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以來,部分國家宣布禁止糧食出口、國際糧價上漲等因素引發了我國部分居民對于“糧荒”的擔憂,不少居民加入囤糧的隊伍。與此同時,股市的部分資金開始借機炒作相關概念股股價,導致部分上市公司股價飆升。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國儲備的口糧夠14億人吃嗎?老百姓到底有沒有必要囤積糧食呢?
《糧食安全,底氣在這里!》
點擊聽音頻??
針對近期出現的“糧荒”傳言和擔憂,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袁隆平等農業專家紛紛站出來喊話辟謠。這樣的喊話,一方面有實打實的糧食產量和儲備做支撐,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底氣和信心。
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穩定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極大調動了農民產糧的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產量的穩步提升。黨的十九大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要繼續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這一重大決定相當于給農民吃下“定心丸”。
“
從第一輪承包開始保持穩定長達75年,這是實行‘長久不變’的重大舉措。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既有利于增強農民發展生產的信心,給他們吃下‘定心丸’。
”
對農業基本盤的重視
從2004年至今,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7年聚焦“三農”,突出了“三農”問題在我國“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
“
改革開放之后,農民積極性提高,糧食很快就增長了。但最大的問題是糧食生產的穩定性沒有解決。從2004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7年聚焦‘三農’,有效避免了糧食周期。糧食的供給越來越多,結構也不斷優化,確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穩定器’作用。
”
連續17年發一號文件,不僅體現了重視“三農”的一種姿態,而且也體現了一個14億人口大國掌握糧食主動權的危機感。韓長賦:
“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生產沒有放松,也不能放松。作為農業部門來講,我們的第一位職責是要保障全國人民能夠到點開飯。
”
從數據來看,201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小麥和稻谷庫存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谷物年度進口量僅占我國谷物消費量的2%左右,牢牢掌握了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對土地的敬畏
中央多次明確,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李國祥指出,穩定住耕地數就防止了糧食總產量的大起大落。
“
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就保證了穩定的糧食生產。即使遇到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單產有波動,但是耕地穩定住了,就避免了生產的大起大落。
”
科技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保障糧食安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并利用農業科技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也顯得尤為重要。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級巡視員張文指出,隨著我國大力推進科教興農等舉措,科技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
“
在新品種方面,組織開展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的聯合攻關。水稻的單產潛力也相繼突破每畝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前主要農作物的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的品種達到95%,生產上推廣應用了超級稻、優質專用小麥、高產多抗的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的新品種,為糧食總產穩定在1.3萬億斤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