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不熟的城市研究,陪你發現全球機遇之城2小時前
文/孫不熟
近日,長三角再次擴容,安徽所有城市全部“入長”。由此,江浙滬皖41個地級市全部納入長三角這個圈。
10月15日,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即將一周年之際,長三角41個兄弟城市齊聚蕪湖,召開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九次會議。
會議通過了《關于吸納蚌埠等7個城市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提案》,黃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陽7個城市加入協調會。
這意味著,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41個城市,全部納入長三角一體化范疇,分別如下:
上海
江蘇: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鹽城、揚州、泰州、鎮江、淮安、連云港、宿遷。
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紹興、臺州、嘉興、金華、湖州、衢州、麗水、舟山。
安徽: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滁州、阜陽、蚌埠、宿州、宣城、六安、亳州、銅陵、淮南、淮北、池州、黃山。
據“國民經略”統計,這41個城市所組成的長三角,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3.7%,但總GDP高達21.1萬億,人口合計2.25億人,資金總量42.79萬億,分別占全國的23.6%、16.15%和23.45%。
由此,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和長三角并駕齊驅的珠三角,無論是過去的珠三角時代,還是現在的大灣區時代,似乎一直都在小珠江口區域畫圈,論“勢力范圍”和長三角不可同日而語。
珠三角9市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可以追溯到2008年國務院批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自此之后,珠三角一直沒有擴容,不要說湖南、廣西等臨近省份,就連省內的粵東西北地區也沒有吸納進來。
直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今年發布,才把香港、澳門納入珠三角,并升級為大灣區。
當然,有人會提到泛珠三角區域,這個概念最早由廣東省于2003年倡導,并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八省(區)政府和香港、澳門的積極響應。而且,從2004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泛珠大會。
“泛珠三角”地區涵蓋9個省份,兩個特別行政區,也常被稱為大“9+2”,其陸地面積為199.45萬平方公里,人口4.46億人,占全國面積的20.78%、人口的34.76%,經濟體量則達到33.26萬億,是一個比長三角更龐大的體量。
2016年3月,國務院還批復《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這意味著倡導了十余年的泛珠三角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不過,正因為這個圈太大,而且各省之間的自然、經濟、人文差異較大,一體化難度非常高,導致其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拋出時,遠遠不具備長三角那種超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所以,我一直認為,在大灣區和泛珠三角之間還應該存在一個概念區,這個概念區可以把粵港澳以及與之聯系最為緊密的湖南、廣西也涵蓋起來,形成一個人口總量、經濟體量、凝聚力、協調難度都與長三角基本相當的跨省城市群。
至于這個城市群可以叫什么?我覺得可以叫大珠三角城市群(注:大珠三角原來特指廣東、香港、澳門),可以和泛珠三角(9省+港澳)、小珠三角(9市+港澳)區別開來。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是湖南和廣西,而不是福建、湖北、海南?
來看看國家衛健委此前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可以看到,珠三角的外地人,主要來自以下這些省份:
春節期間廣州流動人口遷出圖(百度地圖慧眼)
春節期間深圳流動人口遷出圖(百度地圖慧眼)
可見,珠三角外地人的第一大來源是湖南,第二大來源是廣西,二者基本相當,隨后的四川、湖北、江西和二者已經不是一個數量級。
所以湖南、廣西之于珠三角,等同于安徽之于長三角,既然安徽已經納入長三角,湖南和廣西為何不可納入大灣區?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湖南雖然在人文方面和廣東差異很大,但得益于湘粵古道,再加上京廣鐵路已開通百年,湖南和珠三角的聯系非常緊密,甚至比人文相近的兩廣之間更為緊密。
而且,直到今天,在廣州的眾多大區機構、總部企業以及外事機構,其管理服務區域都是涵蓋湖南的,因此有人戲言廣州是湖南第二省會。所以,大灣區如果要擴容,湖南應該是第一種子選手。
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城市群畫圈,肯定不是越大越好,相反,很多時候,畫的圈越小,可操作越強,含金量也越高。
大灣區雖然只覆蓋了珠三角9市和港澳,看上去很小,但實際上涵蓋了三個省級行政區、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的開創性、內涵和想像空間又非常的大。
不過,如果考慮到經濟腹地的廣袤與縱深,長遠來看,大灣區不能只滿足于粵港澳地區,至少還應該把泛珠地區特別是湖南、廣西這兩個聯系緊密的兄弟省份也考慮進來。
這樣不僅有利于帶動湖南、廣西,還能壯大珠三角的腹地,更好地與紐約灣、東京灣、舊金山灣等世界一流灣區正面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