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無性婚姻”。
在微博看到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連吳彥祖都沒有性生活了。
結婚十年,吳彥祖在社交網絡發出了一條十分real的婚后感受:
“我覺得我的那里可能是全身最干凈的地方。”
網友評論問,都結婚了,怎么可能?
他耿直自嘲:lack of use(用得太少)。
聞者傷心,聽者落淚。
連萬千少男少女的夢中情人,結婚十年都開始缺乏性生活了,那普通人的婚姻呢?
夫妻一個月過多少次性生活才正常? 2 次?3 次?4 次?現實中,很多人一次都沒有。 日劇《晝顏》里的出軌女紗和,結婚5年,窒息了。 老公從來不碰她,勉強床上活動不過是例行公事。 這就算了,還經常被指責“長得一般”,“魅力不夠”,對你沒有沖動,是你的錯。
紗和搞不懂,丈夫婚前婚后,怎么就判若兩人?
如果兩個人都冷冷淡淡,相敬如賓,也就罷了,要是一方渴望親密,另一方永遠拒絕,那么,婚姻挫敗感就來了。
在“非自愿無性”婚姻帶來的壓抑,總有一天在別的地方爆發:自慰、文愛、肉體出軌。
所以,紗和開始尋找各種刺激,比如在超市里偷口紅,又比如,在咖啡館里偷腥。
由愛意激發的激情,由背德感產生的刺激,都讓紗和覺得,自己真真實實還活著。
在如同一潭死水的婚姻里,她找到了一條重生的路。盡管這不道德。
無性婚姻不僅存在于電視劇里。
朋友前幾天說,她堂姐和堂姐夫越來越陌生了。 他花了 2 年時間才追到堂姐,轟轟烈烈戀愛 1 年就結了婚。
“戀愛時他恨不得一天 3 次,現在才結婚 1 年,兩個月都沒有一次”。
從熱戀到無性,他們只用了 2 年。
明明是嫁給了愛情,家里有房有車,雙方事業也不差,婚姻怎么就輸給了“性”?
因為,性,才是檢驗婚姻的第一標準。
看過一個關于無性婚姻的新聞。 浙江寧波一對夫妻,結婚五年,唯一的一次“性生活”:婚后第二天晚上,丈夫直接脫了妻子的短褲,用手捅了進去。
丈夫說,不是生理疾病,也不是性取向問題,不過是“我不喜歡她”。
更可惡的是,丈夫還騙父母說他們一直有夫妻生活,導致妻子被苛責沒能懷孕全是她的問題。
很多人看完在評論里控訴:
自己結婚 20 年,無性 15 年,“真的受不了那種活守寡的日子”。
也有生完孩子后老公再也不碰自己的,純為了孩子湊合著過……
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孤例。
2009 年《紐約時報》上的一則報道顯示:約有 15% 的夫妻近半年內沒有過性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潘綏銘教授 2000 年的性調查結果顯示:
在全中國 20 到 64 歲的、有婚或者已經同居的、被調查時仍然生活在一起的男女里面,每個月連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超過了 1/4(28.7%)。他把這稱為“婚內乏性”。
關于性生活頻率、性高潮體驗的量化標準,性治療師甄宏麗提到一個計算公式:
20多歲的人(21-29歲),用 2 乘以 9,等于 18,即 10 天里有 8 次; 相應地,30 多歲的人,3 乘以 9 等于 27,即 20 天里有 7 次,差不多 3 天一次;以此類推。 這樣一算,現在人們的性生活頻率已經慘到不能再慘。 但幾乎沒有人愿意談論或者承認自己處于無性婚姻狀態。 他們痛苦,焦灼,卻礙于世俗眼光無法與人訴說。
如果兩個人對性生活頻率、無性婚姻都沒意見,婚姻滿意度也可以很高。 但很多不幸的無性婚姻,正是在于兩人對性的要求不一致。一方渴望干柴烈火一周 7 次,一方冷若冰霜,一個月 1 次都嫌累,怎么“性”福? 性,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但沒有性,兩個人心靈連接一定會有裂縫。 對于人類來說,性不僅僅是性,性是一種語言,是一座橋梁,是從孤獨通往親密的所在,是建立彼此相屬的熔爐。 你連對方最私密的身體都不愿意進入了,又如何進入Ta最真實的內心?
