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者留言說,自己和老公長期異地戀,老公隔段時間就要自己發裸照給他。她覺得這樣就像一個暴露狂一樣,很反感,但說過很多次老公也聽不進去。
還有一個讀者說,生完孩子以后,孩子都是自己帶,老公除了工作回家就是葛優躺,兩人溝通也很少。他們一直分房睡,只有老公有需要的時候才會主動進她和寶寶房間,完事后褲子一穿就走了,從來不照顧自己的情緒。老公還說,別人夫妻都是一周做愛幾次,而她一個月才幾次。現在她已經不愿意和老公同房,兩人已經冷戰一個多月了,無數次想放手婚姻。
雖然這兩個問題很不一樣,但是都涉及到了“性”這個話題,我不是性愛方面的專家,所以從男人和女人對性不同的心理給一些解答。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大師約翰戈特曼為男人寫過一本書,他在書里說,男人和女人想從婚姻里獲得的東西有點不一樣,女人想要男人關心、親密和重視,而男人想要少吵架,多做愛。
可如果男人不關心妻子,不重視妻子,妻子感覺不到親密,他們就會經常吵架,也就不想和這個男人做愛。
所以男人想要做愛,首先要讓妻子感覺到自己被愛。
但很多男人并不清楚這個邏輯,他們對于“性”還有兩個“特點”。
男人會用做愛來舒緩自己的情緒,雖然女人也會采用這種方式,但是女人更擅長用談話去舒緩自己的情緒。
男人在受傷、無助、失望、挫折的時候,會感到自己軟弱,很多男人會用讓自己看起來“很強”的方式逃避這種軟弱感,有人會酗酒,有人會玩暴力的游戲(甚至變得暴力),還有人會想做愛。
如果男人通過做愛來舒緩自己這些情緒,女人會非常反感。因為女人在這個過程中感覺不到自己被愛,只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發泄工具。
即便做完愛,男人肉體上可能得到放松,內心情緒也不會舒緩,他還是會回歸到自己負面情緒中,很難照顧到女人的感受。
很多男人表達“愛”的方式非常原始,會用浪漫行動和語言表達愛意的男人,其實不多。
如果男人不能在情緒上接近女人,而是直接要伴侶滿足自己的性需求,女人就會產生不被尊重的感覺。
很多男人覺察不到被伴侶拒絕的原因,可能是自己要求伴侶的方式不對,或者是伴侶此時不在狀態,很疲倦,很心煩意亂,他們會覺得“我對她沒吸引力”,或者“她不愛我”。
如果你的伴侶有這兩種特點,你該怎么辦?
提問這兩位讀者,可能長期處于被動滿足自己伴侶性需求的位置,在這個位置待久了,當然會覺得不舒服,但拒絕對方又帶來很深的矛盾。
我建議女人對于性,不要只做一個“被動提供者”,有時也需要做“主動要求者”。
性是一個雙方都有權力享受的事情,不應該只是男人索取、要求,然后女人去滿足,一旦這種單項關系長期存在于婚姻中,會給婚姻帶來很大問題。
人性有“不知足”的傾向,如果總是處在“要滿足對方”的位置,對方會認為你的付出也是理所當然,一旦你不想滿足,或不那么順暢的滿足,對方立即就會想——你為什么要這樣對我?
女人要獲得主動的位置,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享受性帶來的快樂是我的權力,我也應該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只有這樣,女人才不會在性愛中處于被動滿足對方的位置,而是會提出要求,也讓對方去滿足自己。
這種相互給予的互動形成后,才會向對方提要求,敢于讓對方去滿足自己的性需求。讓對方知道怎么取悅自己,當獲得被人取悅的感覺后,才不會總在這件事情上感到委屈。
女人和自己伴侶、戀人談論性的話題時,要盡量坦誠,讓他知道你在什么時候才會想做愛,想要什么樣的性愛,哪些時候感覺好,哪些時候感覺不好,希望他有什么改變,甚至希望他滿足你的哪些特殊癖好,而不只是去迎合對方需求……
而談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也需要找到一些時機,因為性對大部分人來說也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如果兩人都在一個不好的情緒中談論這個問題,很可能變成相互指責,而不是真正溝通各自需要。
中國對于性這個話題最勇敢的女性可能是李銀河老師,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她說過,她自己有虐戀傾向,丈夫一開始還不太適應她的這種需求,但在她引導下,兩人在性生活上就配合得非常好了。
我覺得最敬佩她的地方,就是她敢于告訴丈夫自己的性癖好,并且也敢要求對方去滿足自己。
這樣的女人,自然也能獲得滿意的性生活。她說和丈夫結婚17年,一直處在熱戀中,從沒有過七年之癢。
滿意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滿意的性生活也需要自己努力。
其實很多男人希望伴侶與自己討論性的話題,希望女人能表露自己的性需求,甚至會覺得這樣的女人更有吸引力。
我也建議一些伴侶能夠一起參加相關課程,因為幾乎所有人的性教育從小都是缺失的,很多男性只是通過A片學習性,對女人的真實需要存在很多誤解。
給這兩位讀者的建議
如果婚姻中只是性這一個方面出現了問題,其實還有很多機會可以解決。
比如第一個問題,如果不喜歡丈夫提出的方式,拒絕是沒問題的,但是不妨在拒絕后一起探索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長期異地戀更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相對不容易解決,因為這個讀者的問題還涉及到喪偶式育兒、冷暴力,社會支持很少,甚至可能有疲勞綜合癥,我也不太清楚她家庭的一個完整情況,很難給到一個全面的建議。
如果這個讀者能看到這篇文章,推薦看看我之前寫的這兩篇《控制不住脾氣的媽媽:這個“綜合癥”可能是罪魁禍首》《夫妻錯過了這個關鍵期,才會出現“喪偶式育兒”》,如果可以的話,也建議這個讀者走進心理咨詢,感覺她此時特別需要一個能夠在情感上支撐一下自己的人,將自己狀態調整好一些,覺得有能量了,再去考慮是否應該離婚的事。
離婚是一件會消耗很多能量的事,如果自己現在都處于能量不足狀態,如何應對離婚帶來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