礦產,生產特種鋼的成本比國際水平低三分之一,那么前蘇聯在特種鋼這個商品上,就擁有絕對優勢。

斯密認為,各個國家應該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換取更多財富?!确秸f,與法國相比,英國生產羊毛的成本更低,生產葡萄酒的成本更高。那么英國只生產羊毛,法國只生產葡萄酒,英國用羊毛換法國的葡萄酒,這樣一來,兩國都能獲得更多的羊毛和葡萄酒。

亞當·斯密由此認為,自由貿易能夠讓雙方同時獲利,作為一個英國人,他主張英國把自由貿易作為國策。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自由貿易對英國確實有利。因為工業革命之后,英國的生產力水平處于歐洲前列,自由貿易政策下,英國的工業品可以輕而易舉占領歐洲大陸國家的市場,為英國交換回來更多商品。

創造財富的第二個因素是市場機制。斯密認為,市場機制能夠自動調節供需關系,優化資源配置。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價格都很敏感,如果某種商品能賣個好價錢,自然會有更多人加入生產的行列。競爭激烈,價格就會下跌,利益減少,資本又會流向新的商品生產。市場機制又被稱為“看不見的手”,這種思想用最簡單的話語表述出來就是:個體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就會形成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需要指出,亞當·斯密的理論誕生于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這一歷史時期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而且社會范圍內的供給小于需求,因此自由競爭是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企業形成壟斷后,會對經濟有什么影響?亞當斯密沒見過,在他的理論里也沒有提到。等到了19世紀后期,主要西方國家陸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之后,亞當·斯密的理論就暴露出了解釋能力上的局限性。

例如,壟斷組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不會帶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反而會減少消費者福利、造成社會性損失,甚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古典經濟學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大衛·李嘉圖,他的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李嘉圖繼承發揚了亞當·斯密的經濟學觀點。

比如,李嘉圖贊同亞當·斯密自由放任的市場機制,認為限制政府的活動范圍、減輕稅收負擔是增長經濟的好辦法。再比如,在國際貿易領域,李嘉圖在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優勢”的概念。

前面介紹過,“絕對優勢”是指你的絕對成本比別人低,而比較優勢是說,你生產一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比別人低。機會成本就是如果你把生產這種商品的資源,拿去生產其他商品,能獲得的收益。李嘉圖指出,在存在比較優勢的情況下,自由貿易也能使貿易雙方同時獲利。李嘉圖在19世紀初提出這個理論的背景,是為了給糧食自由貿易提供依據。當時英國的地主貴族認為,英國能夠實現糧食自給,所以不需要進口谷物。而李嘉圖指出,歐洲其他國家的紡織業落后于英國,所以生產糧食的機會成本低。而紡織業發達的英國,生產糧食的機會成本太高。有種糧食的工夫,還不如生產更多的紡織品,通過國際貿易能夠換取更多的糧食。

除了繼承亞當·斯密的衣缽,李嘉圖的經濟學理論也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他從關注農業生產出發,進而關注社會平均利潤率,得出了社會平均利潤率將逐漸下降的觀點。

李嘉圖堪稱經濟學家學以致用的典范。他生前積累的財富,購買力相當于今天的2000萬美元。

 

李嘉圖時期,英國的工業雖然初具規模,但農業生產仍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李嘉圖的許多經濟學研究其實是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農業生產。李嘉圖提出:土地收益會遞減,這包括3個方面:第一,肥沃的土地數量有限,耕完之后只能開發貧瘠的土地,產出逐次降低。第二,同一塊土地上追加投資,產生的報酬遞減。比方說,給土地上肥超過一定程度,就沒有明顯的作用了。第三,受自然稟賦的限制,農產品的生產日益困難。

以上規律如果只用于解釋農業生產,倒還可以。然而,李嘉圖試圖以此來解釋社會平均利潤率趨于下降,這就有問題了。比方說工業企業的運營規律顯然就不能用土地收益的數學模型來解釋,而且現實中并沒有工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率趨于下降的證據。

