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完整的家庭,并不一定能讓孩子開心、快樂的長大,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一個抱持性的環境、份恰到好處的愛和關注,才是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籌碼。
最近大火的熱播劇《小歡喜》里,有一個情節狠狠扎了我的心:
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為了女兒能夠考上清華北大,不惜辭職全身心輔導女兒:
在女兒房間裝上隔音墻
沒收女兒喜歡的玩具
限制女兒外出的機會
……
嘔心瀝血的付出,得到的不是女兒成績上升的回報,而是女兒為了逃避壓力,逃課跑到爸爸家玩玩具,還把媽媽親手燉的補品給爸爸的女朋友。
陶虹焦頭爛額的尋找女兒,發現女兒和前夫一家三口親密無間,頓時崩潰了。
她哭著質問女兒:
“你壓力大,我壓力不大嗎?
你從小到大,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我起早貪黑付出所有照顧你,容易嗎?
你爸爸投其所好你喜歡什么就買什么,他能對你的高三負責嗎?”
女兒并不能理解單親媽媽,她不知道母親傾情關注的背后,是十多年飽嘗孤獨的單親生活;
不知道母親呵護疼愛的背后,是無人疼愛的單身生活;
不知道母親全力保護她遠離危險的背后,藏著一個女人被拋棄、被背叛、傷痕累累的內心。
但是全天下的單親媽媽看到這段話,都會特別感同身受,因為每一個獨自帶娃的單親媽媽,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
我可以不幸福,但我的孩子,必須幸福,為此我愿意付出一切。
這既是一個單親媽媽的安全感來源,也是一個受傷女人最后的倔強。
就像多年緊繃著的一根弦,由于內心深處的不安焦慮,長期被人誤解,甚至被子女嫌棄,認為她強勢、霸道又專制。
單親媽媽是一群特殊群體,也是一群普通女人,但社會的誤解總是給她們被打上偏見的烙印。
一期相親節目里,一位高大、帥氣、事業有成的男嘉賓上場,得到了女嘉賓的一致好感,得知這位男嘉賓來自單親家庭,幾乎所有女嘉賓都滅了燈。
她們的理由一致:
不接受來自單親家庭的男人做丈夫,認為他媽寶、沒擔當又有性格缺陷。
男嘉賓的母親十分氣憤:
單親媽媽不是人嗎?你們沒有離過婚,不知道我一樣養得出優秀健全的孩子!
單親媽媽養得出優秀健全的孩子嗎?
答案是肯定的!
即使離婚后父親角色缺失,無法讓孩子在三口之家里長大,但心理學家通過一組雙親沖突模型發現,當兒童生活在很少發生沖突和矛盾的家庭時,他們是最幸福的,無論這個家庭是否離婚。
單親媽媽能否養育出心理健全的孩子,離婚與否不是關鍵因素,關鍵因素是:
她是否是一個“好”媽媽。
最近幾天,楊冪被曝和魏大勛七夕節穿情侶鞋逛街、通宵打游戲,引發網友的熱議。
且不論楊冪是否自帶“招黑體質”,作為一個單親媽媽,楊冪的育兒觀相當引人深思。
早年的采訪中,楊冪表示自己的育兒觀是“放養”:
“我對孩子的要求是不違法,三觀正,其他隨緣。”
“希望她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我想和小糯米一起做朋友,一起成長。”
今年兒童節,楊冪專程飛到香港陪小糯米過節,此時楊冪已經和劉愷威離婚,但依然邀請了一大幫親戚一起陪孩子過節。
請客加上宴席,這筆費用不菲,楊冪卻輕輕松松就支付到位。
據統計,單親家庭孩子最大的應激源,是經濟困境。
有時是離婚之后驟然降低的生活水準,有時是環境突變造成的生活壓力,貧窮,讓一個孩子在父母離異后表現糟糕。
離異后一年接拍幾十部影視的楊冪,顯然能夠在經濟上很好的支撐女兒健康長大。
她有底氣說自己的育兒觀是“放養”,將孩子丟給父親劉愷威,自己常年在外掙錢,也是有經濟實力在背后支撐。
對普通單親媽媽而言,貧窮卻是育兒最大的敵人,這讓她們面對殘酷的現實難題:
放下磚頭養不起娃,拿起磚頭抱不了娃,養娃和掙錢難以兩全。
七月底,江蘇電視臺官方媒體報道了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女兒開出租,從女兒六個月大至今,帶娃開車已經快五年。
她自曝做這件事的初衷,是女兒一次睡醒找不到媽媽,大哭著在馬路上跑了三圈,把路人都嚇壞了。
“不管多難,我都想把你帶在身邊。”
為了帶娃,這位媽媽咬牙把孩子抱上出租車。
她的出租車上常備奶粉、開水、尿不濕,送客途中換個尿布,大多數乘客都會表示理解,如果乘客不理解,她會主動請乘客換一輛車。
五年帶娃開出租,她始終未曾走出經濟困境,最難的時候,她想過跳橋自殺,但女兒的陪伴讓她咬牙熬了過來。
雙親應激模型認為,教育最關鍵的問題是養育質量而非數量,離婚后兒童受影響的程度,取決于有監護權的父母一方適應離婚的程度。
父母越快適應離婚、開始新生活,對孩子的傷害越小。
如果單親媽媽能夠走出離婚陰影,振作自強,即使生活清貧,不得不帶著孩子開出租,也遠勝過一個家境殷實但整天自怨自艾的負能量母親。
小孩擁有觀察一切的眼睛,他能看出一個母親有沒有心陪伴自己、有沒有力量保護自己。
經濟條件是單親媽媽的現實難題,一顆強大有力的內心、和一份陪伴孩子的心意,是單親媽媽必備的心理因素。
盡管父親的缺失必然會對孩子造成某種遺憾,但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單親媽媽,卻可以把控自己的家庭生活質量,讓孩子活得比傳統家庭更加快樂。
