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朋友圈式友誼,指的是那些在朋友圈里經常和你互動,看起來你們很熟,實際上是除了自從加好友時的一聲招呼,就再也沒有真正私聊過。
我覺得這樣簡單的朋友圈式友誼倒也挺好,總比那些經常給你私聊求點贊、賣東西、刷你屏的朋友強得多。
倒不是說這些社交工具不好,而是有些時候,你太過于依賴它們,總是試圖通過其中的種種,來慰藉和充實你自己這顆空落落的心靈。
網絡溝通越發達便利,你們之間關系卻沒有因此而走得更近,就好比,城市越大,你越孤單。
1
朋友圈的“虛假”
當你還在談論朋友圈式友誼的時候,朋友圈早已成為了很多人的營銷途徑,發展到現在,如果說什么是他們的最強大營銷工具,那非微信及朋友圈莫屬。同時,很多人也在抱怨,朋友圈就是被他們這些人搞的烏煙瘴氣,到頭來還反被他們收了“智商稅”。
前幾年,在朋友圈經常性出現的刷屏級現象,就是很好的說明。不是瘋狂賣課的,就是販賣焦慮收割韭菜的,不是搞微商的,就是求你給錢的,反正很是煩人。不過從今年開始,明顯感覺朋友圈干凈了許多,但還是有不少人,繼續地在刷著屏、賣著貨。
比如那些在朋友圈大力推銷保健品的,把那些所謂的保健品,吹的“神乎其神”、“一兩個療程就見效”,再加上現在還有網紅明星們的視頻帶貨助推,更是是讓不少的80、90后,甚至是00后們都開始邁入了保健品消費的大軍,當然也包括了那些很容易被盯上的老年朋友們。
又比如那些在朋友圈惡搞傳銷洗腦的,大打雞血、高喊成功、賺死你錢的也不在少數。
如“權健”一樣,當保健品遇到了傳銷,很大一部分人,就會淪陷其中、喪失理智。
前段時間就有關報道說,一位女士得了重感冒發高燒不去醫院看病就醫,卻只靠喝如新g3果汁來“抵抗排毒”,最終其肺部受到感染,把她自己的命也給搭上了。
對這些在保健品面前,連基本的常識和心智都已失去的人,其實是很可悲又可氣的。
再比如那些在朋友圈里各種花式“微商炫富”和教你投資理財的,目的就是吸引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交錢忽悠、忽悠交錢。
什么恭喜某總又喜提豪車,瑪莎拉蒂、大奔路虎的;什么某總又和所謂“高端人士”,如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等領導人“切磋”、“合影”的;還有快來跟某總帶你月入十萬百萬不是夢的,等等。
最后,那些發跡于七八十年代的“成功勵志雞血”套路,變著法兒的被這些“別有用心”的微商們玩到了朋友圈。
漸漸地,你會發現,不管是你主動加的,還是被動加的好友,雖數量越來越多,朋友圈里能真正出來聽你傾訴交流的,卻越來越少。
在朋友圈里聊得火熱的同學,見面后卻不敢打招呼;在朋友圈里聊得像閨蜜,線下即使見到不招呼就如同陌生的網友;在朋友圈里的“精神抖擻”,到現實里的“郁悶頹廢”。
連曾經的同學、朋友在朋友圈都如此,更何況這些在朋友圈里的“陌生人”。
2
發怕被吐槽,不發又難受
當微信通訊錄列表越來越長,你就越感空虛;當微信好友數量,都被“明碼標價”當作一種資格門檻,你頓感哭笑不得。
在聊天窗口打下了一大段的“肺腑之言”、“真情實感”,再看看剛剛對方“熱氣騰騰”的朋友圈,想想還是算了,快速的按著刪除鍵,瞬間清空。或者發出后“秒撤”,留給自己看著那條“你撤回了一條信息”中,獨自品味。
在看到朋友圈里的大家都如此的“風光無限”,你也不甘寂寞,想要評論一番,猶豫思考再三,最后,還是用點下的一個贊,來表達了你所有的情感。
當你發覺怎么好久都沒看到對方的朋友圈動態,點進他們的朋友圈,你才發現這么一句話:“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你逐感嘆到,朋友圈三天可見出現后,你連了解對方的資格都沒有了。
所謂的成熟都是默默地,從曾經在朋友圈里的“不顧一切”,到如今的“小心翼翼”。
你花了半個月積蓄新買來的東西,想發下朋友圈,擔心別人會說你炫富、浪費、嘚瑟;你想表達下自己的情緒低落,又擔心別人說你無病呻吟;你想分享下自己的書評,又擔心別人說你裝逼;你就想在自己寫的文章中表達下觀點,又擔心會有人說你矯情;你想發個自拍,又怕別人對你品頭論足,美顏是不是開過了頭……
就這樣,在朋友圈,你發怕被吐槽,不發又難受。
3
別讓你的“高潮”泄在了朋友圈
這里“朋友圈”只是個指代詞,更多的時候,指的是你的手機。不得不承認,現在很多人的“高潮”,其實都發生在手機里。
那些你懂的就不必多說了,就拿朋友圈的贊贊小紅點來打個比方,對很多人來說,沒有了它,心都不安。
好不容易,相約一起出去吃個飯,對著美食,就是一頓狂拍、自拍,和對方也說不上幾句話,立馬就發朋友圈,等待幾秒后,還問對方怎么就沒幾個贊,是不是光線沒拍好。可謂是,贊不來飯不香。
對方心里也在犯嘀咕,你能不能把手機給放下,咱們,就好好的吃個飯,聊個天,看著我眼睛的那種。
太依賴于手機和朋友圈,期許通過通訊錄里的那些好友,給你點贊,為你捧場,來滿足你內心的空虛和填補你的孤單,到最后,一直發圈一直虛,一直虛一直發。
抱著手機和朋友圈,都沒有把時間用來好好陪陪現實中的家人、朋友,你總是把對方對你的付出,都當成了理所當然。
習慣性地把真實的話深埋心底,把自己的日子過起來,起碼看上去是你想象當中的那個樣子。
你對朋友圈里的那些人,好像和誰都熟,又好像都不熟。
你總是想借各種機會來給自己制造“充實”的感覺,起碼要讓朋友圈里的人看到你是這樣的,其實,更多時候,都是你一個人在那幾寸手機屏幕背后“演戲”。
你說現在網絡很發達,基本上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一切,你發現自己很少和別人說話,擔心話都不會說了,朋友建議你去學學演講,或者再不濟養只寵物,天天對它說話。
你總是在朋友圈立志要財富和事業雙自由,誓要變現一切,也總對自己說,干完這個月就辭職,事實是,你又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能去哪里。
所以后來,你常看到或聽到,那些慢慢消失于朋友圈的人的故事。他們去干嘛了呢,你又不得而知。
只是你也意識到,比起朋友圈里的“虛無”,你的生活才更加重要。
寫在最后:
朋友圈式的友誼,不要輕易的去給別人私聊求贊、賣貨、群發信息騷擾,其實就已挺好。
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圈之交贊極好。
千萬別讓你的“高潮”死在了朋友圈。
畢竟,你的生活,不是只有手機和朋友圈,去多干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多好。
請別問我什么才是有意義,如果你認為墮落也是一種自由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