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1 21:10 | 曲一刀
嫁給愛情,可能是現代人想到婚姻時,最浪漫的一句話。
但嫁給了愛情,就一定能天長地久了嗎?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年,有關“離婚”的趨勢是如何的?
01
晚結,早離
按照傳統定義,遲于法定結婚年齡(男22周歲、女20周歲)三年即為晚婚。
但是,在現實的生活當中,無論男女,能在25歲就走進婚姻殿堂的,已經能算上“早婚”了。
數據顯示,我們所有人越來越傾向“晚婚”:
在2013年以前領證結婚的人里,20-24歲的人最多;
而在2013年之后,25-29歲結婚的人占多數。
過去,我們還常說七年之癢,恩愛小夫妻常因躲過了這一“劫”而欣喜。
而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了,婚姻的階段也隨之加速。
數據表明,現在離婚的夫妻中,婚姻平均壽命為十年左右,婚姻走到第三年時,最容易離婚。
在這里,還有更加“聳人聽聞”的數據——2012年開始,中國的離婚率增幅超過了結婚率增幅,其中北京的離婚率高達39%。到今年,中國的離婚率已經連續15年呈上漲趨勢。
新聞報道里常見的離婚率叫做“特定離婚率”,與社會學統計用的粗離婚率不同。(粗離婚率=(年內離婚數/年平均總人口)×1000‰)特定離婚率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同一個地區的離婚總對數除以結婚總對數。
39%這個數字意味著,當時的北京,每3對結婚的新人,至少有一對會以離婚告終。
全國范圍的特定離婚率雖不至于像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一樣“夸張”,也即將突破30%的大關了。
也就是說:
我們假設一個人,上學時或畢業后順利遇到那個TA,在25歲就“英年早婚”,嫁給愛情或娶了愛情,
那么,這個人很可能會在三年后——28歲時選擇離婚。
02
離婚多,乃是發展的必然
離婚率上升,并不一定是個壞事。
因為,婚姻制度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
古代婚姻制度的產生,是為了保障后代的基因和存活率。
時至今日,婚姻的一些原始功能已經消失或變得不再重要。
因此,結婚率的下降伴隨著離婚率的上升是發展的必然。這種轉變,乃是大勢所趨。
仔細想想,造成古代比現代的結婚率高,離婚率低的原因,要么就是兩個:
第一,古代人不太會選錯對象。
第二,古代人選錯了對象后,都不傾向離婚。
第一原因并不那么可靠,古代雖然追求門當戶對,但盲婚啞嫁的居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絕不是“選對了人”的保證。
第二個原因看來,更有道理一些。
有人說,以前的人,東西壞了想著修;現在的人,東西壞了只想換。這個現狀在婚姻上也適用。
意思就是:
以前的人,婚姻出了問題先“修修”,能不離盡量不離,實在過不下去了才離婚;現在的人,并不是“非離不可”才要離,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用離婚自我成全。
離婚的人多了,離婚自然就不再是件“怪事兒”了。
離異人士不再面對有色眼鏡,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再被欺負,社會大環境變好了,想離的自然就敢離了。
因此,對于離婚率的上升,想結婚的、要結婚的、剛結婚的,不用因此而惶恐。
離婚率的上升,不是愛情少了,只是湊合少了。
03
離婚的原因很多
但總的來說就是:不愛了
不得不承認,許多現代人婚姻的開始是盲目的、沖動的,出于感情用事或生理沖動,甚至奉子成婚。
熱戀時期的隱忍和遷就,終會在平淡的婚姻里爆發。
他們最終發現自己真的選錯了,便會及時糾錯,重新選擇。
這種“沖動婚姻”是個人原因,也是時代的錯。
現代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升,本科畢業就22歲了,就業后來自家庭的壓力會從“催就業”轉到“催結婚”,很多年輕人頂著重壓,在畢業后和30大關來臨前匆匆結婚。
但如果你“不幸”是個乖孩子,上學時早戀經歷為零,畢業后又火速進入婚姻,角色身份一時難以轉換,很多問題處理不好才是正常的。
可能很多人都沒意識到,如何跟伴侶建立親密關系,并維系好它,也是一門需要練習的學問。
當然也有許多人,婚姻的開始是理性的、算計的,只因“合適”而在一起。這樣的婚姻生活,過久了,像在蹉跎,離婚的念頭,會來得不動聲色。
隨著獨生子女一代越來越多地走入婚姻,各種原生家庭埋下的前因也開始顯現出結果。
比如,現代離婚導火索中,家務,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獨生一代,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子”,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主兒,照顧自己都不愿意,婚后要照顧另一個人,自然更是一百個不樂意。
溝通好了的,能各自分工,各司其職,溝通不好的,每一點瑣事都能吵上一架。
一種情況是,男孩們繼續學著爸爸的樣子,女孩們卻不愿再活成媽媽的樣子了。
另一種情況是,富養起來的女孩碰上了窮養出來的男孩,男方一味的付出,也總有不耐煩的一天。
又比如,三口之家里成長起來的一代,對親子關系看得過重,但在和諧的家庭中,夫妻關系才應該是第一位的。
婚姻里,兩個人的問題怎么都好說,來了第三個人,往往就容易出問題。這第三個人,不一定是“情敵”,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孩子。
有句話叫“懷孕見人品”,在沒做好心理準備時到來的孩子,不一定是感情升溫的催化劑,也可能是婚姻破裂的加速器。
再者。近些年經濟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在選擇伴侶時,對于”三觀“這一虛物的重視,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觀不合,聊天都聊不順。沒有人是錯的,但生活在一起就是不對勁。
劉震云說,“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兩個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卻無話可說,婚姻的存在與否還有什么意義呢?
所以,基于種種原因,這一波80后、90后的獨生一代,在時代變遷下,面對婚姻時會更為坎坷一些。
04
“和平分手”占主流,老年離婚增多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數據顯示,超過七成離婚案件,原告都是女性。
隨著女性在職場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女性的獨立意識也在不斷發展,但社會對女性價值的理解,仍然是家庭大于事業,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時代過去了,對于女人來說,婚姻中一味的“隱忍”,不可以,也沒必要。
不知是不是對日益攀升的離婚率有了覺悟,《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13-2017)》顯示,有99.93%的老年人在立遺囑時選擇了“防兒媳女婿”條款,規定繼承人所繼承的財產屬于個人財產,不屬于其夫妻共同財產。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在婚后的金錢問題上選擇了AA制這一略顯冷血的模式,“夫妻共同財產”成了離婚時要扯皮的麻煩。
婚前協議,這種在婚前就為離婚做好打算的方式,也在被更多人接受。
而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自我意識迎來了遲來的覺醒,到了晚年終于決定為自己而活,中老年離婚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離婚比例在上升,但通過法院離婚的比例在下降,更多人選擇“和平分手”,離婚也需要體面。
以上,就是最近這5-10年,有關離婚的幾個大趨勢。
對此,各位看客們,又有何感想呢?評論留言一起說說~
最后,送給大家一段“至理名言”:
那些想結婚的人,
就去結婚吧!
想單身的,
就維持單身!
想分手的
就去分手!
想離婚的
別考慮,就去離!
反正
到最后你們都會后悔!
繼續關注曲師師,你那些敢想不敢問的“兩性”疑惑,都將得到解答。你聞所未聞的小知識,都能學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