李嘉圖還認為,資本會自動流向利潤率更高的行業,使得各個行業的利潤率長期來看趨于一致。這一觀點同樣缺乏證據。例如,近年來美國銀行業的凈利潤率都在20%以上,航空運輸業的凈利潤率在10%左右,而環保行業的凈利潤率只有5%左右。各行業利潤率的差異不僅非常明顯,而且長期存在。在現實中,復雜的社會分工產生了行業準入門檻。例如,生產航空發動機往往需要數十年的技術積淀,只有資本、而沒有技術背景的企業沒法進入這個行業,否則中東的石油土豪們豈不是什么都能制造出來?行業準入門檻是妨礙資本自由流動的重要因素,資本流向利潤率更高的行業也沒那么容易。

最后,還得提一下李嘉圖對經濟學發展的一大貢獻:是他首次把數學模型引入經濟學領域。自此以后,經濟學家們開始使用抽象的數學模型進行演繹推理。

 

介紹完李嘉圖,我們來說一說古典經濟學的最后一位大師:約翰·穆勒。穆勒在經濟學領域的代表作,是出版于1848年的《政治經濟學原理》

穆勒對于經濟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區分了財富的生產規律和分配規律,這具有倫理上的重要意義。他認為,生產規律是以物質為基礎的自然規律,誰也改變不了;但是,分配規律受一定條件支配,卻是可以由人來改變的。用一個通俗的比方來說,做蛋糕的方式是固定的,奶油雞蛋砂糖一樣不能少,而且必須用烤箱烤;但是,分蛋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給誰多一點,給誰少一點,倒是可以商榷的。

穆勒認為,在遵循不可變的生產規律的前提下,應該對可變的分配規律做出一些改良。穆勒由此引申出一系列改善勞動者福利的改良主義主張,并且在晚年擔任國會議員期間,為改革法案與勞動者的利益做出了很大貢獻。比起后世許多壓根不顧勞動人民死活的經濟學家,穆勒實在是很有道德情懷。然而,穆勒的一些經濟學思想來源于主觀演繹,缺乏客觀實證的支持,這為其經濟學觀點埋下了大量矛盾和錯誤:

比如,穆勒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前人的觀點,認為促進就業的是節儉、而不是消費。穆勒顯然沒有意識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消費萎縮會對企業營業收入造成毀滅性打擊,進而造成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以后,西方國家的政府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拉動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被視為經濟景氣最重要的指數之一。穆勒關于“節儉促進就業”的觀點早已被埋葬。

穆勒所處的19世紀中期,古典經濟學的思想體系已經高度成熟,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誕生、發展、成熟、衰落的過程。成熟階段的古典經濟學已經不能很好地解釋經濟增長、工資水平變化等許多經濟現象,穆勒的努力最終無法挽救古典經濟學的衰落。

比如,穆勒認為利潤率不斷下降是必然趨勢,當利潤率下降到最低點時,社會就進入了經濟增長率極低的靜止狀態。然而,1870年以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給西方國家帶來的較快經濟增長,在20世紀后半葉的經濟增長就更為顯著了,并未出現穆勒所說的“靜止狀態”。

再比如,穆勒的工資理論也難以自圓其說。穆勒認為,企業的預算中,工資是固定的一塊兒,他稱為“工資基金”。在工資基金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工人越多,平均工資就越低。所以,穆勒認為只有減少工人的數量,才能提高工人的待遇。歷史發展證明,這個思路不僅是錯誤的,也是現實中無法操作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世界范圍內工業無產階級的人數都在穩步增加,而且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平均工資也隨之出現了顯著增長。這也是穆勒的工資理論無法解釋的,以致穆勒本人在晚年不得不放棄該理論。

好,介紹完穆勒,我們在這里對古典經濟學做一個簡要的總結。古典經濟學定義了財富、分工、絕對優勢、比較優勢等基本的經濟學概念,并且開始通過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運行。這一學派提倡自由貿易、減少政府干預,建立自由資本主義。到了19世紀中期,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困境不斷暴露出來,由于不能很好地解釋經濟的實際運行,不得不為新的經濟學思想讓路。

