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體罰和冷暴力,是在詛咒孩子的未來 | 摸象記

“孩子的弱點在于他是以一張白紙開始的。他既不理解也不懷疑他所生活的社會,由于他的輕信,別人可以影響他,使他充滿自卑感,使他害怕違反不可知的可怕的準則。”

——喬治·奧威爾《如此歡樂童年》

撰文 | 菜菜

“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這種傳統觀點不僅在古老的東方廣為流傳,在西方也曾經是很流行的。我記得《湯姆·索亞歷險記》里的淘氣孩子湯姆就被姨媽打過屁股來著,也聽朋友說過他自己二十多年前在英國的寄宿學校被體罰、受罰的學生們排著隊被老師用教鞭抽……這種讓我倒抽冷氣的事情。

不過,現在情況還是不一樣了。2016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近年來,美國各個階層的家庭,無論是什么經濟狀況,對孩子體罰行為都有了大幅減少,比如說,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中,贊成體罰的比例就從1988年的46%下降到了2011年的21%[1]

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對孩子進行體罰,實際上可能沒什么用,或者說是,起不了什么積極的作用。

比如,2014年的一項研究(圖1)發現,大多數父母在打小孩之前會進行口頭訓誡,訓誡后平均30秒內會發生體罰(也就是說,體罰很可能是出于父母的沖動或者情緒反應),而體罰能起到的作用,也是相當短暫的,73%的孩子們在挨罰之后,10分鐘以內就會故態復萌[2]

圖1

2016年的一項薈萃研究(圖2)試圖弄清楚打屁股在兒童教育中起到的作用,結果,基本上沒有從文獻中找到體罰有用、支持體罰的證據,相反的,大多數文獻都顯示體罰不但無效,而且有害[3]

圖2

比如,有一項研究追蹤了1998-2000年間在美國的20個城市出生的1933名兒童及他們的父母,發現體罰兒童(打屁股)會給他們之后的發育、行為和認知帶來負面影響:

- 在5歲時被爸爸揍過的小孩,跟沒有被揍的小孩相比,容易出現認知障礙,到了9歲的時候,能夠聽懂、讀懂的詞匯會比較少;

- 在5歲時被媽媽打屁股的小孩,哪怕挨打的次數不多,也會在9歲時更容易表現出像攻擊、對立這樣的外化行為,更容易變得暴躁、沖動、有攻擊性[4]

體罰帶給孩子的害處并不只是當下的皮肉之苦和攻擊性而已,而是長期的、深遠的,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行為上的。

當然,有很多在小時候被揍過的小孩,后來都健康地長大了,成為幸福快樂的成年人。

但是,也有很多在小時候被揍過的小孩,本來可以成為更好的成年人,卻被體罰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影響給拖了后腿。

最近Am J Psychiatry發表了一項研究,分析了童年被虐待經歷與成年后人際交往障礙之間的聯系,發現童年被虐待的人在長大以后,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接觸更敏感、更容易感覺不適,因此在社交中更容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也就更容易因為人際交往障礙而引起精神疾病[5]

關于童年虐待,可參見默沙東診療手冊大眾版(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了解全文

肉體虐待

對兒童軀體上的虐待或傷害是肉體虐待,包括對兒童施加過度的體罰。任何年齡的兒童都可能受到肉體上的虐待,但是嬰兒和初學走路的兒童尤其容易受到傷害。肉體虐待是嬰兒嚴重顱腦損傷最常見原因。肉體虐待更容易導致初學走路的兒童受腹部損傷,這種傷害可能是致命的。肉體虐待(包括殺人)占據兒童死亡原因的前十位。一般說來,兒童遭受肉體虐待的危險在上學早期降低,在青春期時增加。

超過 3/4 的虐待實施者是兒童的父母。多數肉體虐待的實施者是男性,出生于貧窮的家庭,跟隨單身家長的兒童危險性最大。家庭壓力可導致一切肉體虐待。壓力可能來源于失業、頻繁搬家、同朋友或家庭成員社會隔離以及正在發生的家庭暴力。難相處的兒童(急躁易怒、要求過多、多動癥)或者有特殊需求(發育或身體殘疾)可能更容易被肉體虐待。肉體虐待經常由其他壓力中的危機觸發。危機可以是失業、家庭成員死亡、紀律問題等。

性虐待

成人或年齡相差較大的兒童為滿足性欲而對兒童做出的任何行為均視為性虐待,包括生殖器進入兒童陰道、肛門或口腔,沒有進入但是有性意圖的觸摸,對兒童暴露生殖器或展示色情圖片,以及對兒童使用情色產品。性虐待不包括性游戲。在性游戲中,兒童不到 4 歲的年齡差距,看或者互相觸摸生殖器部位而不用暴力或威脅。

