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達爾文詳細闡述了人類是如何從39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逐步進化到智人的。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中,因環境不同,生物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進化。適者生存,不能適應環境的物種滅絕了,適應環境的物種活了下來。那么,已經可以一定程度改造環境的人類,還會進化嗎?
關于人類的起源之謎,世界上目前還沒有一個所有人都信服的理論。比較讓我們廣泛接受的,是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達爾文認為,所有的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后來,隨著環境的變化,生物也逐漸出現分支。有的依然生活在海洋中,并進化出了鰭和鰓,以便更適應海洋的環境,另一部分生物開始走上陸地,進化出了腿和肺,以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可見,生物進化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是具有無窮的潛力的,這也是生物進化的外界原因。這時,有人提出,人類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了,我們不需要去適應環境,只需要把環境改造的適應我們即可。甚至還有人說人類已經進化到了極限,未來即便不退化也只能維持現有的水平。真的如此嗎?
首先,讓我們先仔細想一想,什么是進化?我們一般認為,進化就是基因頻率的改變。人類基因頻率的改變并不僅僅局限于自然選擇,而是在人類繁衍過程中一直客觀存在的,也是隨機的。只要有傳宗接代,基因的變化就有繼承和發展的可能性。只不過,一個人的某個基因發生了變異,他的后代卻沒有繼承載有那個基因的染色體,這次變異就是無效的變異了,無法延續下去。
其次,我們高估了自然選擇的能力,誠然,自然選擇是進化的驅動力,能夠極具效率的改變一個物種的基因群,但是無論自然選擇與否,我們的基因都在發生改變,只不過有的基因更加適應環境,因此能夠一直延續下去,有的不適合當時的環境,進而被淘汰掉,還有一些無關緊要的變異,也很可能會逐漸遺傳下去。
在自然界中,一個種群的個體數量越多,基因變異遺傳下去的概率就會越小,但是人類一般會在同一座城市尋找配偶,對同一個城市的人類而言,他們基因變異能夠遺傳下去的概率是比較大的。換句話說,雖然人類的基數很大,但是在一個城市的范圍內,人類的變異是比較容易實現的。這也很可能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科學解釋。
因此筆者認為,人類并不會停止進化,還有可能會加速進化。為什么這么說呢?經過幾百萬年的衍化,我們的外形也許不會再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是我們的大腦,很有可能會有前所未有的進化,因為簡單的大腦越來越難以適應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大腦發達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他們的下一代也更有可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從而將這些基因遺傳下去。這也是自然選擇的一種方式,雖然殘酷,但優勝劣汰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最后,筆者還想說的是,進化是一個積極漫長的過程,大部分有重大意義的進化都會花費至少一萬年之久,比如膚色、狐臭等等。人類每天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不可能會停止進化,只會朝著更加強大的方向發展,畢竟,在達爾文進化論中,內部競爭也是重要的一條。親愛的讀者,你覺得人類在哪些方面還需要進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