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老了,如果孩子需要我幫忙帶孫子孫女,在我有能力的情況下,我很樂意幫忙帶。同時,我也會注意以下的問題:
當兩個相對陌生的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時,就會產生很多沖突。例如東西怎么擺放,晚飯做什么菜,錢要怎么花。
一般來說,翁婿的沖突會相對比較少,婆媳的沖突會比較多。因為婆媳同為女性,對情感關系更加敏感,而且對家庭有更多的投入,所以更有可能在各種家庭瑣事上發生摩擦。
當孫子孫女出生時,代際間在育兒方面的差異就會凸顯出來,婆媳矛盾會變得更加復雜。例如兒媳禁止孫子吃太多零食,而奶奶一看孩子哭鬧就塞零食。兒媳不想孫子看太多電視,而奶奶一到晚餐時間就開電視……要處理好這些矛盾沖突,需要分清楚彼此的權利義務。
我認為:“誰生的孩子,誰就是主要撫養者”,“誰的孩子,誰說了算。” 兒子媳婦才是育兒的主角,爺爺奶奶只是配角。所以在堅持讓兒子兒媳作為孫子孫女主要撫養者的前提下,爺爺奶奶需要在禮貌、飲食、紀律指導、娛樂選擇、就寢時間、衛生、安全等方面與兒子兒媳的做法保持一致。
這就需要老一代做出重大的妥協。爺爺奶奶要認清自己只是配角,既不要越俎代庖干涉兒子兒媳的育兒方式,也不要大包大攬承擔過多的育兒工作。
具體來說,如果兒子兒媳上班,我和老伴帶孫子孫女;下班就歸他們自己帶,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多點跟孩子互動,培養親子感情,而我和老伴可以幫忙做家務。
在經濟實力允許的情況下,我會盡量不跟兒子兒媳住同一套房子。寧可在同一個小區多租一間房,也要和孩子家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晚上能夠各回各家,關起門來過自己的二人世界,也讓兒子兒媳有屬于自己的空間。
如果我在育兒的主要方面上跟兒子兒媳有重大分歧,我又無法做出妥協,那么我可能會選擇出錢不出力。自己寫寫文章養養花什么的。千萬別勉強自己或者勉強兒子兒媳。
如果辛辛苦苦幫忙帶孫子孫女,到頭來造成婆媳矛盾爆發、兒子和兒媳感情破裂,或者孫子孫女跟兒子兒媳不親,或者我自己被氣得心臟病發作,那又何苦呢?
中國的家庭,最缺的就是“邊界”。從我們自己做起,做個“拎得清”的爺爺奶奶。
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關婆媳關系的相處要點,可以參考《婆媳關系:沖突的原因以及維和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