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的簡在經歷了一系列家庭沖突和危機后,被家庭醫生轉介到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幾個月前,當她開始用刀割自己胳膊時,問題就變得開始嚴重了。“只是小傷口,”她說,“又不是什么很深的傷口。”簡說她并不是想死,但想緩解自己的壓力。這讓她的家人都非常不安焦慮和傷心。
簡的問題惡化得很快,她的情緒起伏越發劇烈。不久后,家人就已經無法預測她什么時候會突然情緒崩潰。
有時,她會因為和朋友吵架而變得極度沮喪,但有時,她會突然覺得所有人都恨她,于是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自殘。
簡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沖動。一天晚上,她服用了大量的藥之后馬上就后悔了,哭著把媽媽吵醒了。還有一次,她說她的朋友通過手機監視她。當被問及此事時,簡說她并不真的相信,但有時感覺確實如此。
家人費了好大勁被說服簡去看家庭醫生,醫生認為她可能患有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一種有爭議的情況,很難定義,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與正常人格重疊。但人格障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持久的行為模式,表現為對各種社會和個人情境的不靈活的、僵化的反應。
它們與特定文化中的普通人的感知、思考、感受和與他人交往的方式存在顯著或極端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這些行為模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患者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它們會給成年后的患者的社會功能和行為表現帶來很大的困擾和問題。
情緒不穩定型的人格障礙是一種有沖動行為傾向、情緒不穩定、無法提前計劃、憤怒爆發的人格障礙,尤其是當他們的沖動行為受到批評時。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有兩種亞型:沖動型、邊緣型。這兩種類型都與沖動和薄弱的自控能力有關。
沖動型的特征是情緒不穩定和沖動無法控制。還有威脅或敵對行為的爆發。
邊緣型人格障礙包括情緒不穩定,個體對自我表征、目標和欲望都充滿了困難和煩惱,還有空虛感。他們傾向于卷入緊張、不穩定的關系,反復出現的情感、情緒起伏,對被拋棄的恐懼,以及反復的威脅或自殘行為。
在臨床實踐中,許多情緒不穩定的人格障礙患者都表現出這兩種類型的特征。患該種人格障礙的女性比男性更常見。
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的成因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這種障礙通常(但不總是)與父母的忽視或情感、身體或性虐待有關。它還與大腦中與情緒調節有關的區域的細微變化有關,包括杏仁核、海馬和前額皮質。
目前,有特定形式的行為治療可以證明對這種障礙非常有幫助,特別是辯證行為治療(DBT),這是一個適應更著名的認知行為治療(CBT)。
CBT側重于認知策略(與思維模式和習慣相關)和行為策略(與行動和行為習慣相關)的使用,旨在重新構建消極思想,增強應對策略,減輕癥狀,促進康復。
通常,心理治療師會定期與病人見面(單獨或在一組),指出可能加深或延長癥狀的錯誤或無益的思維模式。患者和治療師一起找出解決這些錯誤和習慣的方法,并改善癥狀。
DBT有點類似于CBT,但現在更普遍地推薦用于情緒不穩定的人格障礙,因為它似乎以一種更現實和持久的方式來滿足人的需求。
DBT包括參加小組會議,培養專注力等技能,以及制定應對情緒起伏的策略,而不是為了應對情緒不穩定而故意自殘。DBT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治療方法,但它可能非常有效。
其他有用的療法包括藝術或創造性療法和以心理治療為基礎的療法,這是一種長期心理治療的形式,側重于一個人識別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
藥物治療在人格障礙中的主要作用,是對同時存在的抑郁、焦慮障礙、情緒不穩定或其他問題進行處理。
大多數人格障礙的治療都是在門診進行的,但如果癥狀嚴重,病情難以治療,或者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風險,可以在特定的危機期間住院進行治療。
社會支持對許多有人格障礙的人很重要,尤其是那些有明顯情緒不穩定的人;在職業和住房等問題上的社會援助有助于支持患者整體穩定性。
在預后方面,大多數情緒不穩定的人格障礙患者在三四十歲時會慢慢變得相對穩定一些。
在精神病學診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在大約10年后,多達一半的被診斷為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的人不再符合該障礙的標準,盡管他們仍然可能時不時地表現出一些情緒不穩定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