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九資本 (ID:sky9capital)
作者:王京
早在15世紀中葉,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在他的成名代表作《君主論》中,就曾有過著名的論調:擁有武裝的先知都勝利了,沒有武裝的先知都滅亡了。
眾所周知,《君主論》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是權謀家們奉為圭臬的枕邊書,是關于如何掠奪、統領政權的重要守則,而馬基雅維利的思想經過幾個世紀的風雨洗禮,時至今日,依然是不容置喙的真理。
宗教是人類文明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統治階層管理老百姓的重要手段,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世界歷史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幾乎覆蓋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此外,印度教、道教、猶太教等宗教也都蓬勃發展。但如果我們仔細推敲的話,不難發現:每一個宗教都在想方設法擴張領土、擴大影響力。不同時期、不同宗教的擴張史,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要滲透進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國家力量之中。
那些能夠流傳至今的宗教,都非常積極、非常認真地在世俗世界中擴展自己的版圖和實力。它們無一不是在世俗生活中深入人心,通過修繕宗教場所、舉辦宗教活動、廣收信徒等一系列行為,來保證其深厚的世俗力量。
要知道,無論精神的力量如何強大,他們都需要實體的力量去承載。或者說,精神的力量再強大,畢竟只是虛體,它們需要實際的道觀、寺廟、教堂那樣的場所,去承載教民們的思想和精神。
而每一次的集會,都需要實實在在的世俗力量,比如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等來鞏固他們的影響力。教堂越大,所彰顯出來的實力(或者說足以令人信服的權力)也就越大。甚至必要時還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來進行保衛或者擴張,持續兩百多年的十字軍東征,在今天仍然發揮著其影響力。
而那些沒有足夠武裝力量的宗教,哪怕盛極一時,也終將淹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就像曾經盛極一時的摩尼教,深入廣大群眾心中,最繁盛的時候,幾乎與基督教不分伯仲。但他們最終卻消失得無聲無息,其中的一大原因是,摩尼教既不承認基督教的發展,也不承認佛教的教義,遭到當時世界上各大宗教聯合排擠。但這并不是導致他們消亡的決定性因素。摩尼教消亡的核心原因是,他們沒有任何武裝力量保護自己。他們既不像佛教廣修寺廟,也不學基督教四處傳教,而是迅速擴張信徒,試圖通過精神控制的力量來打敗其他教派。一旦遇到聯合打擊,他們毫無還擊之力,只能無聲無息地消亡。
推而廣之,宗教需要世俗力量的武裝保護,而今天的創業投資更加不外如是。
靠風險投資支持的創業的商業模式,如同宗教的精神力量;而創業的盈利模式,則如同宗教的世俗力量。精神力量很重要,沒有精神信仰,就無法聚集一幫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創業;但只有精神力量的創業,則容易流產于自己的孱弱,就像沒有世俗力量保護的先知,消亡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
在我看來,所有不掙錢的創業公司,單純強調所謂的“講故事”,靠強大的故事來感動世人,靠所謂的“情懷”和對未來的期許來“贏得”投資人,靠滿嘴“理想”來“鼓勵”員工。那么,這樣的模式與沒有武裝力量的摩尼教毫無二致,看似輝煌與強大,但當產生紛爭時,即不能退守保衛自己的領地,又不能向前拓展自己的地盤。就如同一個身體孱弱的病人,自身沒有造血能力,終將逝于自己的虛弱。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曾經大筆燒錢的愛屋吉屋,在這個月悄然死亡;又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共享單車創業,曾有多少投資機構眼紅,不管什么小紅小藍小黃,也不管未來能否盈利,甚至不考慮運營成本如何覆蓋,在火熱地燒完了錢之后,共享單車的尸體在各大城市堆積如山,無人清理,最終不但創業失敗,還給城市環境造成大量的廢鐵污染;還有無人貨架……此處省略一千字。大家還能想起多少那些曾經風光一時但最后死得悄無聲息的創業模式?
