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媽寶男“指的是那些什么都以媽媽為中心的兒子。
日本NHK電視臺曾經在路邊做過關于男性成年人對母親的感情,發現大多數人和母親的關系完全超過常人的想象:
1. 逛街只和媽媽去;
2. 出國留學也要母親陪讀,睡一張床;
日本的一項調查節目中,也做過類似數據:
在2018年的調查中,大約有500萬 年齡35-55歲的 日本人與父母同住在一起,其中專門啃老的人群有120萬,約占日本人口的1 %。 這群啃老人群,長年呆在家中,3個人里就有1人依靠高齡父母的退休金與儲蓄存款生活。
一些日本企業為了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切實留住人才,會允許直接將媽媽帶到公司來上班,通過媽媽來了解員工的想法,部分用人單位還會為了招人才,將員工的媽媽一起聘請,以達到人員優化。
而通過大眾的態度,可以看出很多人對于男性與媽媽過于親密的舉動其實還是有些反感的。尤其是已經有了伴侶后,更是讓人介意。
其主要特點就是明明人格上已經完全成熟,但是心理上還未斷奶,過度依賴母親,跟幼童一樣完全服從媽媽的要求。
他們遇事沒有主見,大大小小的情況都要詢問媽媽的意見,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擇偶就業,很多寶媽男在選擇一生伴侶是也完全尊重媽媽的意見,媽媽說不行就不行,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將媽媽掛在嘴邊,部分媽寶男在進入社會后還是會經常依賴媽媽,將媽媽的話奉若神明,毫無獨立思考能力。
在發生婆媳矛盾時,毫無疑問地站在媽媽那邊,就算是媽媽的錯也會袒護媽媽,如果是妻子的錯,更加不用說馬上和媽媽一起罵妻子。
芒果熱播的一檔真人秀節目《我家那小子》,曾在網絡上引起很大的反響。綜藝里面朱雨辰媽媽令人窒息的愛,牢牢的包裹著兒子。
他媽媽表示自己每天凌晨4點起來幫兒子熬梨汁,堅持了十多年;兒子在北京工作,她搬到北京陪著;兒子想自己做飯,他說太辛苦,寧愿自己累點也要幫兒子做好飯......
她只有一個理念,就是“兒子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朱雨辰曾交往過兩個很有名氣的女演員, 湯唯,姜妍,都被他的媽媽成功拆散。
朱雨辰也試圖反抗過,最后都拗不過媽媽以死相逼,被一步步同化變成媽寶。
當朱媽媽做這些事情時我們不禁要問:
朱爸爸呢?老婆把一切都給了兒子,拍戲都要跟組,41歲的朱雨辰被這份母愛折磨的痛苦不堪,爸爸去哪了?
中國古代也有一位媽寶男,詩人陸游,他和唐琬的愛情故事都在一首《釵頭鳳》里,一對恩愛夫妻,婚后甜甜蜜蜜,拆散他們的王母娘娘正是陸游的親媽,沒有其它原因,只是因為她看不慣唐琬,覺得陸游是因為唐琬不思進取。
陸游的聽話順從最終害死了唐琬,唐琬的抑郁而終,罪魁禍首是陸母,陸游則是幫兇。
父姓的缺失,母親有恃無恐,不愿與孩子分離。
父姓指的不是一個實在的父親,而是一個父親象征性的功能,或父親結構的象征性功能。
拉康將這種象征的父親稱之為“父姓”。
父姓 = 法則
而父姓的意義就在于給予兒童一種律法、一種欲望的法則。
這個時刻代表著兒童接受了父姓的閹割,也就因此進入了一個象征的秩序,即從想象界到象征界。
這個時刻也對應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所提到的原初壓抑的過程。
每個人都需要“溫柔堅定的一刀”
在俄狄浦斯情結的三個時刻中,第二時刻父姓介入到母子關系中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這種介入的成功與否標志著俄狄浦斯情結是否朝向正常的方向發展。
法國精神分析家 多爾多曾說:
有的父母需要他們的青少年還是小孩,因為這樣會給他們一種地位,父母的地位。
失掉這個地位的想法或者感覺到孤單的想法使他們驚慌失措,因此他們就拼命抓住他們的孩子。
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處在父母這對配偶或者是單親的感情生活唯一的中心,這是可怕的。
不再像我們還小的時候那樣愛父母了,這是向他們致敬,這也剝奪了他們的某種東西。這是為在人生的軌跡中前進所付出的代價。
朱雨辰們需要承認:
我們不能像小時候那樣去愛父母了,因為我們長大了,父母不愿承認也罷,是他們的事,朱媽媽這個身份也不是女性唯一的身份,她同時是朱爸爸的妻子,是某一個單位員工,朱雨辰已經不需要她這樣用對待幼兒的方式對待他,老娘不退休,新娘難進門。
規則的建立是保護每個個體的成長和發展的,它的破壞和缺失,會讓我們每個人付出慘痛的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