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與開年后,與全國多個城市相繼放出“搶人”大招對應的,是正在各地蔓延的企業“用工荒”。
媒體報道,在珠三角,“招工爭奪戰”升級:快手直播招工、“八級工”萬元月薪;在長三角,節后招工既“貴”且“難”,普工返工獎金最高飆至五千元。
長三角、珠三角在年初出現企業招工難的場景,其實已有多年。但今年,情況正在起變化,招工難已從過去東部地區的特有現象,蔓延到了中西部。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江西、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多地縣城工業園,都出現了“一工難求”的情況。以至于有村干部被分派招工指標,招不到工或被停職。
01 新業態搶人
東中西,不僅只是傳統的制造業發達之地——長三角、珠三角,也包括近年人口回流的中西部地區。如此全域性的招工難場景,幾乎是第一次出現。
先來看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東部地區。
剖析這部分地區的用工短缺現象,近年中西部地區人口回流加速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原因。
傳統的人口流出大省,如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已連續多年告別常住人口負增長的局面。比如,四川在2000年至2010年累計減少193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9.3萬人。但自2011年起,四川常住人口總量開始逐年遞增,并保持較大增長幅度。
而安徽常住人口,在2017年更是增加59.3萬人,增量僅次于廣東和浙江,位居全國第三位。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除了自然增長,中西部地區人口的“回血”,相當一部分都來自東部地區的回流。這是東部傳統制造業強盛之地,近年招工難局面加劇的一個大背景。
另一個背景,則是年輕人的就業觀在發生變化,到工廠做流水線工人,對于年輕人的吸引力已越來越小。
與之對應的是,近年互聯網新經濟拓寬了就業邊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于工作時間更自由、且待遇并不比傳統制造業低的新經濟行業。有這么一組數據:根據艾媒咨詢統計,自2013年到2018年六年間,東莞市蜂鳥騎手數量增長了31倍。
外賣行業興起對就業人口的分流,只是一個縮影。毫不夸張地說,外賣、快遞、直播、網約車等新業態,正在加速搶奪傳統制造業的工人。
就連富士康等制造加工行業的頭部企業,近年都出現了工人流失、招工難的現象,社會就業方向的變遷已經很明顯。
02 勞動力數量下滑
但從東部地區回流的人口,并未滿足中西部縣城的用工需求。這里面除了社會就業方向的轉移,還有兩大因素:
一是,雖然中西部人口回流還在繼續,但相當數量回流的人口,屬于一二代農民工,這部分群體已經逐步退出勞動力市場。
也就是說,社會勞動力人口總量的減少,對于整個制造行業的影響將是不分區域的。
就在近日,有專家預測:
目前我們國家16歲~65歲的勞動力人口是10億左右,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歷史頂峰;按照目前的數據推算,到2050年時這個數字會降低到7.6億左右,減少25%。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自2012年起,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7年間減少了2600余萬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另一個原因則是,近幾年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用工需求也在增加。但人口轉移與產業轉移的方向并不完全同步。
自東部地區回流的勞動力人口,很多并未回到不太具有薪酬競爭力的老家縣城,而是被近年降低落戶政策的省會城市和就業前景相對更好的地級市“截胡”。
雖然推動1億流動人口進城落戶要加速,但未來相當一部分中西部縣城的“人氣”,或許將并不會如預期一樣旺起來。二三線城市,特別是省會城市,依然會占有絕對的人口吸引力。
03 搶“人才”向搶“人口”轉變
從東部到中西部,招工難蔓延,具體不管是何種原因,都反映出一個愈加清晰的事實:“人口”,而不只限于“人才”,正在變得越來越值錢。
事實上,今年以來各地推出的落戶新政,也越來越明顯地突出了這一趨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部省會城市南昌:
在南昌市大中專、職業技工院校就讀學生,憑新生入學通知書或在校學習證明辦理落戶;全國其他院校就讀學生需將戶口遷入南昌市的,可按在南昌市就讀學生同等條件辦理。
這釋放出一種明確信號:在經歷一年多的“搶人大戰”后,省會城市的搶人方向,已經不再執著于瞄準作為人才象征的大學生。
事實上,目前不僅僅是南昌放開對中專生的落戶限制,在省會城市中,蘭州、沈陽也相繼推出了類似的政策。
近期發布的《蘭州市中長期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意見》指出:
全面放開對全市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等戶籍限制,沒有購、租住房的,可選擇在用人單位集體戶口或單位所在地街道、派出所集體戶落戶。
沈陽則早在去年就宣布,中專生及以上學歷人員都可零門檻落戶。
這是一種必然趨勢。在人口紅利式微、勞動力數量減少的整體變化下,“人口”比“人才”的價值更加突出。
一方面,隨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人口基數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也更加突顯。這幾年,多地加速建設強省會,做大人口規模,正是為了順應這一趨勢。
另一方面,多數三四線城市的產業結構決定了,一味將搶人目標瞄準大學生,并不能滿足自身的勞動力需求,也無法真正留住人。
與其跟風追求“人才”,不如率先取消落戶限制,優先做大城市的人口總量。
04 城市“搶人”的時間不多了
未來的城市間“搶人大戰”,必將呈現出兩種趨勢。
一是,除一線城市之外,整體的落戶門檻,將越來越低;二是,三四線城市的搶人政策,將更加個性化、精準化,更多結合城市的實際勞動力需求,而不是盲目跟在一二線城市身后搶“人才”。
而近期兩個來自頂層設計層面的信號,說明留給各城市“搶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一是全國治安管理工作座談會上透露:
除落戶超大、特大城市和跨省遷移戶口實行審批制外,積極探索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二是《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
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
推動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共建。
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意味著中國流動人口已經連續三年下降的趨勢還將延續。
中國城市的“搶人”窗口正在慢慢縮小。如何穩住既有的常住人口,避免新的人口流失,將成為城市人口競爭新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