 

本書介紹的第二個學派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在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獨立的學派。這一學派隨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而不斷延續,影響力持續至今。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不變的、永恒的。與他們恰恰相反,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歷史的發展和演化中逐漸形成的。依照歷史規律,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也在不斷運動、發展,直至由于無法克服的內部矛盾,走向死亡,被新的、更為進步的社會制度取代。

 

馬克思的代表作是《資本論》,下面我們就說說他的三個核心思想,以及這些思想的現實印證。

第一,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借鑒了李嘉圖的價值學說,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這個道理其實比較容易理解:人的勞動創造了商品的價值,生產商品消耗的勞動時間越多,商品價值就越大。

第二,剩余價值理論。這個理論,我們都比較熟悉。比方說,小王在富士康組裝手機,一天工作10個小時。其實小王工作6個小時創造的價值就已經相當于他的工資了,小王剩下4個小時工作中所創造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被資方無償占有了。馬克思用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剝削的實質——以不適當的代價獲得他人的勞動成果。

第三,公有制。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嚴重的剝削限制了絕大多數勞動者的消費能力,社會總供給超過了總需求,出現了產能過剩。此時企業因為產品滯銷、沒有收入,不得不裁員,裁員造成的失業又進一步讓消費萎縮,形成惡性循環。這個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周期性出現的經濟危機。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無法治愈的痼疾;只有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讓勞動者獲得合理的收入,才能消滅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鴻溝。

《資本論》中直接引用的宏觀經濟數據有限,這是因為許多統計數據在《資本論》成書的時代難以獲得。但是,從歷史檢驗的結果來看,馬克思的多數理論是符合實際的。例如,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劇,金融資本對工業資本的控制,不從事生產勞動、僅從金融獲利的寄生階層讓公平漸行漸遠,等等。這些從后來的《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引用的宏觀數據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馬克思對古典經濟學既有繼承,又有批判。馬克思繼承的部分,是級差地租、商品內在價值等重要概念,以及李嘉圖開創的數學分析方法。馬克思批判的部分,一是古典經濟學派對于對于生產過程的錯誤分析,例如李嘉圖把勞動與勞動力混為一談;二是古典經濟學派的價值取向,例如馬爾薩斯把經濟困境歸咎于人口過剩,而不是剝削和私有制。

馬克思的工資理論,超越了馬爾薩斯、李嘉圖和穆勒等古典經濟學家的見解。馬克思認為嚴重的剝削是造成無產階級工資水平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這符合19世紀前期和中期歐洲社會的實際狀況。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勞動力僅有交換價值,資方付給工人的工資只不過勉強能夠維持工人的生存,工資的標準完全是由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和法律制度決定的。而且,由失業者組成的勞動力后備軍,恰恰是資方壓低工資最有力的談判工具。

 

《資本論》成書以來的150余年間,資本主義國家從未走出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夢魘。1907年美國銀行危機,1929年大蕭條,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美國股災,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總是在提醒人們,資本主義的痼疾無法治愈,馬克思的學說仍然能夠解釋當代正在發生的歷史。

當然,馬克思也有一些預言沒有說中。例如,馬克思認為企業傾向于增加機器減少工人,這意味著提供剩余價值的“活的勞動”減少了,使得利潤率趨向下降。但是,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升,極大地提升了勞動生產率,實際上企業利潤率在20世紀出現了上升。

另外,馬克思認為剝削的加重會讓無產階級出現絕對貧困化,以致維持生存都成問題。但是,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卻有所不同——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勞動生產率,雖然剝削仍然普遍存在,但是無產階級的絕對收入和購買力,在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都出現了顯著增加。與150年前相比,今天的無產階級顯然已經過上了更高水平的生活,人均壽命也大大延長,并未出現“絕對貧困化”的現象。

但是與高收入階層相比,無產階級確實出現了相對貧困化,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越發明顯。美國大型企業高管的收入,在20世紀70年代大概相當于普通員工的20到30倍,而現在連100倍都不止。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認為收入分配愈發不平等、階級矛盾走向激化的論斷,又是正確的。

