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家庭都是帶著問題踉蹌前行
好長一段時間,各種聲音都在評論《都挺好》這部電視劇,我是關注了各種評論之后才看電視劇的。
這些評論里先是罵蘇家媽媽的重男輕女,接著罵蘇明玉的冷血,也罵蘇大強的各種神作,然后在接著罵蘇明成媽寶加啃老,再接著就是罵蘇明哲不愛妻兒太能裝,然后是蘇大強和蘇明哲的面子工程,如何打腫臉充胖子。這一家基本被罵的沒什么好人。
各種評論對兩個外來的媳婦還算包容,開始夸朱麗和吳菲,過不多久,朱麗離婚,吳菲也開始鬧出了婚姻危機。但是各種聲音又開始喊男人的擔當,仿佛蘇家三個男人實際上都不愛老婆,最后那個最愛老婆的先離婚,整個家庭被大家描述得烏煙瘴氣,一個好人都沒有。都挺好其實是都不好。
這部電視劇演繹的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一個特殊的家庭生命周期中對一個應激事件的全部的處理過程,沖突從蘇母的突然去世開始展開。
我們先從家庭結構的角度看一看,在蘇母去世之前這個家庭已經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長子蘇明哲遠在美國,是家里賣了一間房幫助他讀完了斯坦福大學后在美國娶妻生子,是一個理工男,碼農,面臨著IT業的整體的不景氣和裁員。蘇明哲其實是一個和家里情感聯系的很緊密的孩子,在工作之后每年春節都會給家里寄來幾千美金。他從小學習好,一直是家里的驕傲,并且自己也感覺應該成為家里的責任擔當,非常看重自己的長子身份,和妻子的關系也好。
次子明城從小受父母的嬌慣,跟母親情感聯結比較近,成婚后也經常回家探望父母,嘴甜會說話,因為和母親的關系好,母親也非常愿意把家里的大部分收入都補貼給這個沒心沒肺的小兒子,他們小夫妻自己收入也尚可,過著非常滋潤的日子。
小女兒明玉,因為種種原因從小是一個不被蘇母所接受的的孩子,從小被母親苛待,被父親忽略,想考清華媽媽不支持,只能上了本市免費的師范大學,因為和母親的沖突從上大學開始就勤工儉學自食其力,獨立奮斗,事業有成,有將近十年不和家里來往。
當年蘇母因為蘇大強的城市戶口而嫁到了蘇家,生下三個孩子,在這段婚姻里,蘇家父母之間的關系始終是蘇母是當然的一家之主,蘇大強呈現出來的一直是既放棄權利又放棄責任的狀態,這是一個父權削弱的家庭。父權削弱的家庭中長大的男孩,性格中懦弱,優柔寡斷的性格在老大蘇明哲身上尤其明顯,他處理家庭關系方式在他注重長子身份和優柔寡斷之間存在著強烈的沖突。這在后來他在贍養父親的問題上始終是大包大攬加上息事寧人。
他想靠自己的力量獨自解決家里的問題,但是遇到父親的無理取鬧,弟妹之間的糾紛這樣的具體事情的時候,內心又是那樣的沒有力量。“你太讓我失望了。”變成了他的口頭禪。表達的不知道是對弟妹的失望還是對自己的失望。他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始終處于一個弱勢地位,在他的人格形成的階段,缺乏來自父親的力量。
相對于大哥明哲,二哥明成和媽媽的關系更加親密,他有一部分是代替了父親的角色成為媽媽情感上的伴侶,應該說他是為這個家庭犧牲最多的人。他為了這個家放棄了自己的一些成長。
他更多的理解媽媽的情感需求,所以他和媽媽的關系更緊密,媽媽也會投桃報李的把家里的經濟收入去貼補這個兒子,從朱麗知道他們花了父母那么多錢的吃驚的樣子就可以知道,明成并沒有真的而是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去故意的取得什么經濟利益,而正是與媽媽這種情感上的不分離,使他成年之后和家庭的自我分化程度不夠,造成了他的人際界限不清,讓他沒有辦法完成他的經濟獨立。
他是在這個家庭里成長最不夠,自我分化最不好的人,沒有完成情感獨立和經濟獨立,他也沒有辦法對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媽媽的突然去世,給他的打擊應該是最大的,這是一種被迫的喪失,他和媽媽的關系不只是心理斷乳,還有是情感的斷裂。所以他才會更悲痛,打妹妹,和上司搞不好關系,對女上司過于輕信,他處理人際關系和職場問題更像一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
他成長于父權完全喪失的環境,讓他的對規則認識不清,才有他不計后果的打妹妹,罵上司等行為正是不成熟性格的表現。這些特點是與他和媽媽之間的情感纏結相關聯的,一個夾在父母之間的作為母親伴侶的孩子真正放棄的是自己獨立思考,情感獨立,人格獨立。
媽媽在的時候,還有人依戀和指導,媽媽忽然不在了,這個世界對他來說有太多的陌生和不了解,而他又太不愿意接受自己原來是依附在母親身邊太久而錯過的自己的成長,所以他對朱麗說他是媽寶男這一點就特別的敏感和氣氛。特別看見自己在母親的默許之下明目張膽欺負多年的明玉處處表現出來的非常強的社會能力,更加讓他無法接受。通過對明玉的攻擊來表達是對自己的不滿意,無視明玉對母親葬禮的安排,付出,口口聲聲說她不是蘇家的人,一邊接受她對母親葬禮金錢的資助,一邊不忘對明玉時時進行打擊,色厲內荏的樣子讓人嘆息。
