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8歲,男性,兒子4歲了,我用控制不住情緒,打媳婦,我本意并不想打她,可是一爭吵我就控制不住打她,我小時候母親很暴躁,因為我在奶奶家長大,她和我奶奶關系不好,所以經常拿我撒氣,扇耳光,踹我,踢我,對我也不關心。我本身脾氣也非常急,一有矛盾爭吵,我就會動手打。我不想我兒子將來也這樣。我想改,該怎么做?
千千鴨:咕嘰咕嘰~陪伴者~
你好樓主,我是陪伴者千千~
樓主已經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也已經下定決心要改正,很有勇氣呢!給你點贊?
從樓主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樓主童年時期經歷了很多暴力,一路走來,真的很不容易啊,抱抱你。?
※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榮格說,因為那些保留于我們無意識中的創傷并未得到解決,所以它們才會像“命運”一般重現于我們的生命中。弗洛伊德也說,創傷再現,或者說“強迫性重復”是對未處理好的事件的無意識重演。
好的父母應該做到以下五點:
①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
②保護孩子免受身體傷害。
③保護孩子免受感情傷害。
④滿足孩子對愛、關懷和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
⑤在倫理道德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介紹了5種有毒的父母:
操控型父母
酗酒型父母
身體虐待型父母
言語虐待型父母
性虐待型父母
樓主的原生家庭沒有給予樓主足夠多的養分,所以很多柔軟的力量需要樓主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學習和療愈。抱抱?
※對被虐待的子女來說,他們很難重獲信任感和安全感。因為與父母的關系,是我們成年后和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作者說,如果一個人的父母給予他尊重與情感上的慰藉,長大后,他也會希望別人這樣待他。這種正面預期使人更坦誠且內心柔軟。但如果一個人的童年充滿焦慮、緊張和痛苦,那這些情緒將會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
所以這也是我們需要保持成長的原因。一個人的改變,不僅僅是這個人的改變,而是整個家庭鏈的改變。盡管過程可能艱辛,但我們值得改變,我們也值得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原生家庭》中介紹了幾種與原生家庭和解的方式,樊登老師也對此做了說明
1.釋放自己的憤怒
作為子女,只有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把責任歸還責任人,他們的情緒和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2.自我界定
一個人不僅是家里的一份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對被傷害的子女而言,他們需要進行自我界定。這意味著撇開父母或其他人的影響,一個人仍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面對父母的言行、觀念,他擁有選擇的權利和質疑他們的自由。
※如何自我界定,可以采用“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的方法。
反應是指受情緒的影響為自己辯護的行為。
而回應,則是通過使用非辯護性回應,溫和而堅定地表明立場。
3.不再自我懲罰
卸下為童年的不幸承擔的責任,將責任歸還責任人。
你需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和內心的孩子對話。你可以對著自己童年的照片,大聲說“你不需要為……負責!”這句話的中間加上你受到的傷害,比如“他們的忽視”“他們的毆打”。接著,重復剛才的句子,但句式改為“我的父母應該為……負責!”
※面對曾受到的傷害,你需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憤怒。管理憤怒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①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感受。和恐懼、喜悅一樣,憤怒也是一種感受,是人性的一部分。
②表達出憤怒。比如可以用力捶打枕頭,對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吼叫。你必須發泄憤怒,不然無法應對它。
③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釋放內心的緊張情緒。
④不要讓憤怒加深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憤怒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讓人變得卑劣。所以不要因此自我否定。
⑤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借助憤怒,認清在親子關系中你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接受什么。以此來幫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此外,還要學會對自己負責,需做到以下幾件事:
①成為獨立于父母的個體。
②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系。
③面對童年的事實。
④承認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后生活的關系。
⑤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⑥面對并且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
