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3小時前
2018年度山東省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12日落下帷幕。經專家評審,日照兩城鎮遺址、菏澤青邱堌堆遺址、滕州西孟莊龍山聚落、棗莊海子遺址和平度八里莊漢墓五項入選“2018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據了解,此次共有22個來自山東省內的考古發掘、勘探和調查項目進行了匯報、19項參評,時間跨度從舊石器時代至清代,且內涵豐富,既有對結構復雜的城門址的發掘,也有對墓地、聚落遺址的發掘。
日照兩城鎮遺址:發現龍山時期三種形式房址
兩城鎮遺址位于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兩城街道,遺址面積約80萬平方米,文化內涵主體為龍山文化,有部分商周及漢代遺存。2006年兩城鎮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本次發掘面積共計1000平方米,發現房址31座,墓葬18座,灰溝14條,灰坑387個,出土可復原陶石器上千件。其中,房址全部屬于龍山文化時期,有僅剩柱洞的房子、挖基槽立柱的房子和平地立墻的房子三種形式。平地立墻的房子發現最多,平面形狀多為圓形和方形,墻體建筑形式有夯筑和土坯壘砌兩種。
墓葬形制均為土坑豎穴,時代有龍山文化時期、周代和清代。龍山文化時期墓葬10座,多位于房前屋后,人骨多保存不好;從保存較好的人骨來看,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未見棺槨和隨葬品。周代墓葬6座,未見人骨,多有棺槨,在墓壁南側挖有壁龕,內隨葬一到兩件陶器。清代墓葬2座,保存狀況較差,隨葬銅錢一枚。灰坑多位于房址之間,有的出土大量可復原的破碎陶器,或是具有某種特殊用途。
菏澤青邱堌堆遺址:龍山文化至清代中期年代序列完整揭露
菏澤青邱堌堆遺址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寺西范村,發掘時間為2018年3月至8月,面積1000 平米。黃泛淤積下發現4塊清代農田。方向一致,溝壟和犁鏵層較清晰。曾為旱田,種植小麥和粟黍類作物,或有灌溉行為。發掘中揭露了一處漢代墓地,或為冤句故城居民之墓地。遺址東北邊緣為漢代墓地,打破關系較復雜,延續時間較長。發現了漢代中小型墓葬的地上封土,并揭露出其夯筑結構。
此外,發掘中發現了一批商周祭祀坑、窖穴和水井。祭祀坑年代為晚商,用牲包括馬、牛、豬、狗和人,還發現明確的斬首痕跡。發掘出一處龍山文化居住區,現存土坯墻房址 9 座,呈圓形或圓角方形。布局緊密有序,戶外活動空間有墊土行為。
此次發掘發現了年代序列完整的堌堆切片,也是菏澤184處堌堆遺址當中,唯一自龍山文化至清代中期年代序列完整揭露的遺址。經發掘,考古人員認為堌堆形成過程復雜。龍山文化時期,菏澤有可能存在大型平地聚落址;商周特別是晚商時期聚落堆積速度驟然加快,與黃河下游泛濫有關。
此期堆積速度加快,窖穴增多,人為墊土活動頻繁,祭祀行為增加,且以罕見的生產資料如馬、牛等作為犧牲,可見居民對洪水災害有預判、應對和調整的措施。此外,漢代墓地封土與墓內夯土的發現,認識到菏澤地區堌堆遺址剖面上大量夯土層與中小型漢墓有關。
此外,青邱堌堆遺址發掘也表明,堌堆不是孤立的、甚至不是獨立的聚落。在生態環境不斷改變的背景下,堌堆之間、平地聚落與堌堆之間的互動是積極頻繁的,共同構建了社會網絡系統。
滕州西孟莊龍山聚落:國內首次發現較為完整的龍山基層聚落
西孟莊龍山文化聚落位于滕州市界河鎮西孟莊村南約120米處。新建棗菏高速公路恰東西穿過遺址中北部,為確保地下文物不受破壞,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西孟莊遺址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400平方米。此次發掘發現了保存較為完整、結構較為清晰的龍山文化早期聚落。