好在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本人的個別論斷出現偏差,并不影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整體的科學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蘇聯政治經濟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蘇聯政治經濟學是20世紀20~30年代,由蘇共領導人布哈林和普列奧布拉任斯基開創的理論體系,涵蓋了中央計劃經濟的核心內容,而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從未提及以行政指令推動經濟運行的“斯大林模式”。以“斯大林模式”的失敗來否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對歷史的極度無知。

 

本書介紹的第三個學派是新古典經濟學。

在古典經濟學走向衰落之際,研究物價機制和市場均衡的新古典經濟學登上歷史舞臺。新古典經濟學主要活躍于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杰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瑞士的瓦爾拉斯等幾位邊際效用學派的創始人,以及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等人。

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李嘉圖雖然提出了價值學說,但是它只適合解釋商品長期價格趨勢,并不適合解釋商品短期價格波動。于是邊際效用學派應運而生,他們的理論探索,起源于對商品價格決定機制的思考。古典經濟學側重于從生產要素的角度解釋價格,而邊際效用學派希望從需求的角度解釋價格。

邊際效用學派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邊際分析,說得簡單些,就是分析每增加或減少一件商品帶來的影響。為此,邊際效用學派創造了一些新概念,這里我們講兩個,一個是邊際效用,一個是邊際利潤。

邊際效用,指的是消費者從一單位新增商品或服務中獲得的滿足感。例如,你在大熱天喝一杯水,可能會獲得很大的滿足感;但是再喝一杯水,滿足感就沒有那么強烈了;至于第3杯水,顯得多余,不要也罷。這就叫做邊際效用遞減,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原理。

與邊際效用的概念相似,邊際利潤是廠商多生產一個產品所獲得的利潤。常言道,物以稀為貴,當商品產量很少的時候,價格往往很高,而廠商的利潤也極為豐厚。例如,名牌往往專門做個“限量版”,以此向“有情懷的”消費者索取高價。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不再存在,商品售價下跌使得廠商的邊際利潤逐漸下降。當邊際利潤降為零的時候,廠商再生產更多的產品并不會賺錢,廠商自然要停止生產。

邊際效用學派認為,分析邊際效用與邊際利潤,是經濟決策的關鍵因素,如前面所說,商品價格取決于邊際效用,生產規模取決于邊際利潤。邊際效用確實能解釋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水非常有用,但在市場上價格很低;鉆石幾乎沒什么用,但在市場上價格很高。邊際效用學派對此的解釋是,由于邊際效用遞減,而水又非常易得,所以當你喝飽以后,愿意為水支付的價格就會越來越低。而鉆石是高度稀缺的,得到一塊鉆石可以帶給人更多滿足感,人們便愿意為鉆石支付更高的價格。這便是古人常說的“物以稀為貴”。

邊際分析當然是有用的,但是真理越過一分就變成了繆誤。以杰文斯、門格爾等經濟學家為代表的邊際效用學派,試圖將邊際分析作為一種包羅萬象的理論解釋所有經濟現象,這就產生了很多問題。

例如,邊際效用學派認為邊際效用是決定商品價格的唯一因素,完全否認由勞動創造的商品內在價值,這就走到了唯心主義的極端。大家知道,如果技術革新讓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短期內劇降,這種商品的價格會迅速下跌,比如電腦、智能手機就是典型的例子。然而,單從消費者一側的邊際效用出發,并不容易解釋這種經濟現象。

又如,邊際效用學派認為邊際效用是決定商品價格的唯一因素,這在現實經濟顯然不能成立。例如,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就不能簡單地用邊際效用來解釋,因為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中存在大量投機資本,起到了操控價格的重要作用。比特幣2016年以來的大起大落就更不用說了,大批職業炒家入場等著割韭菜。邊際效用學派試圖開發一種單純以邊際效用解釋商品價格的“大一統理論”,其實早在19世紀后期就遭到了很多詬病,事實上從未成功。在現實經濟運行中,價格的決定機制是非常復雜的,用多種不同的模型綜合加以解釋才算符合實際。

