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 36 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 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你是否感到天下大事盡在掌控之中、十八般武藝我樣樣皆會,可到關鍵時刻又難以博得滿堂喝彩或登上理想舞臺?或已是眾人艷羨的“男神”、“女神”,卻依然只能渴求一個萬眾矚目的巔峰時刻?一個文藝復興式的“天才”為何成不了聲名顯赫的當代達芬奇呢?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結合自身經歷,與你分享他成就事業高峰的教訓與秘訣。本文編譯自 medium,作者約翰·魏斯(John P. Weiss),原文標題“How To Avoid The Renaissance Man Trap”。
當我還小的時候,母親就把我送去學古典鋼琴課。每個星期五放學后,她都會把我送到鋼琴老師艾爾瑪·辛辛格斯(Irma Hincenbergs)的家中。
辛辛格斯夫人是一位拉脫維亞難民,住在加利福尼亞洛斯加托斯市區一棟美麗的維多利亞式房屋中。她的大鋼琴旁邊的墻上是幾幅著名作曲家的鉛筆素描,有肖邦和貝多芬。當我怎么也彈不好德彪西(Debussy)的《月光》(Clair de Lune),我經常欣賞這些圖畫。夫人知道我喜歡畫漫畫。每周五下課后,她都會給我一堆從她的報紙上剪下來的漫畫。她是一個善良而體貼的女人。
盡管我經常為失去周五下午的娛樂時光而抱怨,但我還是學會了欣賞古典鋼琴。它為我以后在高中和大學搖滾樂隊中彈奏電子琴和唱歌打下了基礎。但當時我沒有意識到,與辛辛格斯太太的互動將會如何影響我在音樂、繪畫和卡通方面的創意偏好,我也一點兒也不知道這些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將如何影響我的生活。
最崇高的快樂是理解的喜悅。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一位杰出的博學專家。他是畫家、雕刻家、解剖學家和建筑師。一個有諸多才能的人!他出生在了正確的時代,因為文藝復興時期屬于這些有諸多才能的人。但是,如果達芬奇出生在今天,他會過得好嗎?
根據《達芬奇詛咒:興趣與才能過多者該如何規劃人生?》(The Da Vinci Curse- Life Design for People With Too Many Interests and Talents)的作者萊昂納多·洛斯佩納托(Leonardo Lospennato)的說法,達芬奇在我們的時代可能會面臨掙扎。
為什么呢?因為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我們的知識基礎呈指數增長。在這個信息海量的時代,像達芬奇這樣的多面手可以每天沉浸在自己的諸多興趣。然而,正是由于他所有的求知欲,他可能很難過上好日子。我們越來越依賴專家而不是通才。比如,你不會邀請全科醫生進行心臟直視手術。你會找心臟外科醫師。同樣,當今大多數大學生都要修讀某專業,以走一條穩固的職業發展道路。
十幾歲的時候,我兼顧了許多創造性的追求。我彈鋼琴唱歌。我喜歡繪畫。我給高中報紙畫漫畫。我喜歡寫短篇小說。除了這些創造性的愛好外,我還下棋、打網球和研究武術。我變成了作家萊昂納多·洛斯彭納托(Leonardo Lospennato)所說的“達芬奇式人物”(Da Vinci person)。“達芬奇式人物”涉足許多領域。他們傾向于從一個領域跳到另一個領域,獲得了很多知識,但不一定很多深度。什么都知道一點,卻什么都不懂得不多。
由于我所有的創作追求,朋友們經常將我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問題是,在我的所有興趣中,我沒有一個進步并不很快。我精力太分散了,掉進了“文藝復興式人物的陷阱”。
萬事通很少有優勢。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一個明確的主要目標上。——拿破侖·希爾(Napoleon Hill)
《達芬奇詛咒》一書建議你找到一個“復雜”到足以整合你許多才能的單一追求。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使用預選策略。按照這三個條件,審查你所有的興趣:
它好玩嗎?
你在這方面有優勢嗎?
它能讓你賺到錢嗎?
