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話通常這樣結尾:
從此,公主和王子開始了他們的幸福生活……
童話沒有繼續,因為,愛情由此轉入了婚姻,從浪漫回歸柴米油鹽,都是一地雞毛……
很多人認為,只要找對了人,一生的幸福就會唾手可得。
其實,找來了誰、等來了誰,都只是愛的開始。能否持久,卻需要用一生來經營。
隨著離婚率的逐年遞增,從60后的談離婚色變,到70后糾結離或不離,再到80后的“離婚沒啥大不了的”,90后的閃婚閃離,根據有關資料,現在在離婚案件中有近40%是因家庭日常瑣事所致,我們的婚姻觀似乎正在發生改變。
一對結婚剛剛1年的小夫妻,當時兩人雖是異地戀,但屬于一見鐘情,懷著對美好愛情的憧憬,毅然走進了婚姻殿堂。
婚后,妻子隨老公到北京生活,開始一切都好,妻子工作之余,主動擔起了操持家務的角色,像所有的小夫妻那些,精心的為丈夫準備早餐、晚餐,把家里布置的非常溫馨。
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丈夫對她做家務成了習慣和理所當然。一次,兩人因為倒垃圾發生爭吵,隨后之類的糾紛越來越多,漸漸開始冷戰,倆人偶爾的溝通也變成了爭吵,于是開始協議離婚。
電影《失戀33天》,有一句話總結了兩代人不同的婚戀觀,“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復修,總想著能修好。不像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著換掉?!?/span>
幸福的婚姻從來就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組合。
德國最成功的關系咨詢師,作家愛娃.瑪麗亞以敏銳的觸覺,從自己的婚姻著手,以及一系列的案例經驗,寫下了《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
這本書告訴讀者:至少有70%的婚姻根本不必以離異而告終,你和誰結婚結果都一樣,因為你最終遇到的還是你自己。
伴侶不是婚姻關系問題的根源,而是救星。
好好愛自己,才會愛別人,尊重、接納、溝通,進入幸福生活。
首先要深刻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就如書里所說,我們就是一棵向日葵,卻固執的堅持要成為一棵蘋果樹?于是,陷入了不斷尋找的困境。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往往會把目光轉向他人,期待他人滿足我們內心的需求,比如伴侶。
在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了治療,目的是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誤,戀人大多數時候就是我們理想中父母的形象。
所以當我們開始婚姻生活的時候,我們期待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然后不斷的期待……
于是,即使一開始認為彼此符合,但現實中我們很快發現對方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個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人。紛爭開始了……
其實,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自己,并不是伴侶。
因為我們沒有學會接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沒有解決好自己內心的沖突。
沒有學會接納伴侶,內心對伴侶有太多的的期待,而他,是和我們一樣有獨立人格的、不完美的人。
婚姻生活中,夫妻雙方更“獨立”,而不是“合二為一”,只有尊重和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婚姻才會更幸福美滿。
愛自己,真正的關照自己的內心。
一是實現人格獨立、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情感獨立。
人格獨立和經濟獨立是基礎,如果一個人總是依附他人的想法,失去了自我,他的內心是空虛的,何談幸福。
一位漂亮的女士,男人做生意賺錢養家,家務事由母親和保姆打理,別人都羨慕她,過著富太太的生活,不用工作,掉進了福窩,可她卻越來越暴躁,一次,居然拿起手機砸向老公,把老公的頭砸破了。
心理醫生問她,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要自己出去做事,家里太無聊了,成天窩著,我都快成廢人了!”
“我要自己掙錢,養活自己,不必想買什么還得看別人的臉色!”
人格獨立、經濟獨立是愛自己的基礎。
精神獨立、情感獨立是愛自己的保障。比如情感獨立,就是可以為自己創造幸福感,而不依靠他人給幸福。
比如看到自己的一點點進步,或是遇到生日或者5.25等等你喜歡的日子,悉心為自己準備一份禮物,可以煮杯咖啡,做個甜品,鋪好臺布,挑束花,悠閑地喝個單人下午茶,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無論你和誰結婚,最終總會與自己相遇。其實婚姻是我們自己一個人的事,幸福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二是勇敢面對問題,解決而不是逃避。
進入婚姻,彼此越接近,越能夠清醒地看到對方的缺點。
漸漸地,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接受對方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
種種問題開始出現,于是,爭吵、冷戰、逃避,拼命地想改變對方, 或者干脆離婚......
擁有幸?;橐龅姆蚱尥瑯右鎸@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同的是,他們懂得怎樣面對婚姻出現的問題,使婚姻保持幸福穩定,而不是逃避,更不會輕言放棄。
換伴侶只是一種逃避,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有句話說的真好,“如果你還沒有學會游泳,換個泳池就幸福了嗎?”
三是持續的學習成長,跟上時代的步伐。
前不久,一位女士留言說,“這些年,我一直忙著操持家務,可現在我覺得自己太過時了,和孩子、愛人在一起沒有共同語言,他們都不愿理我,我不會用微信、支付寶,不會網上購物,看電視節目也總是愛看幾十年前的《我愛我家》之類,我覺得自己要被家庭拋棄了,我該怎么辦?”
時代在進步,愛自己就是要持續的學習和成長,讓自己更自信,內心更強大。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