到 18 歲時,大約 12%~25% 的女孩和 8%~10% 的男孩受到過性虐待。大多數虐待者是兒童認識的人,通常是繼父,叔叔或母親的男朋友。女性虐待者比較少見。

某些情況會增加性虐待的危險。例如,有幾個照料者或者有幾個性伴侶的人照顧兒童,被性虐待的危險性增加。與社會隔絕,自尊心低下,家庭成員有被性虐待者,與犯罪團伙有牽連等也使危險性增加。

情感虐待

使用語言或行為在心理上虐待兒童就是情感虐待。情感虐待使兒童感到他們是毫無價值的,有缺陷的,不被人愛,沒有人要,處在危險之中的,只有在他們滿足他人的要求后才是有價值的。

情感虐待包括蔑視、利用、威嚇、孤立和忽視。蔑視意味著小看兒童的能力和成就。利用是指鼓勵不正常的或犯罪的行為,例如犯罪、酒精或藥物濫用。恐嚇指恃強凌弱,威脅或嚇唬兒童。孤立指不允許兒童與其他成人和兒童交流。情感上的忽視指忽視兒童,不與兒童交流并且不給兒童愛和關注。情感虐待傾向于長期發生。

體罰和冷暴力,都屬于童年虐待的范疇。

這項研究對92名平均年齡28歲的參試者(64女28男)的精神狀態和童年虐待/受創程度進行了評估,評估涵蓋了包括冷暴力和熱暴力在內的五種童年虐待(情感虐待、身體虐待、性虐待以及情感和身體上的照顧疏忽)

然后對參試者進行了人際距離評估,發現童年被虐待程度較嚴重的人,對與別人之間的距離更敏感。童年被虐待程度比較輕的人,在與別人間距80厘米時可以感覺舒適自在;但童年被虐待程度較嚴重的人,則傾向于與人保持較遠的距離,當兩人之間的距離小于90厘米,就會感覺不適(圖3)

圖3. 童年受虐待程度不同的人在舒適社交距離上存在顯著差異。橫坐標:童年受虐待程度低-中-高;縱坐標:社交距離;紅色代表舒適距離,橙色代表不適距離。

研究人員還對參試者們進行了社交觸摸測試,在參試者的小腿骨上進行慢速(每秒5厘米)和快速(每秒20厘米)的觸摸,發現童年被虐待程度較嚴重的人,更容易對快速觸摸感到不適、膈應(圖4)。在社交觸摸實驗中出現的不適感和參試者們在日常生活中討厭被觸碰的程度是有關聯的。

圖4. 童年受虐待程度越高的人,越難以忍受快速觸摸。橫坐標童年受虐待程度低-中-高縱坐標:觸摸舒適感藍色代表慢速觸摸,綠色代表快速觸摸。

參試者們還接受了功能性核磁掃描(fMRI),發現童年被虐待程度較嚴重的人,海馬體、初級體覺皮質、后腦島和左杏仁核的灰質會顯著減少。但是,他們的右側初級體覺皮質和后腦島皮質對快速觸摸的反應會比別人更激烈,也會感到更強烈的不適。

這些研究結果,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一個人在童年被虐待程度較嚴重,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現交際困難和精神障礙:童年被虐待經歷可能會改變神經系統處理社交信息的方式,讓人更敏感,從而不自覺地避開人際感官刺激,以減少隨之而來的不適感和情緒困擾——也就更容易因此出現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

人是社會的動物,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和別人打交道。

人際交往對于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成年人來說,有多重要,就不在此贅述了,誰用誰知道。

另外,JAMA Netw Open在今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圖5),對36309名、平均年齡47歲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訪談調查,發現在普通公眾中,將近一半的成人反社會行為與童年被體罰和虐待的經歷有關[6]

圖5

在這項研究中,參試者的性別為52%女、48%男,其中有18.1%的人在18歲前經歷過嚴厲的體罰(17.7%的女性和18.5%的男性;體罰包括被推搡、被抓、被扇耳光打屁股、被揍等),46.7%的人在18歲前經歷過虐待(46.8%的女性和46.6%的男性;虐待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視、身體忽視以及目睹婚暴的經歷等)

對這些參試者進行分析,發現有高達46.7%的反社會行為都與童年時被體罰或/和被虐待的經歷有關(在女性中達47.3%,男性中達45.5%)……

該研究中的“反社會行為”是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DSM-5”)》中的定義,包括了不道德或違法的行為、不顧及他人的欺騙性行為、魯莽沖動不負責任、操作性或冒險的行為,具體列表見圖6。

