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心理科普與服務,美好生活從了解自我開始。4小時前
前兩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樁令人震驚的新聞,日本21歲少女沉迷于某個牛郎,由于“太喜歡了,喜歡的不得了,所以想要殺了他”,而將該男子刺成重傷。
我們身邊其實也不乏有在感情中偏執的人。值得慶幸的是,大部分人并不會像新聞中這位日本少女這樣極端。
即使如此,偏執依然會對我們的親密關系以及個人生活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今天,我們想從親密關系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偏執。偏執究竟是什么?它會帶來哪些后果?人們為什么會在感情中偏執,又應該如何從偏執的漩渦中走出來?
我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個咨詢案例:
來訪者是一位年輕女性,她告訴咨詢師,她和男朋友最初因為參加了共同的興趣小組而相識,交往以來,男朋友在她眼中,一直都是她最初喜歡上的那個幽默又體貼的組長。
然而,在交往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們之間卻充滿了爭吵。這些爭吵通常都是因為“男朋友不聽她的”而開始,而在爭吵過后,她又很自責,覺得一開始自己沒有必要因為男友“沒吃香菜”、“換了發型”這些小事就發脾氣。
除此之外,她還漸漸發現,自己的生活重心已經全部變成了與男朋友有關的事。在咨詢的過程中她提到,自己即使在與朋友聊天時,也總是沒有幾句就繞回到男朋友身上;她每天要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和男朋友發微信、打電話,而一旦對方表達出需要自己的空間,她就感到十分生氣,甚至感到被背叛。
她知道自己的這些行為可能會讓對方不勝其煩,但她好像就是無法不這樣做。這也令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而咨詢師指出,她在這段感情中的很多表現,都帶有很深的偏執。
*那么,親密關系中的偏執,究竟是什么樣的?
1. 自我中心
在感情中有偏執傾向的人,通常缺乏共情力,以自我為中心(self-centered),不太會考慮對方的感受。因此,ta們很容易忽略與自己的感受不符的客觀事實,而強調自己所受的傷害。
例如:很多偏執的人在追求別人時,都讀不懂來自對方的拒絕,執著地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動”對方,認為“我們肯定是最合適的”,而結果往往是帶給對方更大的困擾。
從案例中的女孩子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因為男友“不聽話”而發脾氣,還是要求男友花費更多的精力來回復微信,都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而很少考慮到男友的心理和生活需求。
2. 迷戀
感情中的偏執通常還會伴隨著對于伴侶的迷戀(obsession),然而這種迷戀往往只關注在對方某一部分的特征上,卻忽略其他值得注意的方面。就像案例中的女孩子,似乎只認可那個身為組長“幽默又體貼”的男朋友,而并不那么接納他的其他側面。
不僅如此,男朋友已經變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重心,但這種過度的關注常常是超出對方承受范圍的,甚至可能會使對方感到被監視。
3. 對“被拒絕”的高度敏感
偏執的人在感情中還對“被拒絕感”十分敏感。案例中的女孩子無法接受男友“不聽話”,也不能接受他“需要空間”的說法,可能是因為這不僅被看作是對于她所提要求的反抗,也是對她整個人的拒絕。
這種被拒絕的感覺會引發偏執的人內心深處的恐懼,因此,ta們通常會試圖通過指責、攻擊對方、引發爭執等方式來奪回自己的控制權,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往往會對對方和關系都造成傷害。
*偏執≠真愛
親密關系中的偏執,有一些與真愛相似的點,例如:它們都充滿激情,且對于伴侶都十分專一。但我們要明白,它與真愛的本質完全不同。
真正的愛情是有互惠性的。陷入愛情的雙方都愿意考慮對方的感受和福祉(well-being),而最終兩個人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我功能(self function)的提升,包括更高的自尊水平、更敏銳的認知能力、以及更高的創造性。
而偏執恰恰缺乏這種互惠性。偏執的人看上去對對方一往情深,實則將伴侶看作屬于自己的物品,無視對方的需求,而通過對方的服從控制或肯定來提升自我價值感。換句話說,對于偏執的人來說,ta們并沒有與伴侶產生真正的聯結,而是制造出了一種虛假的親密感。
我們也可以將偏執看作是恐懼和內心沖突感的表現。偏執的人一方面害怕親密關系可能會帶來傷害,另一方面又要害怕失去這段關系會帶來孤單、憤怒等負面情緒。對于偏執的人來說,無論與對方的距離是近還是遠,恐懼感都深深地纏繞著ta們。與此同時,這兩種恐懼之間還存在著天然的沖突,導致ta們一邊極度渴求親密關系,一邊又極度想要遠離這種關系。
為了應對這種高強度的恐懼感與沖突感,偏執的人會將控制(對于伴侶的控制,以及對于感情走向和結果的控制)看得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在親密關系中,偏執的本質就是控制欲。這是因為這樣做可以使ta們感到自己可以隨時根據自我感受來調整親密度,是有力量的。
*偏執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焦慮感
雖然偏執行為的開始可能是為了應對恐懼感,它實際上卻并不能起到這個作用。甚至,由于將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了這段感情上面,其中不可控的因素也會被放大接收,導致更加強烈的恐懼以及焦慮感。這種被放大的焦慮感隨后帶來的,往往是更加不理性的行為,最終將伴侶越推越遠。
強迫念頭(obsessive thoughts)
從另一個角度說,贏得伴侶的注意力也并不能令偏執的人感到開心或滿足。因為這些不停想著對方的念頭是不可控的,它們同樣會令偏執的人感到思想被侵入,而自己無力抵抗。這種感受也會進一步強化偏執的人對于“自己是沒有力量的”的負面認知。
失去一部分的自我
