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狹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氣量小,心胸狹隘。狹隘心理是許多不良個性的根源,嫉妒、猜疑、孤僻、神經質等不良表現都源于狹隘心理。
狹隘是一種心胸狹窄、氣量狹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
狹隘者常常表現為:吝嗇小氣、斤斤計較、吃不得虧,會想方設法彌補"損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評,不能受到一點委屈和無意的傷害,否則便耿耿于懷、伺機報復;一點小失誤就認為是莫大的失敗、挫折,長時間寢食不安;人際交往面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兒義氣",只同與自己一致或不優于自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可能都被狹隘傷害過。
比如,你是一個有作為的員工,可是領導偏偏不重用你,有什么好事全照顧自己的親信;你是一個正直誠實的員工,但因為你的正直誠實偶然得罪了老板,于是你經常被穿小鞋,受累受氣;或者僅僅因為你是一個殘疾人,就遭盡了別人的白眼;僅僅因為你自作主張過一次,你就永遠和"不聽話""太自由"等字眼掛上了鉤……所有這些,不是狹隘是什么?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狹隘思想?一般說來,封閉是造成狹隘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還有出身、閱歷、性格、修養等多種因素。所謂封閉,有外在環境的封閉,也有內在心靈的封閉,有時候兩者是合二為一的關系。
狹隘的產生同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響有很大關系。父母狹隘的心胸、為人處世的方法,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子女狹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
另外,優越的生活環境、溺愛的教育方法往往易形成子女任性、驕傲、利己主義等品質,自然受點委屈便耿耿于懷,對"異己"分子不肯容納與接受。尤其是一些年輕人,閱歷淺、經驗少,遇到問題后,容易把事情想得過于困難、復雜,加之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對事情感到無能為力,因而容易緊張,焦虛,放心不下。
狹隘的人,不僅生活在一個狹窄的圈子里,而且知識面也往往非常狹窄。因此,開闊的視野很重要。如,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參觀一些偉人、名人紀念館,聽英雄人物事跡報告會等。這能使你在親身經歷中感悟很多人生道理。也可以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參加多種多樣的文娛、體育活動,拓寬興趣范圍,使自己時刻感受到生活、學習中的新鮮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陶冶性情,從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增強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壓力。
狹隘的人,其心胸、氣量、見識等都局限在一個狹小范圍內,不寬廣,不宏大。因此要多與人接觸,使自己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從而積累經驗,從中明白許多對與錯的道理。善于寬容是人的一種美德。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一定是一個狹隘的人。受情緒、認識等影響,這種人會產生些盲動的行為,甚至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后果。
要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感,進行正當的人際交往。與人相處應熱情、直率,善于團結互助,融"小我"于"大我"之中。隨著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與溝通,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己,開闊心胸。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不愿結交意見相歧或強于自己的人,你永遠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徘徊。
一個人活在世上,就要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潛能,為自己也為別人留下一點有價值的東西。一旦把眼光放在大事上,個人一時的得與失就算不上什么了,對整體、全局有利的人與事就都能容納與接受。拋開"自我中心",就不會遇事斤斤計較,"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
此外,在閑暇時不妨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領略它的博大、美麗。大自然會讓人感到自身的渺小,培養豪邁氣概,有利于走出狹隘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