遺跡現象多直接于表土層下暴露,共發現圍墻基槽2道、房址15座、灰坑21個、墓葬1座以及洼地1片,除若干灰坑為龍山文化中期,其余時代均屬龍山文化早期。
通過發掘可知,西孟莊遺址是一處保存較好、結構較完整的龍山早期聚落。發掘區位于遺址北半部,從發掘區揭露的部分來看,遺址內有1周環形圍墻將居址區與外圍洼地分隔開來,居址區經過多次重復建造,外圍洼地范圍大且形狀不規則。
單就環形圍墻以內的面積計算約650㎡,可見西孟莊遺址的面積和規模并不大,應屬于一處等級較低的基層龍山聚落,或可對應龍山社會組織中“都-邑-聚”中的“聚”。
?以往對龍山社會組織的認識材料多取自大型城址,而西孟莊遺址揭露出的較為完整的龍山基層聚落,在全國范圍內尚屬首次發現,對于認識海岱地區龍山文化的聚落形態和社會組織結構是十分重要的補充材料。
棗莊海子遺址:發現漢代畜圈廁所
海子遺址于2015年12月在莊里水庫大壩附近考古調查時發現。遺址位于山亭區山城街道海子東村東北部,西邊緣緊靠村莊,南鄰海子東村至東江村的一條鄉間公路,東至薛河西堤斷崖。遺址地面可采集到漢代泥質灰陶罐口沿、罐底、盆、筒瓦、板瓦等殘片,多數陶片上飾有繩紋。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7年和2018年對遺址進行了兩期發掘。發掘中共發現并清理漢代溝2條、房址2座、地穴式建筑遺跡9座、水井3座、道路2條、窄基槽4條、灶2個、灰坑118座、墓葬2座,唐代溝1條、灶4個、灰坑82座、墓葬7座及清代墓葬4座。最主要的收獲為發現一處信息保存相對豐富的漢代基層聚落。
綜合現有發掘成果,考古人員認為海子遺址存在一處漢代基層聚落,其規模可能對應漢代行政單位的“里”。聚落邊緣有界溝,聚落內除供人居住的房屋外,還有供養殖的畜圈,可能還有貯存單位和小面積的農業用地。發現的半地穴石砌房址形制及功用都較獨特,極少見于同時期其他遺址,可為漢代建筑形制、生業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平度八里莊漢墓:膠東半島首次發現出行俑陪葬坑
八里莊漢墓位于青島市平度市古峴鎮八里莊村北的兩處領地上。兩處嶺地相距約800米,“小光頂”位于東側嶺地 “野埠”位于西側嶺地。2018年6月,為配合濰萊高鐵工程建設,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平度市博物館,對工程所涉及的墓葬分布區域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約7000平方米,歷時7個月,共發掘清理5座封土、15座墓葬和1座陪葬坑,另清理一處瓦片堆積和一處夯土墻基。
小光頂區域發掘中出土70余件文物,主要有陶器(包括彩繪陶器)、鐵器、青銅器、漆器等。值得一提的是,彩繪陶器集中出現在陪葬坑內,在部分馬俑上有騎馬俑或身旁有牽馬俑,組成人馬出行的陣列。除了有牽馬俑之外,還有較多侍俑,大者高約40厘米。陶俑均施彩繪,顏色以紅白為主,色彩層次分明,人俑的面部五官、發型、服飾清晰可見,馬俑也施彩繪以摹馬身細節。此次出行俑陪葬坑的發現系膠東半島首次,對研究當地漢代時期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野埠區域出土文物共計100余件(套),主要有陶器、鐵器、銅器、玉器等。
八里莊墓葬的發掘是西漢膠東國墓葬區域的首次科學發掘,此次發掘對研究西漢膠東國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封土及墓葬形制,為研究漢代膠東區域的喪葬制度、社會制度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出土的銅器、玉器和陶俑等精美文物,對研究漢代膠東國區域的手工業、物質文化提供彌足珍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