蘇大強是一個當年能夠娶蘇母,說明他在城里娶親是非常困難的人。蘇母是為了進城才嫁給蘇大強的。當時的情況是農村比較要強的姑娘才會想辦法嫁到城里,而城里混的不怎么樣的人才會去農村娶親,基于這樣的情況,這個家庭一定一個能干的媳婦嫁給了一個相對較弱的城里人,不知道是因為婚后蘇大強的不靠譜屢屢被蘇母鎮壓,還是蘇母過于要強造成的蘇大強更加懦弱,
這個家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這樣的情況:蘇母靠自己的要強和強勢,支持明哲好好學習,出人頭地,和明成情感糾纏相伴過日子,順便幫襯著娘家弟弟,一只手按著不靠譜的蘇大強,一只手抵擋著被她苛待著日益長大,也和她一樣要強的明玉攻擊。這個家庭在一段時間里都是靠這種低水平的平衡在維持著。忽然一天,蘇母倒了,這個家天塌下來了。
在這個家庭面臨一次重新調整建立新的平衡的時候,每個人原來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在這個家庭生命周期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個暫時的混亂過程中,你也能夠看見這個家庭帶著以往沒有解決的問題克服困難在艱難的前行。
首先,作為長子的大哥在家庭變故的時候能夠放下在美國的一切回國處理母親的喪事,并且得到了妻子的支持,這是一個家庭里的大哥的行為,是應該給予肯定的。雖然他回國之后對蘇大強處處遷就,處處忍讓,不惜犧牲小家的利益去滿足蘇大強過分的要求,這也是被很多評論詬病的地方。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更需要理解的是他多年在外,雖然事業順利家庭和睦,突然經歷喪母之痛,“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疚讓他沒有辦法不去遷就父親蘇大強的任何不合理要求,這里有他自己的痛。對弟弟和妹妹,他是想作為一個大哥去行使哥哥的權力的,可是他不了解那么多年沒有被教育尊重父兄的弟弟,長期被忽略的妹妹,是不會那么順從大哥主張的權力的。
作為成年人之間,大哥的責任和權力是相輔相成的。多年不在身邊,對弟弟妹妹情感上的疏于交流,雖然每年都往家寄錢,但是從片中可以看到,錢全部被蘇母截留挪作他用,弟弟妹妹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疏于情感交流的弟弟妹妹,很難讓他在行使權力的時候會成功。即便這樣,他還是不懈的在努力,無論是對明成還是明玉,除了他主動承擔他能承擔的責任之外,也在試圖嘗試行使權力,他一直在努力維持這個家庭的長幼次序。
艱難的籌集買房的錢,主動承擔贍養父親的費用,在明成婚姻出現危機的時候主動去朱麗家解決,在明玉挨打后主動去安慰,幫助弟弟還債,等等,他在認真的做著大哥。在婚姻遇到危機的時候,也能在弟弟妹妹的支持下,放下蘇大強的無理要求回美國兼顧自己的小家。這是在試圖糾正這個家庭錯亂了位置。我們應該為他點個贊。
與其說明成啃老,還不如說是由于他和母親的情感糾纏讓他的小家和蘇母那個大家始終沒有理清界限。在傳統的家庭里,這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等他蘇母去世,他意識到了這一點,當朱麗提出要還給父母錢的時候,他也并沒有激烈反對,并且在自己離婚賣房之后,還積極還錢并且承擔給父親買房的錢。
這一切都是他在試圖獨立出原生家庭,讓自己成長起來的過程。最好幾乎放棄所有財產,變得一無所有。這是他自己逐漸走向成熟的一種掙扎,雖然這一切并不順利,經歷過打妹妹,投資失敗,離婚等等一系列的坎坷,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也是他為成長付出的代價。他離婚后在不停的反思,逐漸變得成熟。
在這里我們也要提提朱麗這個人。在家庭治療師鮑溫的理論中,說一般是兩個自我分化程度差不多的人才會結成夫妻。
這一點在這對夫妻中非常明顯,明成不夠冷靜,思考能力和獨立能力都欠缺,其實朱麗也是一樣,在自己婚姻遇到困難的時候她也是缺乏主見的,她相對于明成渴望自己能夠和原生家庭分化的力量更多一些,并且向有走向經濟獨立的愿望,所以她帶著明成積極改變,想盡快還給父母的錢,但是遇到明成執意投資的問題,在媽媽的建議之下,沖動的就去離了婚,這一點與明成和媽媽的糾纏,無法對獨立思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狀態是一致的。其實這兩個人,都更像青春期的孩子,沖動而不穩定。沒有辦法用更成熟的辦法去處理婚姻和家庭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從蘇母苛待明玉,接濟娘家弟弟行為可以看出,她自己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的,她自己作為女孩,是被強勢的媽媽安排為弟弟做了犧牲,她在這個過程中,也接受了女兒是外人,一切要以兒子為中心的思想,這是她苛待明玉的一個很重要的來自于她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明玉的到來,不但讓她沒有辦法離開蘇大強去追求新生活,還讓他們夫妻都降了工資影響到了生活的質量,這更是她從小就不能接受明玉的原因。
