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有很多領域,測年已經介紹,又例如動物考古、冶金考古、環境考古等等,時間有限就不多說了,挑幾個介紹一下。
遙感考古:運用遙感技術獲取考古遺址的影像資料,再運用計算機圖形和圖像處理技術進行增強處理,根據廣譜成像規律和遺址范圍內的地表狀況的相互關系,對其色調、紋理、案及時空分布規律進行研究,以制定遺址或現象的位置、分布和形狀等特征,為科學地確認遺址和遺跡奠定基礎。最早的航拍都是軍用飛機,因為飛機只有軍隊才有,英國人1906年就試過,于是做考古的人們發現原來飛機還可以干這事,七八十年代后又有了衛星圖片(簡稱衛片)。我國八十年代之后才開始航拍與地面勘探相結合。那時候只有少數單位有錢包部隊的飛機來拍,窮一點的就只能坐熱氣球,實際上很多遺址連這個錢也付不起。后來經濟條件變好了,科技也發達了,衛片可以買,小遺址有大疆(講真考古界買了不少),飛起來轉悠半小時完工;大面積的遺址群可以包民用飛機,然后設計航線,像茍特務一樣,一路把幾百平方公里拍過去,當然這個還是要有關部門批準的——這是富人操作,到美國網站下免費衛片其實也足夠了。
原理是這樣的
它的意義是什么呢,在面積很大的遺址上,人站在地面一眼看過去,就是一條線的內容,如果地面起伏很大,那連這條線也看不完整。而在衛星、飛機俯視下,東西一目了然,平視難以發現的很多細節盡收眼底。一些遺跡埋于地下之后,造成了地表平坦度、土壤密度、有機物含量的區別,進而產生起伏程度、溫濕度的區別,影響到地表植被或者其他事物的存在,這些特征就是前面所說的“標志”:遺跡土壤標志、遺跡陰影標志與遺跡植被標志??傊瑥奶焐峡偰芸吹礁嗟臇|西。
效果是這樣的
*3S應用:GPS、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技術)各有優缺點,相互結合可以取長補短。在考古實踐中,通常使用3S集成:GPS用來實時、快速地提供空間定位,如遺存的位置和形狀;RS為遺存勘探提供目標及環境地信息,發現地表變化,更新GIS數據;GIS集成各類數據,對其進行綜合處理、分析。
物探技術:考古遺存改變了所在地區地表的物理、化學結構,使土壤物理性質出現異?,F象。考古遺跡、遺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土質結構、密度、含水量與周圍天然沉積物有差異,表現為土壤密度、磁性、導電性、導熱性、放射性等較附近普遍增大或減小。借助儀器可判斷遺跡遺物的位置、范圍和深度。主要用于地面文物勘察;地下文物探查;水下聲吶探查/水下攝影。但是很多時候干擾大,效果不太好,所以一般還是用探鏟。
這是很理想的狀態
考古工作用的一般是磁力法、電阻率法、電磁波探查法,這幾種原理各有對應的儀器,就不贅述了。
此外還有化學勘探,根據勘察目標的主要元素及其伴生礦物的主要元素,在某個地區有限范圍內的巖石、土壤、水、空氣、植物等介質中的豐度,與周邊地區相比出現異常,據此來尋找勘察目標。但是這個干擾比較大,應用的比物探還少。例子是有的,秦始皇陵不是探測出大量汞元素異常嘛,雖然它是用來防腐防盜還是用來做巨型沙盤模型目前還不清楚,但至少我們知道它確用了不少水銀。
古DNA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從古代生物遺存中獲取DNA序列,然后運用群體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分析方法,研究古代生物的譜系、分子演化理論、人類的起源和遷徙動植物的家養和馴化過程等。20余年來,隨著古DNA實驗技術不斷進步,分子克隆、PCR和高通量測序技術分別引領了古DNA研究的3次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
DNA在生物死亡后還是可以保留一些的,但基本都是片段,損傷嚴重,所以需要一些手段,即經過采樣、前處理、DNA提取、PCR擴增(聚合酶鏈反應,詳情百度)、PCR產物檢測、純化與測序、數據檢驗與處理分析等步驟來獲取信息。
我看不懂,就不多說啥了
同位素分析,一般指的是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和鍶同位素分析。
在理化反應過程中,由于活躍性不同,原子質量不同的同位素在不同物質中的的分配具有不同的同位素比值,這是同位素分餾。生物體的同位素分餾在生物體死后就會停止,而不同動植物的不同13C、15N值會通過食物鏈產生富集,故通過分析13C、15N在不同生物體中的富集,可做古代人類和動物的食譜研究,有時又叫食性分析。這個分析需要用骨骼樣本制取骨膠原。