由于對伴侶的迷戀占用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偏執的人往往會忽略生活中其他值得被關注的部分。Ta們可能沒有時間陪伴親人,也沒有精力尋求個人發展,甚至可以說,對伴侶迷戀的程度越深,ta們就會越多地失去自我。
1. 恐懼型的依戀模式
在嬰幼兒時期,與主要照料人(primary caretaker)發展出恐懼型依戀模式(fearful-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的人,很容易在感情中變得偏執。
這是由于ta們對自己以及他人都形成了很多負面的評價——自己是不值得愛的,而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這種對于他人的不信任,使ta們恐懼并且抗拒親密關系,預設對方的拒絕和否定;而對于自我的低評價,又使ta們渴望從親密關系中獲得正面的自我感受。
恐懼型依戀類型的人,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但一旦關系開始,就會因為想要證明自己值得被愛而高度依賴對方。
而且,由于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拒絕、被拋棄,ta們在感情中的投入會比伴侶多很多。這可能使ta們看起來很愛自己的伴侶。但實際上,其中的很多人只是將伴侶看作了自己的所屬物,通過伴侶的肯定和服從控制來獲得正面的自我感受、提升自我價值。
2. 邊緣型人格特質(borderline personality traits)
邊緣型人格特質較為顯著的人,也容易在感情中變得偏執。Ta們往往對于負面情感的容忍度比較低(distress intolerance),甚至無法接受負面情感(例如:哀慟、孤單、憤怒、羞恥、以及恐懼)的存在。為了防止自己感受到這些負面情感,ta們不得不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分離,從而陷入無邊的空虛。而只有通過在關系中控制他人,ta們才能夠暫時填補這種空虛,感到自己是有力量、有目標的。
另一方面,邊緣型人格特質較為明顯的人,思維模式也傾向于非黑即白(splitting)。一旦將伴侶視作“好”的一方,就無法再看到、接受對方身上有任何不好的特質。親密關系中的任何問題都被內化為他們自己的錯,所以另一方永遠是沒有缺點的,可以一直成為被迷戀的目標,因此,ta們很容易陷入偏執行為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3. 錯誤的情感期待
在感情中偏執的人,通常還為感情賦予了更多關于自我實現的期待,例如:自我價值的彰顯、人生目標實現,等等。
Ta們認為自己的幸福只有通過伴侶才能得到,但其實沒有任何人的幸福是只能依靠在另一個人身上的。對于ta們來說,一段感情的失去或失敗,意味著人生的失敗、自我價值的崩塌,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ta們更難以接受感情有任何破裂的可能,必須通過牢牢抓住對方來獲得安全感。
在讀了今天的文章后,如果你懷疑自己也陷入了感情中的偏執,可以試著通過以下的tips走出來:
1. 覺察自身的偏執
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幻想(fantasy)中本身是十分令人愉悅的,因此走出偏執可能會很難。然而,你可以做出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抵抗住“美夢”的誘惑,去覺察自己在關系中的狀態和需要。
首先,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伴侶是否變成了你生活中唯一的重心?
你是否對于來自對方的拒絕特別敏感?
在這段感情中,你時常忽略對方的需求嗎?
你是否對對方產生了過度的控制欲?
如果你每個問題的回答都是“是”,那么很有可能,你在這段感情中已經陷入了偏執。而當你覺察到這一點時,你就已經邁出了改變的第一步。
2. “組隊作戰”
將改變偏執的決心告訴你的伴侶,請ta協助你共同改善你們的關系。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讓ta重新拾起對這段關系的信心,也是為你自己制造“儀式感”,更加堅定改變的信心。
你也可以向你的伴侶求助,在ta下一次感到自己的感受被忽略、或是被強勢掌控后,及時地與你溝通。而你需要做的,是抵抗住立刻想要發作的沖動,深呼吸兩分鐘的時間,靜待內心深處的恐懼感消失。待到情緒過去,你可以將你的感受告訴對方,和對方探討你的情緒變化。
3. 轉變生活態度
當你做到前兩步之后, 你可以試著每隔一段時間從偏執的漩渦中跳脫出來,將注意力越來越多地轉向其他興趣。而要找到新的興趣,需要你走出舒適區,去嘗試一些新的體驗。可以先從簡單的部分開始,例如換一種方式健身,甚至只是換一條路線去上班。慢慢地擴大探索范圍。
除此之外,投身于新的愛好,還可以幫助我們換一種角度看待平時熟悉的世界。這種視角的轉變,實質上會影響我們對和他人關系、對世界的認知,最終也將帶來我們生活態度上的轉變,有助于我們從偏執的狀態中走出來。
4. 接納內在的脆弱
由于不在舒適區內,此時的你可能會感到很“脆弱”(vulnerable),但這份脆弱恰恰可能是你一直在逃避的、真實的那一部分自我。當你能夠接納這一部分真實的自我,你也就獲得了向他人敞開心扉的勇氣。甚至可以說,接納內在的脆弱是你獲取真正的人際聯結的先導條件。
我們每個人的脆弱點都有一些不同,而這通常與我們的個人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有很大的關聯。
踐行內觀(self-reflection)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身脆弱的根源。在發現這些脆弱點的根源之后,我們就可以去“挑戰”那些不理性的念頭和信念,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其實本來就是有力量的。我們不必要沉浸在偏執的狀態中,一味地將自我價值依附在他人的服從和肯定上。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在追求真愛,實際上卻陷落在偏執的漩渦中。唯有覺察到偏執背后的恐懼,和那些恐懼之間的沖突,我們才能理解自身、理解關系的實質。愿我們終有一日能夠走出偏執,獲得真正的聯結與親密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