一個從出生就不能被媽媽接受的孩子,為了自己的生活,要么屈從要么抗爭,而蘇母強勢的性格對明玉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她從小走的就是抗爭的路,不愛她的媽媽和放棄責任的爸爸,讓她從小就只能學會靠自己。這種自立,是一種強迫性的自立,不是她不想依靠誰,而是她真的沒有誰能夠依靠。
在依戀關系中對媽媽,對家庭溫暖的渴求,讓她無法真正的從這個家庭里徹底離開,她為母親安排葬禮,買墓地,為兩個哥哥安排工作,為父親安排晚年生活,冷面熱心,都是在無意識的尋求這個家庭對她存在在認可。她的心是非常需要一個家的,她的心里也需要一個愛她的父母,關懷她的哥哥。她一邊拒絕著一邊渴望著,這是她的內心沖突。她更需要溫情的滋養,所以石天冬這個柴火男子才更吸引她。
明玉和她媽媽一樣,都因為自己是女孩兒被媽媽安排在為兒子犧牲的位置,一樣好強的性格,而她們的行為,無論是明玉為兩個哥哥安排工作,為母親葬禮安排,對父親贍養,幾乎都是蘇母是對弟弟解決戶口,不斷接濟的翻版。她沒有走出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家庭結構,而是在繼續著她母親的道路,她費了很大的力氣,終于長成了她最恨的人的樣子。這就是家庭系統里的代際傳承。蘇明成也像蘇大強一樣,是被母親過度保護的孩子,可是蘇明成再無妻子完成母親的接力,對他繼續過度保護,朱麗撒手離開給了他重新思索人生的機會。
整個劇中,蘇大強這個人物是性格缺陷最明顯的一個人。他的好多行為都停留在口欲期階段,他追求享樂,無法承擔作為丈夫的,父親的任何責任,也沒有大局觀念,與其說他一直在逃避責任,不如說他根本沒有發展出來負責任的能力。
原著中他是跟蘇母這個寡母長大的孩子,到三十年歲還沒有娶上媳婦兒,是由母親做主在農村娶來了趙美蘭。這也是一個為了寡母完全放棄了自己發展的人。由于他沒有發展出來的社會功能,造成了蘇母只能乖乖的接過他母親的接力棒,不但要對他照顧,還要對他管教。其中的苦楚,可能最能看見的就是蘇明成,所以他就變成了媽媽的小棉襖。兒女們表明上看到的都是蘇母對他的欺壓,看不見的是他實在沒有辦法負起的責任。
這一點在蘇母發病的時候表現的很充分,在蘇母打麻將突發心梗的時候,他沒有叫120車,而是然跟鄰居幫忙抬著蘇母去打出租車,被幾次拒載才打到車到了醫院,蘇母咽氣之后不叫在身邊的明成和明玉,給遠在美國的明哲打電話;住在明成家里,伸手向明成夫妻要每天吃飯的錢;自己買鴨脖子吃到住院……,完全變成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
而明哲明成也就會忽略他“有手有腳,有退休金”的事實,他的表現完全讓他的兒子忘記了他還存在社會功能……這些都是他社會功能不完善,人格幼稚的表現。
說到這里,你也就能夠理解他的各種“作”行為了:都是圍著他自己的享樂需要,不會站在父親的位置上顧及兒女的事業家庭,只是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些都與他自己人格發育不健全,情感幼稚有關。他對明哲的要求就完全像一個尋找母親的孩子,希望給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不對他提出任何要求。
他對這種被照顧的渴望,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投其所好的蔡阿姨所捕獲,他將阿諛當成了愛情,賣了房子去尋找“真愛”,被打臉后遷怒兒女,無法收場就又去演出自殺的鬧劇。他的人格特征讓他永遠只是停留在一個胡鬧的孩子階段。在他這種行為下,明玉只能變身成蘇母,罵出來一樣的話:“你這樣的人就不配有妻子兒女!”是他的行為教會了別人怎么對待他。
蘇家這三個孩子,都是在傳統思想下長成的心里有孝順的孩子。他們在成年的過程中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解決著自己從原始家庭帶來的問題。他們面對家庭的變故,都會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于作死的老爹也能夠做到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不離不棄的在照顧。
我從心里給蘇家這三兄妹點贊,沒有問題的家庭是不存在的,記得家庭治療大師米紐秦說過:“我們所說正常的家庭,不是沒有問題的家庭,而是有活力,能夠解決問題的家庭。”從這一點看來,這是一個有活力的家庭。在未來的路上他們一定都會越過越好,用各自的方法沖破來自原生家庭的魔咒,走向成熟,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新路。
生活不是理想化家庭模板,而是我們每天過的日子。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