許多藝術家和富有創造力的人涉獵很多領域,但從未在其中任何一個領域達到大師級。他們因無法精進而感到沮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也是這個樣子。只有當我放棄了所有愛好,專注于自己的作品和寫作時,我才看到了進步。
簡化在幫助我避免“文藝復興式人物的陷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早期的律政生涯中,我有許多愛好,音樂、武術、寫作、漫畫等。家庭和全職工作常常讓我感到沮喪,因為我沒有多少時間來從事我的興趣愛好。
我們的生活因細節而瑣碎……簡化,簡化。——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我問自己,我最喜歡哪些愛好、在哪些愛好上我有優勢。答案是漫畫。我是一位說得過去的武術師和音樂家,但我的漫畫已經達到了專業水平。因此,我放棄了柔術訓練(盡管我已是棕帶,有望斬獲黑帶)。我也放棄了組建另一個搖滾樂隊的夢想。我很滿足于彈鋼琴和在家唱歌。我將這些追求放到了一邊,專心于漫畫。
猜猜發生了什么事?我的漫畫有了成果。我成為了市、縣報紙的編輯漫畫家,賺了很多外快,開始出售自己的作品,并且有了更深的創作滿意度。這都是因為我簡化了工作,把其他愛好放在一邊。
最近幾年,我不再編輯漫畫,而是專注于寫作。我曾與一位頂級博主一起學習,聘請了一名撰稿人來指導我,并制定了定期的寫作時間表。結果,我現在有成千上萬的訂閱者和超過3.7萬的關注者。雖然我也為自己的文章畫漫畫,但還是因為我高度專注于提高寫作水平,才取得了這些成績。
每個規則都有例外和異常。比如,考慮雅各布·阿佩爾(Jacob M. Appel)的情況。這是維基百科對他的描述:
雅各布·阿佩爾(Jacob M. Appel,生于1973年2月21日),美國作家,詩人,生物倫理學家,醫師,律師和社會評論家。以短篇小說家、劇作家的身份,及生殖倫理、器官捐贈、神經倫理和安樂死等領域的寫作而著稱。阿佩爾(Appel)的小說《不會站起來的人》(The Man Who Can't Up Up)于2012年獲得了鄧迪國際圖書獎。他是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精神病學德育總監。 阿佩爾也是導演喬恩·斯塔爾(Jon Stahl)于2019年拍攝的紀錄片《雅各布》的原型。
這是一個達芬奇式的人物!我看了關于雅各布的紀錄片,對這個人的興趣和成就非常著迷。然而,在這部紀錄片之前,我從未聽說過他。盡管他有很多學識和成就,但我看完這部紀錄片,忍不住想,雅各布·阿佩爾(Jacob Appel)是不是注意力放太廣了?如果他縮小注意力范圍,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他最喜歡的事情中呢?紀錄片中的一個人說,雅各布最想成為一名劇作家。有趣的是,雅各布在他的網站上免費提供了他的戲劇。如果雅各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的劇作上,也許他的作品早就登上百老匯了吧?
網站lifehacker.com上刊登了一篇標題為“知道一點點東西通常比擁有一種專家技能更好”的文章。文章寫道:
創造力通常需要在一種知識體系與另一種知識體系之間進行類比。畢加索(Pablo Picasso)將西方藝術技巧與非洲藝術元素融合在一起。非洲藝術家將多種觀點組合成一件作品的方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促進了他的立體主義的發展。同樣,偉大的科學家經常在不同領域之間進行平行比較,以產生新的想法。在科學史上,開普勒(Johannes Kepler)曾費力理解行星如何繞太陽運動,利用他對光和磁的知識試圖理解使行星移動的力。
毫無疑問,廣泛閱讀和掌握各種知識可以擴大視野、豐富生活,并有可能提升你的工作能力和創造力。但是,如果你對每一項興趣愛好都給予同等的時間,就有可能落入“文藝復興式人物的陷阱”。你可能什么都知道一點,卻什么都不懂。
專注于一個專業領域能使你更為精深、更有能力。它將使你遠離“文藝復興式人物的陷阱”。但這并不意味著你要棄其他的興趣愛好。
廣泛閱讀,豐富你的頭腦,吸收不同的思想,借鑒有效的方法,將最好的學習成果融入到你的最重要的追求中。是的,你可以嘗試和做你所有感興趣的事情,但是這樣會拉低你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的成長速度。
已故作家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曾寫道:
我放棄的每一樣東西上都有抓痕。
關注眾多的興趣愛好常常使我們在其中任何一項中難以取得成就。 放棄我們喜歡的東西并不容易。 我就很難放下武術和搖滾樂。 但是結果是,因為放下了它們,我的作品和寫作有了成績。而另一個原因是我養成了日常習慣和例行工作。正如博主詹姆斯·克萊爾(James Clear)曾寫道:
習慣比目標重要。你的目標可能是成為一名頂級的藝術家,但是最終是你每日的習慣和例行決定了你能不能成為頂級藝術家。
放下那些你優勢不足的興趣愛好,或減少在這些上面所花的時間。 制定固定的時間表,投入到你最喜歡的一項興趣愛好中。在這項興趣愛好上,能投入多少時間就投入多少時間,你將避免“文藝復興式人物的陷阱”,快速磨練自己的技能并獲得更大的喜悅和成功。
譯者:沈晨燁Cher
本文來自翻譯,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