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都關注了昨天 08:01
作者| 何較瘦
來源| 歷史教師王漢周
劉表劇照
劉表出身應該說挺好的。
漢室宗親,
魯恭王劉余之后。
早年血氣方剛,參加過學生運動,與宦官抗爭,博得了江湖名望,成為大將軍何進的下屬。
一個偶然的機會,成為了荊州刺史。
漢靈帝初平元年(190年),原荊州刺史王叡被長沙太守孫堅火并,孫堅的本意是自己吞下荊州,不料中央行政效率更高,直接安排劉表繼任。
由于荊襄地面土匪太多,劉表只好匿名喬裝,悄悄赴任。
劉表很有些血性和理想,面對荊州當地“黑社會”泛濫的情況,廣施仁德、收買人心,很快穩定了局面。
相比其他州的動蕩,劉表不喜歡折騰。
當各路諸侯都在勠力討伐董卓,唯獨劉表不表態,還趁火打劫地干掉了孫堅,將原先被孫堅送給袁術的南陽郡,重新納入荊州范圍。
至此,相比中原其他地方的混亂與危險,地處長江腹心的荊襄一帶,簡直成了士大夫眼中的天堂。
首先是區位優勢:
諸葛亮后來在《隆中對》里形容“此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這就使得占據荊州的人,能夠收放自如、靈活機變地調整對外政策(劉表顯然不是這類一頭腦靈活的人);
其次是物產豐富:
荊州在漢末十三州里,面積排得上前三,更兼地勢平坦,境內江湖眾多,農業條件得天獨厚,運輸事業也搞得蒸蒸日上;
第三,遠離戰亂:
從黃巾起義開始,廝殺火并的事兒絕大多數都發生在長江以北,荊州就是個“世外桃源”,百姓生計起碼無憂。
第四,政通人和:
劉表奉行的儒家的德治,寬松和諧,吸引了一大批優質人才落戶荊州。這其中就包括司馬徽,諸葛亮,徐庶,崔鈞(崔州平),孟建(孟公威),石韜(石廣元)等外埠精英人士,再加上劉表把常駐辦公地點挪到了襄陽,襄陽本土也有不少人才脫穎而出,如龐德公、龐統叔侄,馬良、馬謖兄弟,蒯良、蒯越兄弟,黃承彥,蔡瑁等。
應該說,劉表占據荊州的初始階段,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
劉表畫像
這樣的劉表,為什么在后人的一貫印象中會是個“漂亮的草包”?
01
胸無大志
劉表在安撫人心方面的確有一套,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早年搞學生運動那會兒還是個積極分子,隨著年紀的增長,愈發看重“政治立場”這幾個字。
東漢儒學推廣搞得有聲有色,國家治理理念奉行儒家仁政,并通過教化推廣到地方。
劉表是這一思想的堅決執行者,借此為荊州大力引進儒家飽學之士,還撥公款、蓋學校,為普通百姓講授《四書》《五經》。
劉表自己也手不釋卷,特別是讀到“中庸”一章時,對這種“儒家最高道德標準”十分認可。
他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一些做法,是不是過于直接露骨地表達出某種喜好?
是不是要淡化這種態度而用中立模糊來替代?
張濟
恰好,董卓舊部張濟在北方混不下去了,率領一只人馬潛入荊州境內,他原以為劉表沒什么動靜,是個軟柿子,便大張旗鼓地打劫,結果反被劉表部下殺死。
消滅了一支境外勢力,下屬都向老大表示祝賀。
劉表卻表示很難過:“張濟是窮途末路才來到荊州,再怎么說也是客,在主人的無禮逼迫下送了性命,這并非我的本意!因此,我不接受各位的祝賀,只接受你們的吊喪。”
同時還撫慰了張濟的侄兒張繡,主動把宛城讓給他暫住。
不久,漢獻帝在曹操的脅迫下,遷都許昌.