圖6

做出這些反社會行為的成年人,常常比較難以發展和維持積極的人際關系,在成功就業、遵守法律等方面也都會遇到困難。

坦白說,童年被體罰/虐待將會引發成人反社會行為,這一點本身并不令人意外。

然而,這項研究所揭示的這種關聯的存在普遍性(接近半數),還是比較令人吃驚的。

雖然說關聯性并不代表因果關系,但是這項研究中揭示出的關聯性,已經和吸煙/肺癌之間的關聯性差不多了……

這種關聯性是非常值得社會警惕的。

這一類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說,Lancet Psychiatry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童年被虐待/體罰經歷會給尚在發育中的大腦結構帶來不利影響,有此類經歷的人,右側腦島皮質表面積減少,未來成年后抑郁癥易復發[7]

又比如說,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分析了34653名美國成年人的數據,發現在童年時曾經遭受過嚴格的體罰教育(非虐童)的人,成年以后會比較容易患上情緒障礙、焦慮癥、藥物依賴、人格障礙等精神障礙[8],而且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和肥胖[9]

等等等等。

最近,美國兒科學會發文,對家長們做出建議,建議家長和其他與少兒互動的成年人不要在生氣的時候打小孩,也不要把體罰當作一種孩子犯錯誤以后的懲罰方式[10]

——養孩子真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了……不過,打孩子也并不會讓這件事變得更容易啊。

作者(自我)介紹

菜菜,科學女青年,哈佛醫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 Ryan, R. M., Kalil, A., Ziol-Guest, K. M. & Padilla, C. Socioeconomic Gaps in Parents' Discipline Strategies From 1988 to 2011. Pediatrics 138, doi:10.1542/peds.2016-0720 (2016).

[2] Holden, G. W., Williamson, P. A. & Holland, G. W. Eavesdropping on the family: a pilot investigation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 the hom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 JFP :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Family Psycholog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ivision 43) 28, 401-406, doi:10.1037/a0036370 (2014).

[3] Gershoff, E. T. & Grogan-Kaylor, A.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 JFP :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Family Psycholog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ivision 43) 30, 453-469, doi:10.1037/fam0000191 (2016).

[4] MacKenzie, M. J., Nicklas, E., Waldfogel, J. & Brooks-Gunn, J. Spank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across the first decade of life. Pediatrics 132, e1118-1125, doi:10.1542/peds.2013-1227 (2013).

[5] Maier, A. et al.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With Interpersonal Distance and Social Touch Preferences in Adulthoo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ppiajp201919020212, doi:10.1176/appi.ajp.2019.19020212 (2019).

[6] Afifi, T. O., Fortier, J., Sareen, J. & Taillieu, T. Associations of Harsh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Child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With Antisocial Behaviors in Adulthood. JAMA network open 2, e187374,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18.7374 (2019).

[7] Opel, N. et al. Medi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on depression relapse by cortical structure: a 2-year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6, 318-326, doi:10.1016/s2215-0366(19)30044-6 (2019).

[8] Afifi, T. O., Mota, N. P., Dasiewicz, P., MacMillan, H. L. & Sareen, J.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mental disorder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US sample. Pediatrics 130, 184-192, doi:10.1542/peds.2011-2947 (2012).

[9] Afifi, T. O., Mota, N., MacMillan, H. L. & Sareen, J. Harsh physical punishment in childhood and adult physical health. Pediatrics 132, e333-340, doi:10.1542/peds.2012-4021 (2013).

[10] Sege, R. D. & Siegel, B. S. Effective Discipline to Raise Healthy Children. Pediatrics 142, doi:10.1542/peds.2018-3112 (2018).

特 別 提 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日志轉載:【譯文】關于兒童虐待(child abuse)的一切 | 果殼網移動版
拒絕虐童、性侵
《兒童安全課》——預防兒童虐待
冷暴力成為新的家庭教育問題:童年期的精神創傷,是導致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主要根源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家庭動力學
在游戲中應對兒童創傷后應激障礙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文水县| 依安县| 巴东县| 焦作市| 西乌珠穆沁旗| 新龙县| 汾阳市| 瑞金市| 顺义区| 汝南县| 泸西县| 河曲县| 龙口市| 布拖县| 桓仁| 资中县| 兴隆县| 龙泉市| 连州市| 合阳县| 榆社县| 双辽市| 山东省| 顺昌县| 柳江县| 子洲县| 册亨县| 威信县| 平罗县| 恭城| 任丘市| 西吉县| 错那县| 德令哈市| 邮箱| 大厂| 定西市| 昂仁县| 通许县|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