再比如,邊際效用學派把邊際分析延伸到生產領域,他們把生產貢獻分解到各個生產要素。比方說,每100元的產值中,有60元來源于固定資產,有10元來源于土地,有30元來源于勞動。邊際效用學派認為,每一種獨立的生產要素都有各自的價格,誰也不欠誰的,所以按照生產要素分配收入最為合理。邊際效用學派完全不承認經濟活動中存在剝削,這就是該學派的倫理取向。

然而,這種思路屬于對數學模型的濫用,僅存在于數學模型中的觀念無法與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對應起來。比如說,某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買了一堆數控機床作為固定資產,卻沒有招聘操作數控機床的技師。因為沒人干活,現實中的邊際產出必然為零,固定資產投入再大也不起作用。由此可見,各生產要素不可能做到絕對獨立,邊際效用學派強行切割原本不可分割的生產要素、以此作為初次分配的依據,顯然是不合理的。

 

邊際效用學派對商品價格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有意義的研究,但是這種研究并不完備。為了彌補邊際效用學派的不足,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大致總結可以有兩個方面。

第一,馬歇爾通過對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分析,提出了價格彈性、生產者福利、消費者福利、稅收損失等一系列經濟學概念。它們構成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我們在今天大學經濟學教材中仍會見到這些基礎知識。所以說,新古典經濟學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其中,價格彈性是最為重要的概念,也是馬歇爾理論的出發點。這里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價格彈性指的是,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了,供給或需求也會相應產生的變化。也就是說,供給和需求的量不是絕對的,它有大小伸縮的空間。比如,門口面包店的一款面包賣20元一個,你可能只買一個,它打折賣8元一個,你可能就買兩個了,價格發生了變化,你買的數量也就買了,這就是彈性。

通過對價格彈性的分析,馬歇爾得出結論:短期來看,需求是影響價格的決定性因素;而長期來看,供給或生產成本是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舉個例子,在2017年,智能手機出貨量上升拉動對固態硬盤的需求,使得固態硬盤的價格上漲;比特幣礦機對顯卡的需求,則使得高端顯卡的價格幾乎翻番。然而從長期趨勢來看,固態硬盤和顯卡的價格在過去5年間還是出現了整體下降,而且業界預測未來幾年的降幅會更大。

 

第二,馬歇爾開創了局部均衡分析。

所謂局部均衡分析,是先孤立地考察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均衡狀態,不考慮市場之間的相互影響。所謂均衡狀態,就是市場中當商品處于某個價格的時候,買家愿意買的數量正好等于賣家愿意賣的數量,所有產品全部出清,沒有生產過剩也沒有商品短缺。局部均衡分析一般用于討論供求狀況對于某種特定商品或該要素的價格的影響。直到現在,這都是大學經濟學教科書中的基礎內容。

如果把各個市場之間的相互影響也納入分析的范疇,局部均衡分析就升級成為一般均衡分析。這個工作是由瓦爾拉斯完成的,它提出了一般均衡的相關理論。

瓦爾拉斯認為,在完全競爭的經濟中,價格具有完全彈性,總會有一組價格讓所有市場及時達到供需平衡。也就是說,調節經濟走向一般均衡的唯一機制是市場價格機制,依靠價格機制可以實現連續的供需平衡。瓦爾拉斯進一步認為,市場經濟下的資源配置會自動實現充分就業。

但是,上述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現實中的經濟運行。比如,一般均衡,假設所有市場都能通過自動調節進入均衡狀態,這一點在數學上無法得到證明。

為了自圓其說,瓦爾拉斯不得不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拍賣者假設”:假設經濟系統中有一個作為信息中心和價格制定者的拍賣者,市場上所有的需求者和供給者間沒有任何直接聯系,不知道其他信息,只是單純地根據拍賣者提出的市場價格來決定需求與供給。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這些假設條件根本不存在?!芭馁u者假設”因為違反現實而沒有實際意義,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只是一種理論的抽象。