光合作用有三種途徑,其中一種卡爾文途徑生成三碳化合物,因此這類植物叫碳三類植物,例如水稻、小麥等;另一種是哈奇-斯萊克途徑,生成四碳化合物,例如粟、黍、玉米、高粱等,就叫碳四植物;還有一種途徑,因為這類植物不是人的主食,考古一般不研究。動物吃了碳三作物、碳四作物,體內就會富集不同的13C同位素值(有一定范圍)。測出樣本里這個值在什么范圍內,我們就知道這個人或動物吃的主食是哪一類。
15N主要用來分析人和動物蛋白質的攝入情況,判斷營養級別的高低。原理差不多,不同的動物(食物)有不同的值,在食物鏈中會發生富集,不同的富集度就能看出TA們吃的是人還是食草動物、食肉動物、水生動物。
鍶同位素:鍶有四種天然同位素(84Sr、86Sr、87Sr、88Sr),不同時期、地區巖石中的Sr同位素組成(87Sr/ 86Sr比值)不同,巖石風化為土壤,被植物吸收,進而被人與動物攝食后吸收。由于鍶同位素分餾很小,故人體和動物體內富集的鍶同位素比值與當地巖石相比也基本不變,可以反映某地的鍶同位素特征,通過研究人與動物牙齒的的鍶同位素比值即可研究人群遷移問題。
這幾年還有氧同位素研究,通過研究18O在古代人類和動物體內的近年來科技考古學研究中較新應用的方法。18O在不同溫度下的自然界保持一定的含量,動物體內的氧同位素18O主要由飲用水及植物攝入,故動物組織(通常是牙釉質)內的δ18O值也能反映氣候與緯度帶來的差異。例如,溫暖季節時,18O的數值較高,反之則偏低。因此18O研究在考古學中被常用來研究古代氣候和動物飼養的季節性問題。
冶金考古還經常用到鉛同位素比值,判斷礦料來源與傳播??梢娡凰氐膶殠爝€大得很,有待自然科學的大佬們繼續探索啊。
殘留物分析,顧名思義即可,有生物標記物、脂質、蛋白質、DNA、植物微體化石等種類,對它們的檢測有可能指示出人的飲食、治療活動或者器物的用途,或者一些古代粘合劑等材料的成分,對于研究古代社會生活、文物保護與修復有重要意義。例如咖啡因→茶、酒石酸→酒、麻黃堿→麻黃草這些標記物的對應關系;又例如測殘留物十六烷酸和十八烷酸的δ13C值可以辨認是否為反芻動物,是體脂還是乳脂;而蛋白質可以通過氨基酸序列等方法鑒定。
看不懂*2
人骨考古:其研究對象來源于考古發掘出土的人類牙齒或骨骼。通過測量學及非測量性狀的研究、牙齒人類學研究、古病理、古DNA、碳、氮穩定同位素、鍶同位素等各種研究,全面探討古代人群的各種狀況,并不是簡單地判斷性別年齡就結束了。其內容包括:人群的種族形態、飲食、疾病、營養和健康、社會身份、風俗習慣和古人口統計學以及遺傳學等方面。人骨考古與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技術、行為和經濟模式的變化具有密切的聯系,對研究不同時期人群的形成、分化、發展過程、體質特征、營養健康、社會風俗以及遺傳特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顱骨的下頜角,男性一般較小,小于120°,女性一般較大,大于125°,這也是一些男星被某些體育論壇網友批判為缺少男性氣息的視覺原因之一,下頜角大的話,曲線就比較柔和;齲齒、牙周病與磨耗程度與古人飲食結構有關,在不流行刷牙的時候,食用谷物比例較高的人齲齒問題會比較嚴重;骨骼創傷、愈合有時與暴力行為相聯系;分析骨骼腹部土樣可以反映古代的疾病與寄生蟲問題。
漂亮小姐姐都很關注的部位
植物考古:通過研究考古發掘出土的與人類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植物遺存,認識古代人類與植物的關系,解決考古學問題,復原古代人類生活方式和解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主要有五類古代植物遺存:大植物遺存(炭化的和未炭化的)、木材(炭化的和未炭化的)、孢粉、植硅體、淀粉粒,后三種被統稱為微植物遺存,尤其孢粉和植硅體經常用于環境考古研究。
小塊木炭即可做樹種鑒定
大植物遺存之所以能保留,一種是在高溫下炭化,埋藏后避免了腐朽,一種是本身保存環境很好,像漢墓的陶倉里就出了不少糧食。植物考古首先要辨別是什么植物,大植物遺存種子一般是比較容易區分的,即使有的只殘留有淀粉和植硅體,還是可以做一些種屬鑒定,因為不同種屬的植物植硅體和淀粉粒是有區別的,具體的就不說了。
進一步,我們要區分作物是栽培的、半栽培的,還是野生的。作物都是經過人類對其性狀進行選擇、馴化來的,和野生祖本在種子乃至淀粉粒的形態上有所區別。