劉表秉持忠義,提升了朝貢規格,強調“只有一個中央”;
但背地里,他卻與盤踞河北的袁紹互通有無。
有個叫鄧羲的謀士勸劉表:這種腳踏兩只船的行為很無恥。
“這樣做沒問題啊,不知道閣下為啥看不慣我?”劉表腦袋里充滿了問號。
鄧羲大概也明白了老板的路數,干脆稱病辭職,溜了溜了。
想兩面討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02
沒有肚量
其實,劉表保持中立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另一方面是想玩兒權力制衡。
張繡
他收留張繡,是讓他在宛城充當自己與曹操之間的“緩沖帶”;
交好袁紹,也是為了讓他在北方絆住曹操。
小算盤打得噼啪響。
可張繡實力就一般,在兵鋒面前直接選擇了投降。
若不是曹操自己作死,睡了張濟的孀妻,惹怒張繡在宛城搞了一場偷襲,張繡根本占不到便宜。
待曹操緩過氣來,認真玩兒,張繡又口稱招架不住了。
但此時的劉表想用最小的成本收割最大的利益,為救張繡惹怒曹操,不值得!
于是,張繡孤懸于荊州外圍,硬扛了一年后,又一次投降了。
這次是真的投降了。
袁紹
至于袁紹,整個黃河以北幾乎都是他的地盤,實力很強,可就是優柔寡斷、不會用人,始終打不開局面,倒是讓曹操有了可乘之機,步步為營,幾場較量下來,雙方僵持在了官渡。
雖說袁紹的執行力差點兒,思維還是蠻清晰,他寫了一封信給劉表,希望老哥你從南邊給曹阿瞞的屁股來上一下,不用太大勁兒,只需一下,就可以改變北邊的局面。
劉表收到信后,咨詢蒯越、韓嵩等人的意見。
這幾位口徑一致:應該有所行動,不管是幫袁紹打曹操,還是幫曹操打袁紹。
輪到老板拍板了,劉表不好意思地一笑:“其實我想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哎喲,我的主公哪!”韓嵩差點沒哭了。
韓嵩
“豪杰并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與將軍。”
——《三國志 劉表傳》
現在您占據荊州,至少也有十萬人馬,足可與袁紹、曹操較量一番。
現在天下的權重就在您身上,就像當年劉邦項羽決戰時候的的韓信。
要不,您就趁火個打劫,撈一把也是可以的嘛。
至少也該表表態嘛,挺誰。
不然兩家打完了,都會怨恨咱,但時候就會弄得里外不是人。
“見賢而不能動,請和而不能得,此兩怨必集于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
——《三國志 劉表傳》
依照韓嵩等人的想法,曹操比袁紹更得人心,若老板真的想提前退休,倒不如宣布歸附曹操。
依照阿瞞哥的性格,必定不會虧待劉表。
劉表拿不定主意,打算先讓韓嵩去許昌探一下虛實。
韓嵩一陣苦笑:“主公啊,按我的意思,您直接投降就是上策,若猶豫不決,我到了那邊,一不留神再被封個一官半職的,我就是朝廷的人了。”
劉表承諾,一旦有上述情況發生,不會為難他。
一個多月后,韓嵩掛著漢獻帝授予的侍中(虛職,相當于皇帝的侍從)和零陵太守(零陵屬于荊州,實銜)的文書印信,屁顛屁顛回來了,順便把曹操吹了個天天幻亂墜。
劉表還是忍不住的,火往上撞,打算殺了韓嵩。
堂堂老大,居然言而無信。
韓嵩也不爭辯,神情自若準備去挨刀。
劉表的后妻蔡夫人,為此出面求情,她認為韓嵩是個賢能忠誠之人,如果殺了,反而有礙劉表尊賢的名聲。
有點怕老婆的劉表,這才饒了韓嵩死罪。
03
不會用人
如此這般,大V“荊州劉表”掉粉是必然的事了。
本來僑居在荊襄的司馬徽、龐德公、諸葛亮等人,都圖個潛龍在淵的想法,希望有朝一日飛龍在天。
可劉表的一番神操作傳播開來后,大家都很失望。
司馬徽
司馬徽本來是有機會出山的。
有人曾向劉表推薦過他,劉表特意上門“面試”。
司馬徽生性閑散,不受約束,遇到誰都是一副樂呵呵的笑臉,對人只說好話。特別是了解劉表聽不得不同意見后,更是抱定“打死我也不說”的態度,與劉表軟磨硬泡。
劉表討了個沒趣,回去就把推薦人罵了一通:“我看這個司馬徽就是庸常的小書生嘛,哪里有什么大才?”