那些過分強調模式創新的企業,就像是過分描繪虛幻精神世界的宗教,靠著風險投資得來的資本,迅速做大規模,本質上,這就像是一個會講故事的宗教,通過煽動人群獲取信徒。他們也許擁有掙錢的手段或理想,但并沒有獲得商業模式的驗證,也就如同缺乏武裝力量保護的宗教,試圖用自身的概念,用虛幻的力量來保護虛幻的精神世界。一旦遇上風吹草動,立刻灰飛煙滅。
人們最喜歡看兩類故事,一是看草根和弱者如何逆襲上位,二是看精英跌落神壇滾入凡塵,以滿足自己內心的“幻想欲”與“平衡感”。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創業品牌,打著“干掉XXX”的口號大張旗鼓,用資本力量堆砌出海市蜃樓般的規模假象。或許短時間內這種口號能夠獲得資本的青睞,但創業者應當明白,風險投資不是慈善事業,投資機構要的是盈利,而不是一個動聽的故事。故事可以忽悠一時,卻不能忽悠一世;風投可以在短期內幫助你,但你最終仍要靠自身實力長久地生存下去。如果一個創業公司不賺錢,極大的浪費了社會資源、消耗了投資機構的熱情,最終也將被市場淘汰。
風險投資支持下的創業,與傳統創業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風投機構對于現階段企業是否掙到錢并不是最在意的。往往都是先確立經營模式、擴大規模,占領或顛覆市場之后,再獲取真實利益。對于創業公司而言,通過資本的幫助,在短期內迅速搶占市場,甚至是形成壟斷性市場,占據定價權,再考慮掙錢,這本身無可厚非。這條路徑,是風險投資的游戲規則和某些創業行業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本身并沒有對錯。但這并不是唯一的創業路徑,更不是默認的路徑。甚至有時候,這是一條看似鋪滿鮮花,實則暗流涌動、充滿了毒蛇野獸的創業模式。你以為被風投機構所青睞,于是押上一切,殊不知當你一味燒錢擴大規模、而不考慮如何賺錢的時候,企業已經走向末路。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京東上市之前也沒有掙錢,但當改變了用戶習慣并取得了極高的市場占有率之后,迅速扭虧為盈,一路高歌猛進,戰績不俗。像這樣的案例,你當然可以列舉出很多,甚至包括今日出行巨頭的滴滴公司、生活消費領域的美團點評等,目前仍然是在燒錢和虧損階段。但是,請別忘記,他們沒有賺到錢,不代表他們的模式不賺錢——如果我們把這些行業的互聯網外皮去掉,可以看到其內核是最傳統并且被驗證過的盈利模式。歸根結底,于京東,本質是低買高賣的售貨模式;于滴滴,本質是坐收“份子錢”的出租車模式;于美團,本質是掙辛苦錢的服務費模式。其實就連淘寶天貓這樣的大家伙,其掙錢的本質仍然是互聯網最原始的流量廣告模式。這些模式自身都是邏輯相關、必要性極強的模式,而不是那種“做好A,之后寄希望于產生B,最終用C的方式掙錢”這種典型的“To VC模式”。
所以,我們這里所提到的 “掙錢”,不是指“當下是否掙到錢”,而是指“在未來,你掙錢的模式,是否真實?是否經過驗證?”“有沒有賺錢能力”和“要不要賺錢”是兩回事。真實世界里的武裝力量也不并是全用來實施的——威懾力的作用很多時候更加重要!
如前所說,精神力量固然強大,但世俗力量的保衛決定了先知是否能成為先知。精彩的商業模式固然重要,但合理和可驗證的盈利模式是走下去的保證。有了掙錢的模式,確保自己不死掉,在任何風雨飄搖之下都能不倒。創業的故事,就是生存的故事。活下去,就成了眾人膜拜的先知。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