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曉玲,36氪經授權轉載
2019年過半,首次躋身GDP“萬億俱樂部”的鄭州,似乎愈發高調起來。
7月5日,《河南日報》發布消息稱: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把鄭州打造成為全省參與全球競爭、集聚高端資源的戰略平臺,形成全省核心增長極,引領帶動中原城市群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當前,對鄭州乃至河南而言,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讓鄭州這個龍頭高高揚起來”。而在今年的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中心城市”更是被頻繁提及26次。7月9日,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到鄭州調研時再次強調,“加快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自2016年底國家首次明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來,時間已過去兩年有余。在《河南日報》上述文章中,開宗明義地談到:
“躋身國家中心城市行列,就是要成為國家城市體系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塔尖城市’和‘經濟極核’。”
從年初“請喊我特大城市”,到如今又瞄準“塔尖城市”,鄭州的實力,能否撐起它的野心?
自1954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往鄭州,這座曾經默默無聞的“小縣城”就一路彎道超車,迎來快速成長期。今年1月,以地區生產總值破萬億、常住人口破千萬、人均生產總值破10萬“三大突破”為標志,鄭州迫不及待地喊出“請喊我特大城市”,底氣十足。
2018年,鄭州以占全省4.45%的地域面積、10.55%的人口,創造了全省21.1%的GDP、30.6%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5%的進出口總值。
不過,對這樣的成績,鄭州顯然還沒有“驕傲”的資格。
從中部六省來看,不管是GDP總量破萬億,還是人均GDP破10萬,武漢和長沙都早已“過線”。而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序列中,2018年鄭州GDP成績(10143.3億元),也只能拿到第16名。
從歷年數據看,相比同批拿到國家中心城市“入場券”的武漢,兩座城市的GDP差距,從2009年的1254.72億元擴大到2018年4700多億元,始終沒有縮小的趨勢。
制圖:城市進化論
去年,在鄭州市政府官網發布的《從國家中心城市對比看鄭州首位度》一文中,當地統計部門將鄭州與廣州、成都、武漢、西安等中心城市首位度對比分析后認為,鄭州“在區域經濟中的輻射力、影響力存在不小差距”。
制圖:城市進化論
這已是河南省內的共識。也因此,今年初,《河南日報》分析指出:
“經濟總量全國第五、坐擁一億人口市場腹地的河南,迫切需要一個明星型中心城市,來承接、吸引、集聚和消化各種資源,以在區域競爭中立于主動之地。”
與之相應,此次《意見》提出,圍繞提升鄭州龍頭引領作用和綜合競爭力,河南優先支持鄭州爭取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先支持省級布局向鄭州傾斜,不斷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任曉莉看來,盡管目前還有差距,但按照鄭州近幾年的追趕速度,在經濟總量等方面,還是有可能和武漢分庭抗禮。
首位度低、輻射力弱,最直接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硬手段”,向外拓展城市版圖,贏得更加廣闊的市場腹地。
實際上,隨著城市建設越來越快,鄭州城市框架也在不斷拉大。今年4月,鄭州市政府發布《關于2018年鄭州市城市建成區規模的通告》,2018年鄭州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055.27平方公里,較2017年增長224.3平方公里。
其中,曾被稱為中國最大“鬼城”的鄭東新區,已發展成“金融城”“商務城”“會展城”,占鄭州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1/10,吸納人口120萬人。
不過,去年7月,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研究顯示,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鄭州市區面積101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57平方公里,在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均處于最后一位。而從市域面積(7446平方公里)來看,也分別僅為成都61.43%、武漢86.89%、西安73.74%。
“鄭州最大的問題是規模太小,實力太弱。”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永蘇,曾多次參與鄭州城市規劃。在他看來,鄭州應該利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契機,擴大城市規模。
其實,鄭州一直在努力。任曉莉告訴城叔,我國首個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其規劃面積達415平方公里,規模可見一斑。
鄭州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圖 圖片來源:鄭州市政府官網
與此同時,鄭州還希望,突破地理限制,北跨黃河發展。今年初,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帶動開封、許昌、新鄉、焦作等周邊城市融合發展。不過,今年2月,在鄭州舉行的“鄭州大都市區一體化暨大鄭北發展高層論壇”上,有與會專家指出:
“鄭州東南西方向大都市區建設進展較快,成效明顯,鄭汴、鄭許一體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而鄭北地區由于黃河隔離,鄭焦、鄭新一體化發展步子不夠快,進展比較慢。”
近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其中明確,加快鄭州大都市區建設,推進1小時通勤圈軌道交通網絡和城際公路快速通道建設。如今,鄭州建成和在建的黃河大橋已有10座,這無疑將為鄭州實現“跨河發展”打開更多想象。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光有經濟規模顯然不夠,還要看發展質量。
由鄭州師范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國家中心城市藍皮書: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報告(2018)》顯示,上海、北京、廣州處于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第一梯隊,天津、重慶、成都、武漢處于第二梯隊,西安、鄭州處于第三梯隊。鄭州在9個城市中墊底。
即便在中西部,與發展迅速的武漢、長沙、合肥、重慶、成都、西安相比,鄭州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及研發投入等方面,也毫無優勢可言。
從產業結構來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帶動鄭州GDP的是煤炭、水泥等重工業。直到2010年富士康落戶,鄭州才迎來產業結構“拐點”,眾多電子信息廠家隨之而來建立配套,鄭州高新技術產業也開啟多年増勢。
不過,如2019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所說,“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研發投入比例不高,科技成果轉化有待加強,高端創新人才、創新團隊仍然偏少”,仍是當前鄭州面臨的嚴峻現實。
眼下,鄭州再獲國家級平臺“加持”,正式獲批建設全國第7家國家超級計算中心。與此同時,上述《意見》還透露鄭州的一系列新目標:建設全國先進裝備制造基地、數字經濟區域總部和創新中心集群、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網聯汽車研發生產基地和推廣應用先行區等。
中原城市群空間布局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年12月)
鄭州的未來藍圖,越來越清晰。但高教實力薄弱的鄭州,如何補足人才缺口這塊最大短板?
2017年11月,在城市“搶人”大潮中,鄭州推出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實現中專以上畢業生“零門檻”落戶。最新發布的《方案》則進一步提出,“推動鄭州市放寬落戶條件”。
數據顯示,去年鄭州常住人口增長25.5萬人,這也是鄭州連續8年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5萬人。而根據規劃,鄭州每年要引進20萬高校畢業生,到2035年,全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例達到33%。
就在前幾天,鄭州市市長王新偉還重申,全市上下要牢固樹立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要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畢竟,不努力跟上發展大勢,一不小心就會被甩在身后。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