⑦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他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
⑧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愈內心的童年創傷。
⑨重新獲得作為成年人的權利和自信。
當然,書上還有更加詳細的內容,建議樓主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有很多創傷需要專業心理治療。如果你的創傷十分嚴重,可能需要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除了通過黑暗的道路,人們不能抵達黎明。
但是我們值得改變,因為我們值得擁有世間一切的美好。
我是千千,世界和我愛著你。
大頭哥哥說:情感咨詢、賭博勸戒。 有問題,私信簡單聊聊。
題主您好,來聽大頭哥說說:
認真看了你的描述,你的日常生活是存在家暴情況的,不知道具體頻次如何,還是特定類事件會產生這樣的行為,談談我的想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仔細品品反思
意思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想得到的對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換位思考去考慮,如果你是你媳婦的位置,你經常被自己合法的丈夫毆打,你的內心和身體會有什么反應,我覺得不會是享受的感覺吧,感覺應該是屈辱和失望吧。如果是你經常被丈夫打,早晚會離婚吧,這是必然的結果,所以如果你不想受到這樣的待遇,請你也不要這樣對待別人。
?? 原生家庭小時候帶給你傷害,正確的心理調整應該是避免這樣事情發生,而不是以此為借口噩夢重演
你的心理認知是需要調整的,你從小是弱者,被媽媽撒氣毆打欺負,對你造成了陰影,然后等你強大了你就去欺負弱者你媳婦,打她罵她,你這是在拿她撒氣來彌補小時候你被打被欺負的陰影吧,這樣的心理狀態是不對的,因為你小時候被欺凌過,你應該更明白那種被打被欺負的痛楚,應該避免這樣事情的發生,而不是從被施暴者變成施暴者來滿足自己有些不好的心理。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了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遠離家暴
也許你每次家暴后也會自責后悔,可有時候又控制不住,為了給孩子起個好的表率作用,請慢慢控制情緒,減少家暴,避免給孩子的內心留下陰影,影響他以后的生活。
?? 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再打家就散了,有事好好溝通
人總說家暴有一次就會有無數次,再好的感情這么打下去也散了,家庭不是泰拳館,不是打來打去的地方,有矛盾有問題學會心平氣和好好溝通,抑制住暴力傾向,可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和疏導解決目前的心理問題,為了家庭為了孩子要做出改變了。
有問題找大頭哥,希望關注交流。
燕歸來:高級心理督導師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幸福家種子師資 簡快人生指導師 生命系統全息療愈師
我們曾經是那么討厭一個人,然而最終,我們卻活成了曾經討厭的這個人的樣子。
這正應了題主的話:“暴力家庭長大的我,如今成了施暴者。”
這是什么原因呢?
施暴對象成了潛意識里還擊的對象!
面對暴力家庭中的施暴者,受害者出于對自己的保護本能,一定是想還擊的,可是無論出于力量還是能量,受害者可能都會弱于施暴者,所有的怨恨和痛苦都只會暫時積壓在心里,長大后,遇到比自己弱的對象,就會釋放。
從正面來說,這是一種被動防御現象。也就是,只要對方某一言行惹惱自己,就會跳起來反抗。能夠反抗,也是認為對方不會有大的威脅,是安全對象。
從負面來說,這是一種主動暴力攻擊。積壓的內心憤恨,曾經受過的心傷,發泄在無辜者身上,他們成了代罪羔羊。
事后,施暴者自己也萬分悔恨和自責,影響家人感情和諧,還會殆害下一代。
好在你已意識到,不能繼續用自己所受的傷,去傷害家人。
你的本意并不想打人,但很難管控自己,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改變呢?
※首先,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從小母親暴躁的脾氣,帶給自己的傷,無疑是無懷釋懷的,它們讓自己心里生出許多恨意,恨母親的狠心,甚至恨自己的無能,當用極端方式釋放恨意,顯示自己能力時,又恨自己太狠。
放下對自己的責備,小時候你還小,沒有辦法保護自己,向小時候的自己說聲對不起。
長大娶妻生子,對他們的暴力行為非己所愿,只要自己想辦法改變,原諒那個暴怒的自己。
※其次,與母親和解。
母親對你的傷害,相信你現在有體會了,她可能也在暴力家庭長大,最后也成了施暴者,她也不想,但做不到。
不同的是,她沒有意識到,找不到途徑改善。
可能你心理能做到理解母親,但對原諒她會有些抵觸,那就暫時允許自己有些情緒。
※再次,與妻、子和解。
經常與他們談談心,說說自己的遭遇,說說自己的情緒,談談對他們的暴力,并不是自己本意。
以后,當你情緒暴發前,請他們口頭提醒,多多監督,暫時避開,理解原諒。
自己也可以隨時覺察情緒,設置自我提醒,如掐一下手背,拍一下腦門,暫時離開。
給自己心里暗示:這是我的情緒,與他們無關,他們是愛我的,我也愛著他們。
△讓憤怒慢慢消減,讓自己心生柔軟!
我是心理咨詢師燕歸來,祝你新的一年,以新的面貌示人,人和家和萬事興!
葉映紅:讓我們一起用愛的聲音溫暖全世界 讓我們一起用善的行為幫助全人類
愛你么么噠?
?給你一個四維空間溫暖的的擁抱?保證不傳染哦。只為你有勇氣自我暴露點贊???生活各種壓力確實帶給你很多痛苦,幸好這些痛苦在38歲驚醒了你,而不是等到四十多歲才去發現它,才使得你有機會重新思考人生,勇敢做出調整,而不是讓你淹沒在混沌生活里迷迷糊糊過完一生。同時恭喜你進入生命第二次成長期
?知道會有不同結果或者后果我愿意去承擔責任做自己
?〖我今年38歲,男性,兒子4歲了,我用控制不住情緒,打媳婦,我本意并不想打她,可是一爭吵我就控制不住打她〗
你打你老婆時4歲的孩子在嗎?
