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中考都結束了,學期也到了末尾,暑假的開始代表著孩子們會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可能有一些家長會給孩子安排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還有一些家長會安排孩子參加夏令營。更多一些孩子會在家里享受假期。
這個時候,孩子們之間彼此預定外出玩耍,家長們看在眼里,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我們接到了好幾個家長的提問,都是有關于孩子社交,家長能不能干涉的,所以今天童老師將會回答:家長干涉孩子的社交,可以嗎?
家長發現孩子正在交往的朋友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時,會非常著急,試圖干預孩子的社交,規勸或是警告孩子不許和某個孩子再有來往。
家長干涉孩子社交這個問題,由來很久了,非常常見。家長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以成績、家庭情況、穿著打扮等等來判斷孩子??吹揭粋€孩子不愛學習,著裝打扮比較出挑就判斷孩子品行不好,不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單憑想象就已經著急上火了,擔憂自己家的孩子也會變成這樣,于是就干涉孩子,告訴孩子不要和這個同學一起玩,如果再往來,爸爸就要怎么樣……媽媽就要怎么樣,各種威逼要挾。
類似這種干涉孩子社交的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是不建議的。
家長不能盲目,單純以成績或是外貌衣著等等來判定一個孩子,學習好就是好孩子,學習差就是壞孩子,以偏概全,不合適。孩子身處在校園,每天面對不同性格特點,不同行為特征的同學,鼓勵孩子欣賞每一個人,看到人性中各種各樣的展現,適應社交,這樣在未來孩子進入社會,更容易適應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際關系。
有些家長會提問,比如孩子的朋友是個行為乖張的人,有談戀愛的,孩子會不會也談戀愛?孩子的同學是個抑郁癥患者,孩子跟這樣的人在一起玩,會不會也得抑郁癥等等。
當家長真的發現了這個情況,比如孩子的身邊都是抑郁癥患者,很多家長捕風捉影,看到孩子情緒不高就覺得孩子得抑郁癥了。我們在做心理工作時,會同家長們這么說:孩子發生了一些事,比如談戀愛、比如情緒低沉,家長首先要借由這些問題看到孩子的生命狀態,對孩子產生好奇,了解孩子在學校里的生活,孩子愿意主動溝通,那很好,也意味著對孩子而言,你是值得信任的人。
這個時候與孩子深入交流,幫助孩子、引導孩子來正確的面對人際關系。如何看待同學,看待老師,看待生命。所謂的不愛學習或是談戀愛,亦或者抑郁癥等等,家長需要了從人文的角度切進去,從心理的角度切進去,讓孩子了解這些人的內心,好奇這些發生,真正的融進集體中、融進世界里。
這個不愛學習、談戀愛、或是有情緒問題的同學在渴望什么?作為他的朋友,該如何幫助他,在交往的過程中,有感悟到什么啟示?對于孩子來說,這是個學習的機會,借由他人的生命學會愛與關懷。
很多家長的處理方法是粗暴的,沒有耐心去了解詳細,只想一刀切把孩子的交際砍斷,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引發矛盾,導致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僵化,不愿意溝通。有些孩子狀態會好一點,會和家人溝通,但家長仔細去聽,孩子并不會將一些更深的問題,比如個人情感或是恐懼等等,有話題也只是流于表面。
同時,這樣粗暴的處理,對于孩子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我們在臨床咨詢中發現,很多成年人情感閉塞,無法感知他人的情緒。在咨詢中發現,這樣的人往往在幼年以及青春期都屬于人際交往能力薄弱的人群。
人在成長中會復刻父母的行為模式,所以當父母不斷的用粗暴的方式去斬斷孩子的人際交流時,孩子漸漸會變成一個無感的、無情的人。我們在臨床中發現有些孩子會展現出兩級分化的狀態,用大人的眼光去判斷事物。比如這些人是怎么樣的。那些人是什么樣的。他們就是怎么樣的。孩子用批判去看世界,態度冷漠,口吻淡薄。
孩子和世界是割裂的,無法與其他人連系在一起。我們講人類是團體動物,生命中有一個渴望被人需要的部分。一個與世界割裂的孩子,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工作、婚姻、人際關系等等,單單從當下的身心健康來講,本身也是消極的。
我們建議家長要持開放式的態度來面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敬畏孩子的靈魂,好奇孩子的生命,尊重孩子的選擇,聽到孩子的表達。
如果家長能做到這點,孩子必然會對家長非常敞開,如果孩子愿意講自己的生活,那太棒了,這就是孩子給家長讓出了空間,給了家長可以了解孩子,引導孩子的機會。所以不要盲目去否定孩子,不允許孩子,在這個不斷否定的過程中,等同于將孩子越推越遠。
真正的愛到孩子,而不止于用愛做幌子去“綁架”孩子。如果你無法了解如何正確的愛,歡迎來到童莉茴老師主持的“生命關系”心靈成長小組——體會心情,感知情緒,流動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