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雞蛋
那可是眾多食物中的
“佼佼者”
不僅營養豐富
而且“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比如炒著吃
蒸著吃
或者煮著吃
都阻擋不了它的美味
正因為雞蛋如此“優秀”
所以坊間關于它的說法
也是各種各樣
“皮蛋鉛含量很高,食用會導致鉛中毒”
“散黃蛋是被細菌等微生物感染的蛋”
“吃長斑點的雞蛋會要命”
“毛雞蛋有毒堅決不能吃”
……
那么
以上種種說法
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今天就一一跟大家說清楚
吃皮蛋會導致鉛中毒?
對于皮蛋而言,傳統制作工藝的確會使用氧化鉛,所以其中也會含有鉛元素。
但根據國家標準“GB/T 9496-2014《皮蛋》”和“GB 2762-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的規定,皮蛋成品中鉛含量控制在0.5mg/kg以下是可以生產并食用的,也就是說,符合國家標準的皮蛋食品可以食用,并不是吃了就會出現鉛中毒等一類的危害反應。
并且,隨著加工工藝的改進,現在皮蛋在加工制作過程中可以減少或者不使用氧化鉛,比如說用無毒涂料、碘化物等一些物質代替氧化鉛,鉛含量可以降到0.09mg/kg,“無鉛皮蛋”的出現降低了鉛含量,相對而言更加放心。
因此,皮蛋不會導致鉛中毒等反應,但還是建議少吃。
“散黃蛋”是被細菌等微生物感染的蛋?
事實上,導致出現“散黃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機械性散黃:雞蛋在運輸過程中受到了劇烈震蕩引起蛋黃膜破裂。
受精散黃:受過精的雞蛋經過一段時間孵化,蛋黃存在發散。
存放散黃:隨著雞蛋的存放,蛋白稀化,水分物質向蛋黃逐漸滲透,直到體積膨脹撐破蛋黃膜出現的散黃現象。
微生物導致的散黃:細菌等微生物通過蛋殼氣孔侵入雞蛋內部導致的散黃。
在保證安全品質的前提下,前三類“散黃蛋”都可以加熱完全后放心食用;而被微生物污染所導致出現的散黃蛋不可食用,風險較大。
當然,如果不確定家里的雞蛋為何出現“散黃現象”,建議不要繼續食用了;再或者散黃雞蛋如果出現了臭味、異味,也不可繼續食用。
因此,“散黃蛋”出現的原因眾多,還要理智看待。
吃“長斑點的雞蛋”會要命?
坊間流傳“蛋殼上長斑的雞蛋很可能感染了沙門氏菌等有害微生物,食用會中毒,嚴重甚至會致命”。
其實,雞蛋長斑只是蛋殼異常的一種表現,和多種因素有關,但和沙門氏菌的感染侵襲不存在直接聯系。
雞蛋長斑可能和母雞年齡增長導致的雌激素分泌減少、禽類的營養攝入、雞蛋的清洗過程、存放環境以及疾病等因素有關。雞蛋存在斑點和蛋品的質量并無直接聯系,單憑雞蛋長斑判斷其被沙門氏菌感染并不科學。
所以,雞蛋“長斑的雞蛋”緣由眾多,但和沙門氏菌的感染侵襲不存在直接聯系,還請科學對待。
“毛雞蛋”有毒堅決不能吃?
對于“毛雞蛋”而言,是否能吃主要取決于它是否安全。
食用毛雞蛋會增加感染細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機會,但要是能夠保障毛雞蛋的安全(保證孵蛋場所的衛生環境、孵化之后可以及時冷藏加工、食用前充分加熱等),其實也是可以食用的。
“毛雞蛋”本身是蛋類孵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整個過程中其實并不會產生所謂的有害物質,理論上完全可以食用;只是蛋的孵化過程需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但這個條件也適合細菌等物質生長,如果不能保證環境的衛生和清潔,就很容易出現沙門氏菌等危害物質。
值得注意的是,“毛雞蛋”并不存在坊間言論中提到的神奇營養和功效。
因此,正規場所加工售賣的毛雞蛋可以少量食用,但街邊攤售賣的毛雞蛋安全風險較大,不建議選擇。
除了這些以外,類似“虎皮蛋會誘發癌癥”、“裂紋蛋細菌爆棚”、“粘殼蛋對身體有害”等言論更多屬于夸張型謠言,建議多加考量,不可深信。
什么樣的雞蛋不可以吃?
1、未加熱烹熟的雞蛋
沒有熟透的雞蛋不能吃,容易增加沙門氏菌等有害物質的感染風險,導致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因此,“溏心雞蛋”并不建議食用。
2、已經變質的雞蛋
已經發臭、變質的雞蛋不能食用。
3、不明原因的散黃蛋、路邊攤販售賣的毛雞蛋
容易存在風險且不明白制作過程和形成原因的雞蛋,不建議食用。
吃雞蛋要注意什么?
1、適量食用,正常人每日1—2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食用雞蛋每周不超過8個。
2、吃雞蛋,全蛋更健康,不要扔掉蛋黃。
雞蛋應該如何保存?
1、低溫保存
溫度越低,更有利于延緩雞蛋的各種變化,建議將買回去的雞蛋放到冰箱冷藏室儲藏(4℃左右的冷藏環境下雞蛋可儲存一個月)。
2、合理擺放
大頭朝上擺放雞蛋,避免出現“貼皮蛋”和“靠黃蛋”,保證雞蛋的安全性和品質。
綜上所述
對于以上種種言論
一定要科學對待
切不可盲目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