再比如,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市場中,均衡是常態,不均衡會被市場機制自動消滅。但是,現實中的經濟運行恰恰不是這樣,長期波動和不均衡的市場是極為常見的,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常年跌宕起伏,我國的豬肉價格也有不少波動;而高度穩定、長期處于均衡的市場反而少見。新古典經濟學的靜態視角難以解釋經濟運行的動態變化。

而且,新古典經濟學實在是太喜歡“均衡”二字了,主要精力都用于研究均衡狀態下的經濟運行現象。與關注積累社會財富和經濟增長的古典經濟學不同,新古典經濟學并不怎么探討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然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才是國家和人民的根本訴求。如果不能滿足這種根本訴求,經濟學的意義就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在19世紀后期,新古典經濟學在促進政府科學決策這方面,確實沒產生多少有價值的影響。經濟學理論真正對政府決策產生影響,經濟學家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顧問,其實是20世紀以后的事情。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敲響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喪鐘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不完備性終于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集中暴露出來。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市場機制是天生完善的,能夠自動將經濟調節到正常的狀態。在大蕭條的最初幾年,具體說來是1929年到1932年,西方各國政府普遍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主張,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然而經濟危機不但沒有緩解,反而變得更加嚴重。企業破產和失業四處蔓延,使主要西方國家普遍陷入社會動蕩之中。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人們對于新古典經濟學的信心徹底動搖了。

究其原因,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嚴重謬誤在于,把生產與消費人為割裂開來,它假設企業的生產和分配不影響社會整體消費能力。這種假設完全不符合客觀事實,因為在現實中,對企業來說,工資屬于生產中的人力成本支出,要盡量壓縮控制;而對勞動者來說,工資是勞動收入和消費的必要前提。消費又恰恰是企業營收和利潤的來源。資本邏輯導致收入分配失衡,使占人口絕對多數的勞動者群體的收入萎縮。收入萎縮進一步導致消費萎縮,使得企業營收出現停滯乃至下降,這就是馬克思闡述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困境呼喚新的經濟學理論,凱恩斯主義就在此時登場。我們要解讀的第四個經濟學派就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創立,他的代表作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的經濟學思想在當時可以用“驚世駭俗”來形容,顛覆了新古典經濟學的許多觀念。

新古典經濟學一直堅持一個叫做“薩伊定律”的基本假設,它的通俗解釋就是——供給可以自動創造需求,造出來的商品就不愁賣不出去。在19世紀后期以前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消費品總體上比較稀缺,生產出來的商品確實不怎么擔心銷路。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能力的飛躍,商品總體稀缺的狀況從根本上被改變。于是,在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中,出現了消費萎縮、商品嚴重滯銷的狀況,從時裝到汽車的銷量都出現下跌。至此,“薩伊定律”在現實中徹底破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的理論自然沒法站住腳。

與新古典經濟學針鋒相對,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概念。有效需求,指的是能夠實際支付的需求,它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部分。比方說,碼農小李想在北京買個300平米的別墅,但是買得起嗎?沒有能力支付,這就不算有效需求。實際上他只能買個60平米的小戶型公寓。小戶型公寓,才算是有效的消費需求。

有效消費需求不足,意味著社會整體消費能力不足以消化產能,企業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有效投資需求不足,意味著新創造的就業崗位不足,會導致失業。所以,凱恩斯認為,避免經濟危機的途徑就是消除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歸結為3個因素:

1- 邊際消費遞減。通俗的解釋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不足,限制了有效消費需求;而高收入群體的生活需求已經得到滿足,進一步增加收入不見得增加消費。再有錢的人,也不可能一天下十次館子嘛!

