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誕生于19世紀末,它的創始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識領悟心理療法屬于心理分析系統,是鐘友彬先生根據心理分析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社會和患者的具體情況設計的。也叫“鐘氏領悟療法”。
重視過去的尤其是幼年期的經驗是心理分析和其他心理治療理論系統的重要區別之一。
中國人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英國人也有句諺語:“小孩是成年人的父親”。這些諺語都帶有重視幼年經驗的意味。幼年兒童受環境和關系密切的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成年后,除了先天氣質的特點之外,在興趣、愛好、作風和行為各方面,人們常常看到他幼年時期的影子。這是我們所熟知的。
弗洛伊德在提到神經癥的發病機制時,曾指出力比多的固結和退行,以及俄狄浦斯情結的重要性。后來的心理分析學家們發現成年人神經癥癥狀的核心主要是焦慮,即不知原因的或不可理解的恐懼情緒。成年病人的病態焦慮都有其幼年根據或前例。
如幼年期失去父母或哺育者的保護,處于無助狀態;
與關鍵人物的分離,失去安全感;
父母的影響;
身體各種疼痛性威脅如疾病、外傷、饑餓、手術及其他身體不適;
其他可引起恐懼或情緒困擾的事件,如斷奶、入學、小弟妹降生等等。
弗洛伊德認為成年人的性欲受到阻攔或剝奪,增高了的性興奮無法得到宣泄或滿足時,就要另尋出路,部分或全部地退回已經過了時的固結點,尋求過去的對象,以幼年的方式來求得解決。
這個機制叫做退行。他說:“神經癥是性變態的否定。”
后來的心理分析學家們認為成人神經癥的焦慮表現并不是當前遇到的挫折和沖突的直接表達,而是面對這些困難無法應對時,幼年的初期焦慮被引發出來了。幼年期真正恐懼的對象已經被遺忘了,而留下來的“漂浮著的焦慮”落到了成年人并不會感到恐懼的事物上。
在心理障礙發生前遇到的挫折和困難都是意識到的,但這只是發病的誘因。真正病因是早年經驗。然而,發病過程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
弗洛伊德曾說過:“癥候不產生于意識的歷程。”發病過程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比如強迫癥病人反復洗滌。無休止地核查,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使他們深感痛苦。盡管也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但這些理由連他們自己也認為不十分合理。那種盲目的恐懼和沖動是什么?為什么有這種奇怪的恐怖感?患者也說不清楚。
認識領悟療法不把治療重點放在回憶、挖掘幼年癥結或初期焦慮的具體事件,而是和患者一起討論、分析癥狀的幼稚型。在成年病人的癥狀中顯露出幼年的情緒和兒童的行為模式,在治療中要啟用啟發式的談話,反復和病人討論,使他們逐漸認識并領悟到他們的病態感情和行為都是幼稚的、兒童式的。從而“放棄”這些幼年模式,用成人的行為模式來替代,使心理成熟起來。
認知領悟療法就是要找出一個人不現實的、不合理的或非理性的、不合邏輯的思維特點,并幫助他建立較為現實的認知問題的思維方法,來消除各種不良的心理障礙。
在生活中,有時我們的主觀愿望和現實往往不能相符,問題是要善于不斷調整自己的愿望,要從實際出發,如果明白這一點,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困擾。
特別是患了某種疾病后,要學會在感情上容忍和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參加力所能及的各項活動,并感受其中樂趣。同時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生死觀,成為生活的強者。
另外,如果遇到一些與自己有較大關系的問題時,可能會產生焦慮、緊張、困惑,這時必須要識別不正確的自動思維,要了解其認知的錯誤之處,然后進行真實的檢驗,這是糾正不良信念的關鍵所在。
而且要鍛煉自己的意志力,要難行能行,能忍能忍,要學會忍,忍是意志力的表現。
心理創傷會誘發軀體上、心理上的疾病,關鍵是要正確對待,及時排遣,所以,正確地認知事物是防止產生心理上、身體上病態的一個重要方面。
認識領悟療法是在治療強迫癥、恐人癥和性變態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幾種心理障礙是主要的適應癥。近幾年來,國內的同行們用這個療法治療了神經性嘔吐和頑固性疼痛,都取得了良好療效,說明它的適應癥正在擴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