襄陽的“在野名士朋友圈”每天都被刷得熱火朝天。
司馬徽與劉表的這一番尬聊,自然也就成了圈內八卦。
司馬徽拍了拍龐統、諸葛亮、徐庶、崔州平幾位:“與劉景升打交道要謹慎吶,這個人自己沒覺悟,反倒嫌棄人家無才無德。”
這幫年輕人一向推崇司馬大哥,紛紛點贊。
不久,徐庶率先投奔了從北方避禍過來的劉備。
劉備勢單力孤,急缺智慧型人才,很器重徐庶。
徐庶一激動,又推薦了諸葛亮。
劉皇叔“三顧茅廬”讓襄陽名士朋友圈又一次刷了屏。
諸葛亮
后來,諸葛亮在《出師表》里自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姿態做得很足,但暴露了小心機。
前半句說得在理,他的確是于亂世中,尋找到襄陽這塊相對安全的地方;
可絕非“不求聞達于諸侯”,否則就解釋不了為何遇到劉備的盛情相邀時,毅然出山。
這里的“諸侯”,其實是說劉表。
諸葛先生的本意,肯定還是“渴求聞達于景升”滴,只是韓嵩、司馬徽的案例實在過于驚悚,所以也就口是心非地喊出“不求聞達于(此)諸侯”了。
嗯!敲黑板了,“諸侯”在這里是單數形式哦!
04
很難說劉備一開始他沒有吞并荊州的打算,但至少是站在了劉表的角度替他考慮問題。
老哥,趕快出兵吧!曹操已經快把袁紹給解決了,趁現在尚在遼東,咱出兵抄后路,這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劉表與劉備同為漢室宗親,表面關系蠻和諧,可他知道這位本家具有超強的折騰屬性:碰不得!
說不定哪天就找上你碰瓷,成為他創業的炮灰了。
所以,劉表只讓劉備駐扎到邊境的新野,替自己看家。
好時機總是轉瞬即逝,等到曹操拿下整個北方,回轉許昌,開始磨刀霍霍向荊州時,劉表后悔了。
劉備
劉備那個失落呀,他強裝笑臉安慰劉表,同時也是自己騙自己:“現在天下不太平,這樣的機會肯定還會有,只要以后好好學習,努力把握就是了。”
時機可以等,可時間卻等不起了。
不到一年,劉表身患重病,又面臨繼承人的選擇問題,同時,曹操也正式表達了南下的愿望。
內憂外患之際,蔡夫人、蔡瑁姐弟搶占先手,以次子劉琮取代長子劉琦,人心盡失。
劉表也為此耗盡了最后一絲精力。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兵不血刃地從劉琮手里拿下荊州。
從此,圍繞荊州,將是另一個關于人品與權謀的較量了。
劉表在曹操發兵攻荊州時背疽發作,病死。
05
郭嘉曾不屑地說:“表,坐談客耳。”
曹操也不屑地說過:“自首之賊也。”
也許就會因為胸無大志,沒有肚量,不會用人...
所以后人或覺得劉表是個與袁紹并列的“漂亮的草包”。
曹操
許劭給曹操的評價是“治世能臣,亂世奸雄。”
在治世與亂世兩種舞臺馳騁,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也包括劉表。
但他至少符合了這句話的前半句。
先治貪暴,再行仁義。愛民養士,圖存于虎狼之間。
這是劉表的仁義,而且做得很好。
很可惜這種桃源鄉無法長久存在。
沒人能在滾滾洪流中獨善其身。
這種仁義也就成了劉表的罪。
賈詡說:“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
無能為也。
對于有“牧民之德”的劉表,
這是件很可悲的事!
劉表
人無完人嘛,該夸也得夸夸:
當之無愧的荊州牧;
有自知之明的軍閥;
標準的儒學士人;
最后的守土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