孩子看到你們的吵架又會怎么做呢?
小時候媽媽打你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媽媽和爸爸的關系怎么樣呢?
?以下答疑是基于你文字講述,只是針對事件本身而非評判,如有誤讀請及時回復,感恩有你給了我們一次共同創造價值的體驗。
?親愛的謝謝你,我替你家孩子和老婆謝謝你,在一個家里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男人是力量女人是承載力,孩子是你們播種的希望,而父母是孩子一輩子的人生導師。今天你的覺醒就是你們家庭開啟新生活模式的開始。為自己鼓鼓掌吧???
?我在開講【情緒與健康】心理學講座是經常會說這句話,【所有負面情緒背后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
?每個人都有情緒,這份情緒也許是因為愛,也許是對自己親人的那份無法割舍的牽掛,也許是某個未被滿足的期待。我們總是對一些情緒更加包容,同時去壓抑一些傷心、委屈,以及因過度承擔而產生的壓力。
可惜被壓抑的情緒并不會消失,它會記載在我們的身體上,記載的形式很特別,比如——疾病
?舉個簡單的例子,日常生活中,遇到難辦的事,我們往往會說,【這件事真讓人頭痛】
?常見的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背后包含的是當事人的高度焦慮情緒
?那些性情急躁和完美主義的人比一般的人更易患上偏頭痛
?心理學認為情緒受后天環境影響比較大,甚至具有家族行為遺傳性,此遺傳不是生理上的遺傳,而是家族行為模式的遺傳,也叫【代際相承】。
?如果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就學不會如何去理解別人。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又得到外界太多的否定和指責,那孩子對于自我的存在就始終處于質疑的緊張之中。
?這種自我質疑正是伴隨著強烈的自我不理解,因為它阻止了孩子去全面認識自己。它讓孩子始終處于一種試圖消除自否定的緊張里,從而無法形成對自己的客觀認知。
?一句話總結:
因為父母沒有客觀的評價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能客觀的看待和理解自己,導致他們更沒有精力去理解他人。
因為任何對外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對內理解的坐標之上。
?既然你選擇愿意改變自己那就問自己人為什么活著?
?這是一個看起來那么宏大乃至虛無縹緲的問題,實際上是那么點點滴滴地落實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天當中。
?我讀過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他夫人一起寫的一本書,書名忘記了。其中有一個小故事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戈爾夫婦抱養了一條小狗,他們有一個朋友是馴狗師,于是他們把小狗抱去想請朋友幫著給訓練一下。馴狗師說,好啊,但是在訓練之前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這條小狗的目標是什么?
??這兩夫婦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這有什么不好回答的?一個小狗的目標,當然是做狗了,肯定不是貓吧。
??馴狗師的臉色就嚴肅起來了,既然你們不知道這條狗的目標是什么,那么就請抱起它回家吧,我不能訓練你們這個沒有目標的狗。
?朋友的這句話,讓戈爾夫婦一個晚上都沒有睡,非常嚴肅地討論這條狗的目標是什么。后來討論結果出來了——戈爾夫婦有兩個孩子,還有一對養子養女,一共是4個孩子。他們希望這條狗在白天能夠和孩子玩在一起;晚上,希望這個狗很警覺,能夠看家護院。戈爾夫婦找到了馴狗師,說出了他們的想法。
?經過訓練,果然這條狗非常好,白天跟孩子們玩在一起,晚上就看家護院。后來戈爾說:
【我常常在想,一個狗都要有目標,何況是人】??
?我看了這句話,心里很震撼。我們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你要用人生這一份如此寶貴的能量、能力去做什么?這個你一定要確定,你有責任為自己確立人生的目標然后去努力。送你一句我們悅享心理學金句
【意愿大于能力】???
今天開始,你愿意為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成長去學習去蛻變自己,還只是今天來壹心理做自我安慰式行為呢?
【期待答復】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有一個很出名的法則,即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如果愿意先從一下三個做起
?確定自己是不是心理饑餓
“我這個人就是很差!”
“我怎么老這樣啊,我就是沒有能力!”
“我就是覺得別人都不喜歡我。”
“我覺得大家都討厭我。”
當我們認真地嘗試去分析這些思維時,會發現它們很多都是【以偏概全的極端思維】。
??學會審視自己的內心變化
【對自己了解越深刻,才能越深刻地去洞察別人】
審視自己的內心變化,識別自己情緒背后的需求,這正是通向了解別人,與別人合理相處的必經之路。
一個人只有深刻冷靜地去覺察和了解自己,才能更深刻的去覺察別人,了解別人。如果可以建議你找一個信任咨詢師做個案咨詢
???努力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和信念系統
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只要你愿意開始,并愿意為自己選擇負責,為自己結果買單。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
【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領者。】
這部分內容在我給20歲左右孩子答疑時有詳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