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1分1秒的走著,我在房間里坐立不安,時間每走一分,就像一把錘子重重的敲在我的心上,撕咬著我的神經,兒子在電腦前玩游戲已經八個小時了,從早晨到現(xiàn)在晚上8點,還沒有結束,焦慮擔心,孤獨無助,我不知道要怎么辦才好!……”
“孩子已經一周不去學校了,開始的時候說身體不舒服,休息了兩天之后就再也不去學校了,關在房間里打游戲,脾氣暴躁對我們態(tài)度惡劣,我不知道他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之前的他聽話、聰明乖巧、學習成績好……”
……
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求助家長,焦慮無助痛苦,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處?不知道接下來要怎么做?
家長究竟做了什么讓孩子從天使變成了魔鬼?
其實孩子沉迷游戲不去上學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游戲足夠的吸引他(游戲對他的吸引超過了一切,);第二,他敢不去上學打游戲。
游戲為什么能夠吸引孩子呢?
游戲帶給孩子滿足感主要來自于精神層面,心理層面,比如各種情緒情感的體驗和表達,高興、憤怒、悲傷、恐懼……,游戲中可以自由的做各種選擇,失敗了犯錯了可以重來,而不被指責抱怨,成功晉級會有各種獎勵,……
家長可以自己覺察游戲提供給孩子的這些心理需求,家長是不是一樣都沒有?不僅沒有,而且還都是相反的,
以下是游戲孩子家庭素描,家長自畫像,請勿對號入座,容易對上。
家里人是不能夠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體驗的,撲克臉是常見的表情,常用的溝通方式是講道理,指責抱怨,討好,家長不能夠理解和共情孩子的各種情緒,比如孩子的喜怒哀樂,不但不能共情,而且有的家長還禁止孩子表達負面的情緒,不允許孩子哭,不允許孩子憤怒,家長自己也是很理智的,除了指責抱怨之外,通常不會有其他的情緒情感的表達。
整體的家庭氛圍讓人感覺有一點冷漠疏離,壓抑。
不允許孩子犯錯誤,犯錯誤不僅會被指責抱怨,講各種道理,還會被嚴格處罰,雖然處罰很嚴格,但是家長卻往往會替孩子承擔犯錯的后果,不需要孩子為錯誤負責。家長這樣做之后會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合格的好家長。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目標非常高的,考第三的話會說,你要爭取考第一,我又給你買了很多資料,考第一的話會說你要保持第一,下次爭取還要考第一,千萬不能掉下來。
還有一種家長嘴上說,我希望你快樂,學習上你盡力就好,可是孩子成績少一分家長都會焦慮的如臨大敵,家長心理上對孩子無形的高期待,孩子是會感受得到的。
喜歡控制孩子,替孩子做選擇,要求孩子聽話,如果孩子在行為上失控,家長就會在情緒上失控,甚至崩潰。
游戲和家長恰恰相反,游戲中可以感受和表達各種情緒;錯了可以重來,不會被指責和懲罰,但是要自己承擔后果,;取得一點成功就會得到各種獎勵,不被控制可以自由選擇。這就是游戲為什么能夠吸引孩子!
孩子為什么敢不去上學?
可以說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玩游戲,游戲對孩子的吸引力真的是太大了,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雖然喜歡玩游戲也能去上學,但你的孩子卻敢不去上學,只玩游戲,孩子的膽子為什么這么大呢?你究竟做了什么導致的?
其實是你沒有把孩子放在孩子的位置,孩子在家庭里的位置錯了。
你可以閉上眼睛深呼吸,感受一下你的內心,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究竟在哪?結果很可能是,要么孩子和家長的位置是平等的,要么孩子的位置是高于家長的,甚至成了家長的家長。
我們都知道在權力系統(tǒng)當中,只有領導可以約束和管理下屬,同事之間,或者是下屬是沒有了資格管理和約束領導的。
家長之所以這樣對待孩子,就兩個字,創(chuàng)傷!家長在生命的早期沒有被療愈的創(chuàng)傷。
家長不能共情孩子,家長自己是小孩的時候,他也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他悲傷難過的時候,是不被看見的;他表達憤怒的時候,是不被允許的;他孤獨無助的事情,是不被接納的。
所有這些就讓他漸漸學會使用否定、逃避、壓抑,隔離這些負面情緒,家長無法正確的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導致家長也無法感受共情孩子的情緒。家長和孩子之間無法建立深層親密的情感關系,往往導致孩子也不會與人交往,缺少好朋友。
當家長被這樣對待的時候,他認為是自己不夠好,家長不接納自己,所以當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他會把覺得不好的那個自己向外投射,他看到的孩子也是不夠好,所以對孩子會有很高的要求。
這樣的家長,他一路走來受過了很多的傷,吃了很多的苦,而不被看父母看到,他的成長經歷告訴他理想的父母應該是,不能讓孩子吃苦的,一旦自己當了父母,他不會讓孩子在吃他吃過的苦,所以他會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孩子,包辦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替孩子做選擇,替孩子承擔犯錯的后果和責任,導致孩子沒有責任感,沒有選擇權,不能做自己,只好到游戲當中去尋找自由。
大師海靈格說過,成癮孩子的背后往往是因為媽媽給的太多了。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來說,他說的是對的,媽媽給的多,指的是在物質層面上過度滿足和行為層面的放縱。
媽媽為什么會過多的給予,是因為媽媽想愛孩子又沒有愛的能力,一個缺愛的媽媽只能從物質和行為層面上去表達愛,可是愛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心理層面的東西,是無形的。
愛體現(xiàn)在對孩子精神層面的尊重、理解、信任、接納、欣賞、支持、鼓勵、包容等等,一個受過傷的家長連正常的情緒都不能夠表達,如何能表達如此豐富的精神層面的內容。
溺愛和缺少愛是一樣的效果,溺愛只是缺愛的另一個極端表現(xiàn)形式而已。根據(jù)阿德勒的補償理論,對兒童關愛的不足和過度,表面看起來相反,但在本質上,二者正好是互補關系,關愛不足是在心理、精神以及人格層面,關愛過度,主要集中在物質層面或行為層面,所以關愛過度,一定帶來另一層面的關愛不足。
孩子在家庭關系系統(tǒng)當中為什么會錯位?
受過創(chuàng)傷的家長,他的內心會卡(固著)在受創(chuàng)傷的年齡,往往是一個孩子的狀態(tài),當家長的內心是孩子的時候,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只能是兩種:
要么是平級的兩個孩子,配偶替代,真正的配偶被家庭系統(tǒng)邊緣化,孩子在心理層面上變成了妻子或丈夫。
要么把孩子投射成家長,依賴共生,孩子反而成了家長的家長在心理層面上要反哺父母,有很多的孩子在家里面是一個小大人,替家長承擔很多的負面情緒和其它的責任。
孩子年齡小,心理容量有限,家長把孩子放在了一個錯誤的位置,孩子要承擔更多的不屬于他的東西,孩子承擔不了就會出問題。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連自己的責任都承擔不了,怎么能承擔更多的責任?孩子只好選擇逃避到游戲中去。
看到這里家長還是會問,“我要怎么做呢?”,“怎么做孩子才能好?”家長最好的方式就是療愈自己內心的創(chuàng)傷,你是什么樣的人比你做了什么更重要,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做,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孩子的問題是在家庭生活中和家長的互動中形成的,所以重要的還是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療愈好自己的創(chuàng)傷。
如果你還是在追求怎么做正確的話,你可能是在演一個好家長,完美家長!心不變的話,即使照著一本完美的育兒書去做孩子依然會出問題,書上教的都是術,家長本身是道,這就是道和術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