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砍柴,砍柴書院:kanchaishuyuan4小時前
近日,一則轟動的新聞案件引起了大家廣泛的討論。
日本一位76歲的退休高官,用刀刺死了自己44歲的兒子。
起因是兒子不僅人到中年還是無業游民,且從初二開始就一直對母親實施暴力,父親被捕時身上也有多處瘀傷,事件發生前,他對妻子說,如果兒子再打我們就動手。
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冬天,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樣慘烈的一個故事。
重慶一老人勸說沉迷于游戲中的兒子未果,爭執中用搟面杖重打其頭部,導致28歲的小兒子搶救無效死亡。
庭審現場,已生白發的老父親一直在落淚:“是我沒有教育好他,我對不起他。”
事件都已無可挽回,但對悲劇的反思從未停止:
正值青壯年的人生這樣收尾,我們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可大可小,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致命的。”
父母的教育影響孩子一生,可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第一次對一個人的人生負責,到底該怎么做才是對的呢?
別擔心,教育界的“黃金法則”拯救你:
“不嬌縱,也不懲罰,最好的育兒方式就是——和善且堅定。”
而“黃金法則”的全部精髓,就在我們今天要聊的《正面管教》這本書里。
《正面管教》的作者尼爾森,是7個孩子的媽媽,20個孩子的祖母,所有新手父母遇到的問題,她都經歷過。
“我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別再打架、把弄得一片狼藉的玩具收起來、寫他們應該要寫的作業。
每天晚上他們都不可能乖乖睡覺——然后早上又耍賴不起床。
他們不想進浴缸洗澡——可進去了又撈不出來。
每天都像戰爭一樣混亂,不停有新的問題出現。”
直到有一天,她聽到自己又朝孩子大吼:“我說了一百遍了,收起你的玩具!”時, 她突然意識到:
“我明白了真正的“笨蛋”是誰——肯定不是我的孩子們!多么可笑啊,我要等到重復一百遍才知道——是因為我的方法不管用!”
從此以后,尼爾森的生活就翻開了新的篇章。
她不斷上課、不斷咨詢,嘗試探索,又犯錯重來,直到成為教育專家,并創辦了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總結出了父母的“黃金法則”。
這本《正面管教》——就是她全部智慧的結晶。
這本書一開始,尼爾森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什么是“正面管教”?
先來看幾乎所有父母都被困住的三種模式:
1.認為嚴格管教最有用,經常懲罰孩子,比如大名鼎鼎的“虎爸”“狼媽”;
2.不相信懲罰,采取呵護模式,養出“小皇帝”“小公主”;
3.不喜歡過度控制或者嬌縱,但又不知道還有什么其它辦法,結果在這兩種之間來回搖擺,或者干脆放養。
正面管教——就是一條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中間路線,它倡導的是“和善且堅定”,教會孩子自己為人生負責。
和善,但不是嬌縱,堅定,但不是懲罰。
不知不覺中,咿呀學語的小寶寶逐漸長大,以為終于能松口氣的父母,卻面臨著一個又一個新的挑戰:
孩子開始和媽媽頂嘴;他不喜歡按時睡覺;對爺爺奶奶大喊大叫;遇到挫折就向父母吵鬧……
如何解決這些讓父母頭疼的小麻煩,正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尼爾森在這本書里告訴我們,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很簡單,秘訣就藏在那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生活細節里。
具體怎么做呢?她舉了一個例子:
史密斯太太是個單身媽媽,和女兒瑪利亞之間出了問題,打電話向作者求助。
她在年幼的瑪利亞的房間發現6罐啤酒,于是拎著它們去質問女兒:“這是什么?”
她的語氣和問題立刻讓氣氛變得不太友好。瑪麗亞不高興地回答:“我覺得那看起來像是六罐啤酒。媽媽。”
戰斗升級了。史密斯太太說:“別跟我耍花招,告訴我這是怎么回事。”
“媽媽,我不知道你在說什么!”
“我在你的衣柜里發現了這六罐啤酒,你最好解釋清楚。”
瑪麗亞飛快地想了一下,說:“噢,我都忘了這回事兒了。我幫我一個朋友藏的。”
史密斯太太諷刺地說:“噢,是啊!你以為我會相信嗎?”
“我才不在乎你信不信呢!”瑪利亞氣憤地跑回了自己的房間,并摔上了門。
這是很常見的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孩子和父母之間會有的摩擦。
作者是怎么指導史密斯太太化解的呢?她只是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而已。
“為什么發現那些啤酒會讓你生氣?”