2-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指的是廠商增加投資時預期利潤率遞減。如果利息率不算低,那么廠商寧可存錢吃利息也不愿直接擴大生產,這會導致有效投資需求不足。

3- 流動性偏好。指的是人們持有貨幣進行投機的心理偏好。當預期利潤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時,人們寧可持有流動性好的貨幣,導致投資不足。

 

凱恩斯是20世紀西方國家影響力最大的經濟學家,沒有之一。他的想法影響了主要西方國家的政策。

凱恩斯認為,要想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他主張職能財政,認為財政政策的責任在于保證經濟社會處于持續增長、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狀態。為此,在經濟衰退時,政府應該實行赤字預算;通貨膨脹時,政府財政預算應該有結余。也就是說,政府的財政政策,應該是“反經濟風向”而動。凱恩斯主義從理論上論證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

凱恩斯讓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系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

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初,凱恩斯主義在西方國家的經濟學界占據主流地位。特別是在美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民主黨長期執政的20年間,聯邦政府的財政政策的出發點基本是凱恩斯的理論。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聯邦政府推行“以工代賑”,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來增加就業崗位,促使勞動者增加的收入轉化為消費。二戰爆發之后,美國政府進一步發行戰爭國債,提高財政赤字水平,并啟動大規模國家采購。這些舉措不僅消除了美國的失業,甚至大大提高了婦女的勞動參與率。

凱恩斯主義打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對于“均衡”的執念。市場上供求關系的均衡點雖然在理論上存在,但是現實中波動的市場價格往往偏離理論上的均衡點。只研究市場均衡的條件下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就如同僅僅研究飛機在無風條件下如何飛行,實在缺乏現實意義。凱恩斯主義認為不均衡是市場的常態,并且探討如何在不均衡的情況下采取積極調控,這種思路對政府決策而言恰恰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成名之后的凱恩斯成為英國政府的智囊,并出任英格蘭銀行董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董事等要職,在許多經濟事務決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毫不夸張地說,凱恩斯是20世紀西方國家影響力最大的經濟學家。

凱恩斯主義后來走下神壇,是因為理論體系存在不完備性。凱恩斯主義有這樣一個基本觀點——通貨膨脹與失業是相互排斥的,不應該同時出現。凱恩斯學派的依據是“菲利普斯曲線”——新西蘭統計學家菲利普斯根據英國1867年至1957年間的統計資料,總結出英國在90年尺度上的歷史現象:有通貨膨脹的時候,失業率低;失業率高的時候,無通貨膨脹。

然而,菲利普斯曲線代表的是純粹的經驗主義思路,它假定過去的歷史現象一定會在將來重現,完全不考慮經濟結構變化帶來的規律變化。這一理論困境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暴露出來: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終結了二戰后西方國家的高速經濟增長周期。此后美國出現了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的“滯脹”狀況。也就是說,二十世紀后期的經濟現象偏離了菲利普斯曲線的經驗數據,菲利普斯曲線失效了!

凱恩斯主義無法解釋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并存的經濟狀況,更談不上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于是,美國在“滯脹”中痛苦地度過了20世紀70年代剩下的時光。里根總統上臺后推行了一系列否定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終結了凱恩斯主義占據主流的時代。

凱恩斯主義的不完備,又催生了一些現代西方經濟學學派,例如,以保羅·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繼承了凱恩斯主義的部分觀點,主張政府同時應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開展經濟調控;又比如,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反對政府干預和管制市場價格,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影響經濟運行和物價波動的根本原因。就這樣,經濟學界的百家爭鳴,從20世紀70年代延續至今。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經濟思想史》的主要內容:主要介紹了四個最重要的經濟學學派。

第一個是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與工業革命同時起步,建立了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對生產和分配進行了早期探討。代表性人物包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馬爾薩斯,約翰·穆勒等人。

第二個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借鑒了李嘉圖的價值學說,發展出勞動價值倫和剩余價值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未來在于合理分配剩余價值。

第三個是新古典經濟學,重點是價格研究和市場均衡分析,代表人物有杰文斯、門格爾、瓦爾拉斯、馬歇爾等。

第四個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凱恩斯認為市場機制是有缺陷的,市場中,有效需求往往不足,導致非充分就業長期存在。需要政府實現職能財政,反向干預。

 

最后,我們談一些延伸思考。對于經濟學思想的發展,應當一分為二地來看。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經濟學是一門富有生命力、不斷進化的學科。

 