淀粉粒是很奇特的東西,作為有機物,幾千年都不容易出問題
最終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知道這個遺址有什么作物,更深層次地是為了和全國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聯系起來,了解作物的起源,探索植物在人類發展、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中的作用。
例如現代小麥,最早是由地中海東岸地區的四倍體馴化為硬粒小麥,后來又在高加索一帶和粗山羊草雜交成了六倍體小麥,這種小麥不再容易和其他植物雜交,多樣性也比較低,也就是我們今天吃的小麥。這個研究不只是植物考古的工作,還有基因組學的工作,不只是考古學的努力,農學家們一樣為了這個問題跑過野外、蹚過戰區,根本不是顧頭不顧腚的“業余研究”能推翻的。
可以認識到,科技考古仍是考古學的一部分,只是它們是從另外的角度解決問題,此外,科技考古各個領域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一具人骨,既能做體質人類學,又能用來測年,又能做古DNA,還能做食性分析;而孢粉和植硅體分析是植物考古的方法,也是環境考古研究的手段;同一個ICP-AES技術,能做陶瓷、金屬的元素分析,也能做人骨的元素分析。竊以為專業研究和偽業余研究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系統性的,提出一個理論要慎之又慎,因為別人不好忽悠:后者基本只能拾人牙慧、斷章取義,可是基本不會受到質疑,就像空地上隨意生長的樹一樣,管它曲與直呢。
圖片與知識來源同分享(三)。仇士華先生2015年有本《14C測年與中國考古年代學研究》,可以讀一讀。再補一本《考古學:關鍵概念》,每個概念后面都有附帶介紹的推薦閱讀,力薦。
此外還推薦
《體質人類學》朱泓
《疾病考古學》
《植物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
《分子考古學導論》
《中國古代金屬冶鑄文明新探》
《考古測繪、遙感與GIS》劉建國
《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儀式性使用》
《木材考古學概論》(論文)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竺可楨(論文)
我發現很多人迷信天涯論壇????不是說網絡上沒有大佬,可也得挑挑食吧,是吃得多撐要去看地攤啊,我順著鏈接嘗試了那幾坨s,不好意思吃不進去。論述問題顧頭不顧腚的,連“碳”和“炭”都分不清,沒有閱讀價值,還有一些給錢就出版的野雞出版社,看到名字就結束閱讀了。
《考古學報》《考古》《文物》《考古與文物》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考古科學雜志) Archarometry(科技考古)《人類學學報》《第四紀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科學通報》《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這些刊物哪個不能看?國外的找不到,國內的還不能知網了?沒在學校的,淘寶一搜“知網”,打開新世界多好。 一塊錢都不想花的,微信公眾號搜關鍵詞“考古”,社科院、各個大學、各省博物館、考古所都有,眼睛都能給你挑花。
就是球球一些人,健康閱讀。非把自己關到信息繭房里,別人也莫得辦法的。
--------------------------
最終知識介紹走向了懟人,學渣累了,某幾位贏了。老師批評我,腦子有病啊,有什么好嘚瑟的,說的沒錯。我思考了快五個月,浪費了不少時間,誤了很多事,猛然想明白,不管說得多詳細,終是一場空而已。昨天有帖子說,網民有8.29億,可考古文博工作人員大概只有萬分之一或者二萬分之一的比例。我相信每個人學考古的時候一開始都是志氣滿滿,想要讓周圍的人都明白考古不是盜墓、不是鑒寶、不是賣國,可是現實很骨感,只要有一小撮的人大放厥詞,就把他們的聲音蓋下去了。發聲無濟于事,大部分的便不再發聲,你說你的話,我呵呵一笑,做自己的事,很好。畢竟嘩眾取寵,從來就不會給中國奪取文化發言權帶來什么好處,有本事的話,早就趴在孟圖神廟里為祖國奮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