史密斯太太覺得這個問題很愚蠢,她大聲地回答:“因為這不是好東西,我不希望她惹上麻煩!”
“為什么你不希望她惹上麻煩?”
“因為我是她的母親,我愛她!”
“那你覺得她得到這一訊息了嗎?”
一片沉默之后,史密斯太太明白了。
這就是正面管教法則的第一條——“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什么?
就是感受到愛和自己被人需要。
就像教育學家說的:“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失去信心的孩子。”他是在用不良行為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愛和自己的價值,并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有著錯誤的認識。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而不準他獨自外出旅游;或者因為她一味節食危害身體而反對她減肥……
這些時候,要確保告訴孩子,你是因為處于對他的愛才這樣做的,不要只是用嚴格的命令和不停的嘮叨讓孩子受到傷害,也疏遠了你們的關系。
告訴孩子,你真正在意的是什么,然后問題就會變得意想不到的簡單。
你們可以一起找到確保安全的旅游路線,制定出健康的減肥計劃……就像史密斯太太和瑪利亞談心后發現,她真的只是幫同學藏了6罐啤酒而已。
除此之外,正面管教還有什么“黃金法則”呢?繼續來看看吧:
1.給孩子提供選擇,而不是只提要求。
我們很容易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卻常常忘記給他幾個選項。
孩子們可能會反感要求,但他們常常喜歡做選擇,尤其是你在給出選擇之后加上一句“你來決定”的時候。
作者尼爾森第一次讓她3歲的孩子做選擇時,是這樣說的:“你現在想上床了嗎?”她還不想。等了五分鐘,作者又讓她做了一次選擇:“你想穿粉紅色的睡衣還是藍色的?你來決定。”她選擇了藍色睡衣,并且開始穿,然后在床上打滾,開心地睡著了。
而年齡大的孩子,就可以放寬一點條件,讓他們自己選擇上床時間,同時也要提醒他們,自己要承擔第二天按時起來上學的責任。
當然,孩子們有很多事情不能選擇不做,比如家庭作業。這時候,你可以讓他們選擇寫作業的時間,比如放學以后馬上寫,還是玩兒一個小時再寫。
給出選擇之后加上“你來決定”,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擁有了權利:他們能夠自己做選擇。就像玩兒游戲一樣,孩子們會喜歡的。
2.要有耐心花時間去訓練孩子
史蒂芬在他的演講中指出,父母往往只告訴孩子自己期望他完成什么任務,但經常不愿意再花點時間,告訴他們如何才能完成這些任務。
比如你讓孩子去收拾好自己的房間,但他回到自己亂糟糟的房間后,可能會不知所措。
但如果你說:“把干凈衣服疊好放衣柜里,臟衣服拿出來,去放到洗衣機里,然后我再告訴你下一步。”這樣就會很有幫助。
當你要求孩子做什么時,一定要明確說出要求。
對孩子來說,收拾廚房可能就是簡單地把用過的碗放進洗碗池里,他們不知道餐具要分類放,也不知道還要擦干凈桌面的水漬。
很多父母因為孩子家務做得很糟糕而生氣,但事實上,他們從來沒有花時間教過孩子。
花時間訓練孩子并不意味著孩子就會做得讓你滿意,教育是貫穿一生的過程。
大人們需要記住,孩子總歸是孩子。
最后,有多少父母曾經對孩子說過:“你還要我再說多少遍?”
這本書給我們的最后一個準則,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遍一遍又一遍”。
我們常常感到痛苦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總希望能一勞永逸,希望說一遍孩子就可以記住,教一遍孩子就可以學會。
但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承認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而且要知道,我們也還有一遍又一遍再次學習的機會,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方法,如果僅僅把它們看成技巧,那肯定會失敗。它所提供的積極的態度同樣重要。當這些方法和積極的態度結合在一起時,我們與孩子之間就能營造出一種愛、相互尊重、合作以及快樂的氛圍。
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后所說:
正面管教與完美無關。我很高興能聽到父母們說:“我的孩子還不完美,我也一樣,但我們現在相處得更加快樂,擁有了更多的愛。”
現在這個世界到處是機會, 孩子們卻往往還沒有準備好,作為父母,你還在等什么呢?
“和善且堅定,教會孩子自己為人生負責。”
正面管教——是你一生能給他最好的禮物。
排版:淇然
責任編輯:淡淡翠
實習編輯:老泥巴
校對:老泥巴
文章作者簡介:獨依,中文系在讀,相信文字和閱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