很多因素造成單親媽媽選擇離婚:
丈夫出軌嫖娼、惡癖賭博
夫妻三觀不合
婆媳不和
性生活不和諧
經濟壓力
……
單親媽媽腦子里第一次產生離婚念頭時,不選擇離婚的原因大多是為了孩子,最后終于做出離婚的決定,也大多不是為了自己。
即使一個對婚姻毫無責任感的女人,一旦成為母親,面對離婚都會感到巨大的壓力。
除非有穩定的支持,她們很難想象離婚后獨自帶娃的生活,有些人因此將孩子丟給父親。
主動選擇成為單親媽媽,毫無疑問是一項勇敢的決定,但也難逃內心的愧疚感:
無法給孩子一個三口之家、讓孩子在缺陷中長大、提供不了孩子豐富的成長資源……這一切仿佛都是自己的錯。
但多個渠道的研究表明,80%離異兒童能很好適應新的家庭關系,他們的學習成績、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都沒有受到持久的負面影響。
兒童發展專家邁克爾蘭姆分析了過去40年進行的1000項有關童年適應性的研究,總結了支持性童年的特征:
1.孩子與父母有良好關系。
2.父母情緒穩定,走出離婚陰影,能給孩子提供愛和情感回應。
3.提供充足的資源(如食物、安全感和社會支持)給孩子。
這三條的任何一條,都沒有要求父母必須住在一起。
蘭姆和其他幾十位學者研究表明,父母是否離婚孩子是否幸福不成正比,重要的是父母沒有沖突、關系和諧、孩子能在抱持性環境中長大。
常被調侃“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張柏芝,在育兒這件事上卻保持了極好的自覺性:
父母一起給予孩子愛的關注,無論與謝霆鋒有多大糾葛,一旦發生對孩子不利的情況,父母兩人一致對外。
同為單親家庭出生的張柏芝自幼缺愛,生活婚姻都很坎坷,成為母親后卻逐漸堅強起來。
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中,張柏芝媽媽力爆棚,不但敏銳的察覺到其他人身體不適,用雞蛋教大家按摩穴位,煮飯、打掃各種生活技巧更是信手拈來,一副照顧習慣別人的樣子。
謝霆鋒曾當眾表示:
“張柏芝帶孩子長大,我很放心。”
盡管張柏芝并不是個完美的妻子或母親,但作為一名單親媽媽,她盡全力讓孩子感到:
即使父母已經離婚,但他們比婚前更加愛我了。
作為母親,張柏芝提供給孩子一個抱持性環境:
給予孩子充足的愛和關注。
這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艱難,但人是有彈性的,即使孩子在離異的時期表現出糟糕的身心特質,過了這段時期,只要有充足的愛和關注,他們就能康復,并且幸福快樂的成長。
作為一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長大的孩子,我曾經設身處地的問過自己:
如果我的父母當年沒有離婚,我會怎樣?
答案是:
我不見得會比現在過得更開心、更有安全感,因為我的父母會把焦點放在彼此矛盾上,如果他們不離婚,他們永遠也意識不到無愛的婚姻才是對孩子最大的缺憾。
而我作為一個無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將會失去周一到周五和母親相處、周末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我一周七天都要目睹他們吵架、冷戰、感情不合。
我將長期活在被忽略的生活里,我的母親會以“我不離婚都是為了你”來要挾我,我的父親會以“千萬別變成你媽那樣的女人”來誘導我,我會逐漸變得自卑。
一旦我習慣了自卑,我會失去探索心理的好奇心、失去不停寫作的動力、失去愛自己的能力。
我將成為一個終于活在恐懼和焦慮中、卻沒有能力改變現狀的人。
想到這里我便會發現,萬幸,我的父母離了婚,而且離得十分和平。
我沒有一個一百分的家庭,但我有一個60分的母親和一個60分的父親,他們都不完美,但他們通過離婚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至今也在成長。
這三十年來源源不斷提升自我的動力,都是來源于我有一對不斷趨于完美的父母。
盡管我的童年有著諸多遺憾,但父母從不在我耳邊說彼此的壞話,他們性格不合,但離婚后共同養育我,嚴厲的母親和放養的父親彼此取長補短,給了我一個剛剛好的成長環境。
如今我已經奔三,同齡人大多已經復制起父母的生活模式,苦惱于原生家庭的遺留問題,我卻因為沒有父母可以復制,沒有家庭矛盾可以探討,在愛人的幫助下不斷成長著,因此有些“與眾不同”。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感激這種不同,甚至由衷的佩服我父母的果斷與理性,是他們給了我一個與主流不一致卻依然很幸福的人生。
生活還是那個生活,璀璨卻是不一樣的璀璨,我想每一個成年的單親家庭孩子,都有跟我一樣的企盼:
不希望家庭完整,卻希望父母各自幸福。
只是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并不一定能讓孩子開心、快樂的長大,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一個抱持性的環境、份恰到好處的愛和關注,才是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籌碼。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