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系處得怎么樣,好與壞,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利害攸關。相處好了,一家子即可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反之,一家子要么從早到晚,吵吵鬧鬧,不得安寧、要么各干其事,形同陌路。這是存在于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農(nóng)村社會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過去時候,可不這樣,那時,婆婆在家里有著絕對的主導地位,說一不二,一言九鼎;反觀媳婦,在婆婆面前則是畏首畏尾,言聽計從。所謂農(nóng)村“小媳婦”大抵就是這么來的。婆媳地位平等,甚至媳婦強勢于婆婆,也就是近幾十年來的事情。
不過,這種婆媳關系與地位的調整演變速度卻是飛快的,快的有點偏離了本該應有的正確軌道,給許許多多的家庭帶來了許許多多的不和諧音符,致使好些過得本來還可以的家庭吵吵鬧鬧,明爭暗斗,甚至婆媳之間勢若水火,整個家庭分崩離析。客觀的講,都市里的婆媳們知識層面相對高些,工作生活節(jié)奏較為緊張一些,也較為自由獨立一些,因瑣碎小事而斗嘴嘔氣的機率也不相應的少一些。
反觀農(nóng)村則恰恰相反,所以,農(nóng)村婆媳關系緊張的現(xiàn)象更為突出:有的天天吵架,不是因為孩子,就是因為飯菜,要么就是因為誰做家務少了,誰做家務多了等小事互怨,要么就是因為或婆家、或娘家、或七大姑、或八小姨之事務應酬意見不一等等所致;有的則是因為偶爾的一次或兩次吵架拌嘴,婆媳一方或雙方脾氣倔強,誰也不肯低頭先服軟說好話,導致婆媳之間長年累月處于冷戰(zhàn)對峙狀態(tài);
當然原因不光止這些,還有很多很多。不過,在這中間,最難作為也最為難的是處于婆媳之間的兒子(丈夫)。對此,有些兒子會兩頭哄,比較容易做通老媽與媳婦之間的工作 ,使她們在較短時間重歸于好;但據(jù)農(nóng)人對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年青人的了解,不會做這方面的工作的,受夾板氣的兒子還是占大多數(shù)。
社會是由無數(shù)個家庭、以及數(shù)不清的男男女女組成的;有多少個家庭基本上就有多少對婆媳。家家情況不同,人人性格不一,因而,婆媳關系是我們這個社會是為復雜的關系,婆媳矛盾也是我們這個社會存量最多的矛盾。但婆媳關系再復雜,矛盾存量再多,其產(chǎn)生的原因則有規(guī)律可循,仔細分析一下,不外乎以下幾點:
思想觀念差異化的沖突。年長的婆婆整天想的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健健康康,吃飯能飽就行,穿衣能曖就中,但求日子過得去,不求家境大富貴;年輕的兒媳所追求的生活是新潮時尚,吃要衛(wèi)生營養(yǎng),穿要名牌高檔,既想使巧勁,又想掙大錢。總體上來說,年長的婆婆更偏重于老實守成一些,年輕的兒媳更偏重于浮華進取一些……
行為規(guī)范差異化的沖突。比如在我們每天都要遇到的作息習慣上,年長的婆婆講究個早睡早起,該什么時間干什么就什么時間干什么;年輕的媳婦則是困了就睡覺,睡醒才起床,什么時間方便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再比如在花銷開支這個問題上,年長的婆婆更注重的是細水長流,量入為出,能省則省;年輕的媳婦所看重的是該花就花,該用就用,掙了就花,花完再掙……
男人權利差異化的沖突。主要是指婆婆與兒媳對家庭決策權的爭奪,以及對兒子(丈夫)的主導權的爭奪。在我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里,家中兒女都是從屬于父母的,父母對所有兒女都擁有所有權,主導權,甚至支配權。有了兒媳,勢必就多了一個要來分享甚至獨占這個這些個權利,矛盾自然就出現(xiàn)了。再有就是,過去女人嫁人其實就是嫁給了一個家庭,而現(xiàn)在有的女人則認為嫁人只是嫁給了一個男人,持有這種觀念的女人所付出的重點或重心只在這個男人身上,而不在男人所屬的這個家庭。所以,一旦遇到事情,便有矛盾產(chǎn)生。
家教環(huán)境差異化的沖突。一個特別注重對子女仁、智、禮、義、信儒家傳統(tǒng)觀念教育家庭教育出來的子女,日后長大成人大多明事理,懂是非,講文明,重信義,愛長幼,睦鄰里。而一個不太注重這方面教育甚至偏重于教育子女不愛幫鄰,不尊師長,只能占光,不能吃虧,斤斤計較,唯我獨尊,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不犯我,我也犯人家庭教育出來的子女,日后長大成為一個什么樣性格的人,可想而知。兩種家教家庭的男女組合在一起,往往很難相互同化,絕大多數(shù)難以相互包容,生產(chǎn)矛盾便是自然而然。
注重溝通交流;對于相互都擅長言辭,心直口快的婆媳來說,要多溝通,多交流,當面鑼,對面鼓,有什么,說什么,有什么分歧當面解決,有什么意見及時消解,借用一句政治正確的話,要經(jīng)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而對于相互之間或一方不善言辭,嘴笨口拙的婆媳來說,要相互把對方當作自己的親人一般,用親人之間般的愛心和行動去感化對方,溫暖對方,相信只要不是鐵石心腸之人,都是可以被感動的。
相互尊重謙讓:婆婆,媳婦無論是誰,從人格上來講,都有自己的獨立自由,生活習慣,追求愛好,社交圈子,而且是不盡相甚至是完全不同。婆媳之間不是匆匆相遇的過路客,而是長久相伴的一家人,由于上面所說的不同,生活中難免遇到磕磕絆絆,這就需要婆媳雙方都能夠相互尊重,相互謙讓,相互體諒,時間久了,就會磨合得恰到好處。
優(yōu)先考慮對方:俗話說,媳婦進了門,就是自家人。一直以來,人們多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媳婦進了門,婆婆公公,大姑小姑,大伯小叔等婆家人要把新進門的新媳婦當作自家人。其實這句話,今天我們還應該另外附加上這么一層意思,那就是,媳婦進了門,自己要把自己當作自家人,不要把自己當“客人”。今天之農(nóng)村,一般的婆家都能做到新媳婦一進門,就當作了自家人,反而是一般的新媳婦剛進婆家門,一下子不太容易把自己當作自家人。只要新媳婦能盡快克服這種心理,融入新家庭的生活,適應新家庭的習慣,相信婆媳關系就會處理的好多了。
再就是,有條件的家庭,特別是兒子多的家庭,最好是自立門戶,分開單過。母子之間,婆媳之間,忙時多多照顧照顧,閑時多多走動走動,遇事多多商量商量。只要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不常在一起,不僅不會產(chǎn)生隔閡,反而只會強化親情!我們的家庭需要和諧,我們的社會需要和諧。你或你身邊的親戚朋友,同事同學,上級下屬的婆媳關系處得咋樣呢?或者說你對處理婆媳關系和矛盾有什么好的想法和主意,不妨說出來大家相互借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