一個人愛不愛你,他的身體會告訴你。
沒有性的很大原因,只是因為沒有愛。
想到歌星蔡琴的十年悲劇婚姻。
1984 年,蔡琴遇見楊德昌,一見傾心。
結婚時,楊德昌提出一個奇怪的要求: “
我們應該保持柏拉圖式的交流,不讓這份感情摻入任何雜質,不能受到任何的褻瀆和束縛。因為我們的事業都有待發展,要共同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去。”
蔡琴接受了。她為他傾其所有,幫助他發展事業,從無名小輩,到知名導演。
直到 1995 年,楊德昌承認自己愛上比他小 18 歲的女鋼琴家彭鎧立。
兩人離婚,結束長達 10 年的無性婚姻。
接著,楊德昌馬上和彭鎧立結婚并生了兩個小孩。
可笑,荒唐。
他不是喜歡柏拉圖式的純潔愛情,而是根本不愛她。
無性婚姻的本質,就是無愛婚姻。
王小波說,性是人類最原始的自然需求,和吃飯睡覺一樣,簡單而美好。 那些以“工作已經夠累了”,“老夫老妻,別瞎折騰了”、“養孩子壓力夠大了,沒興趣搞這些”為理由拒絕性生活的人,無非是淡漠了愛。
湖北一對博碩士夫妻,結婚3年未孕,去看醫生才知道妻子還是處女。原來他們以為性生活就是抱著睡覺,親吻就會懷孕。
南寧一對夫妻,每次發生性關系時,妻子覺得很痛苦,慢慢雙方變成性冷淡。直到醫生叫他們回家多看片,他們才知道,原來要有前戲,才能享受到和諧的性關系。
性教育的落后,使得很多人在性的認識上存在諸多偏見。有的人“談性色變”,認為性本身是骯臟的。
女性如果性經驗豐富,就會被認為道德敗壞,浪蕩,不知羞恥。所以很多女性在床上“放不開”。
男性如果性經驗豐富,常會被打上“情場浪子”、“色情狂”的標簽,也更多地認為如果自己無法使女性滿意,就很沒用,很自卑。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的性教育,是通過“A片”完成的。大多數這種片子,制作低劣,強迫情節多,問題是真實的生活不是那樣的。
這種落差也會讓伴侶雙方避免主動談起夜生活的分歧和疑問,這會讓性生活質量更容易進入消極。
潘綏銘教授在“對性生活怎樣進行交流與溝通”的調查顯示,
有 54% 的中國夫妻,僅僅是偶爾地談論自己的性生活,
可以經常談論的夫妻一直只有 1/10。
有 1/3 的夫妻“從來沒有交流過”和“僅僅是通過表情或動作,不談論”。
不談論,我怎么知道你想不想要呢?
無性婚姻的悲劇,最摧毀身心的不是無性本身,而是無性背后的冷漠和歧視。
一方歇斯底里地努力,另一方視而不見,不行。
如果雙方沒愛,那就不要相互傷害。
如果還是深愛,那么,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點努力喚醒需求。
英國著名性健康專家 Kevan Wylie 博士說:“如果能與愛人無所不談,女人才可能找到更多方式來改善性生活質量。”
男人也一樣。
多點和愛人談論性,聊一聊彼此能接受怎樣的喜好,不能接受的程度。
也許,對性的溝通過程中,會讓你表現脆弱,擔心對方的反應不能如你所愿。但正是這種自我暴露,才會更加拉近心的距離。
因為,你們彼此感知到了,Ta 需要我,我怎么做能讓 Ta 更快樂。
我們的一個同事第一次見到心理學治療學家歐文·亞隆時,聽他說起和妻子的故事。他們會定期安排一個只屬于自己的旅行,回來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完全不一樣、新鮮的彼此。
這也是尋回激情的有效方式之一。
你們還可以嘗試一起參加新奇、興奮的活動,給家里換個裝扮,增加新鮮感;甚至規劃性生活頻率、地點和方式,在彼此可接受的范圍內解鎖新姿勢新玩法。
但如果問題很嚴重,盡早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吧 ,心理咨詢和健康咨詢,都是有必要的。
都是成年人了,勇敢一點,你值得更好的性福。
愛沒那么難。
Just do it.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