每一種經濟學學派登場亮相,都是因為提出了一些創造性的見解,能夠詮釋之前的理論無法解釋的經濟現象。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學派也會暴露出理論的不完備性,從而誘導、啟發新的理論橫空出世。這便是哲學上所說的“否定之否定”,由此形成經濟學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比如,古典經濟學理論有許多定性研究的成分;而現在豐富的統計數據和數學工具,使得經濟學普遍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當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都與從前有了很大區別。

 

另一方面,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仍然不夠完善。近現代西方經濟學存在非科學性和庸俗性這兩大弊端。

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非科學性,體現在缺乏邏輯自洽??茖W的理論體系對于一個確定的事物、現象,只允許有一種正確的解釋,不允許存在兩種以上相互抵觸的說法。這在科學哲學中叫做“內部邏輯自洽”。但是,近現代西方經濟學多個學派的經濟學觀點,卻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例如,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把結合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國家干預作為調節經濟的基本手段,力防出現經濟危機。而以哈耶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反對一切形式的國家干預,甚至認為經濟危機后的衰退期才是經濟復蘇的開始,所謂“早死早投胎”。

可見,西方經濟學的多個學派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缺乏起碼的共識,試問哪家代表“科學”、哪家又代表“偽科學”?更搞笑的是,觀點相互矛盾的薩繆爾森、哈耶克、弗里德曼竟然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近現代西方經濟學仍然處于前科學階段,其理論體系不僅缺乏內部邏輯自洽,更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持。

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庸俗性,主要體現在拒絕由勞動創造的商品內在價值,而只探討商品的外在價格。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和李嘉圖都認為商品存在內在價值。而且,李嘉圖明確承認剝削的存在,認為地主是一個不創造任何價值的食利群體、妨礙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馬克思繼承并大大發展了李嘉圖的價值學說,更以剩余價值理論更深入地闡述了剝削的本質。

近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承認商品內在價值和剩余價值,那就更不會承認占有勞動者剩余價值的剝削行為。這是近現代西方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的分野,也是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分歧。否認勞動是價值的來源,否認現實經濟活動中客觀存在剝削,無異于掩耳盜鈴。這樣的經濟學思想又怎么可能指引人們建設更為平等、更加進步的社會呢?

近年來,西方經濟學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的進步,但理論的解釋能力和預測能力仍然非常匱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訪問倫敦經濟學院時,責問那些所謂的“著名經濟學家”:為什么沒能預測到金融危機?這讓經濟學家們非常尷尬。

 

再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存在諸多理論空白。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遠比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復雜多變。例如,非金本位的信用貨幣體系,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品,科技創新企業賴以生存的風險投資,都是馬克思的時代所沒有的。馬克思生前并未見過這些新東西,自然不可能對它們做出分析和解釋。馬克思沒有探討過利率的形成機制,更沒有探討過宏觀經濟學層面有效的調控手段。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當重點發展用于解決實際社會經濟問題的應用研究。

 

所以,整體來說,經濟學理論普遍落后于經濟實踐。這一現狀呼喚新的理論橫空出世。隨著中國經濟迅速走強,中國的經濟實踐已走在世界前列。研究符合國情、學以致用的當代政治經濟學,已經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中國在未來有可能成為新生的經濟學理論不斷涌現的熱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濟學思想史概述
經濟學百年回眸
【原創】【走進大學課堂】(二)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由來與演變
淺談西方經濟學發展史
經濟學說史
經濟思想起源于何時?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經歷過什么重大的轉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阴县| 乳山市| 长子县| 当阳市| 志丹县| 桂林市| 洮南市| 黔南| 社旗县| 游戏| 多伦县| 永州市| 台南市| 宜丰县| 黄骅市| 济宁市| 昭苏县| 太和县| 乡城县| 博客| 和硕县| 新营市| 霞浦县| 盐亭县| 屏山县| 彭阳县| 门头沟区| 德安县| 东兰县| 利辛县| 平原县| 宝清县| 永春县| 察雅县| 五峰| 元氏县| 枣强县| 寿阳县| 康保县| 乌兰浩特市|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