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有這樣經典的一幕:張無忌勸說周芷若勿需理他人對二者關系揣測的言語,后者卻道:“倘若我問心有愧呢?”。這一句話將周對張的情刻畫得凄厲而深沉。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里總會想,他們的感情真的就這樣結束了嗎?為什么后來的趙敏才是和張走到最后的人,她有什么獨特的魅力?這就需要我們來認識一下社會心理學中非常關鍵的一個名詞——人際吸引。
人際吸引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納和喜歡,是人與人之間在情感上建立連接的現象。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一種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人際吸引并非很多人理解的單個人所具有的魅力,一切人際關系的建立都是雙方交互作用的結果。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每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重復兒時與重要他人的關系模式。關于人們更喜歡什么樣的人,心理學中常存在更有能力和更熱情這種社會知覺層面,以及相似性和互補性這種個體層面的兩種爭議。
作為社會知覺的兩個基本維度,熱情是對意圖的感知,如友好、助人、真誠、可信和道德等都屬于熱情范疇,能力則是對實現這種意圖的能力感知,如智力、技能、創造性和高效率等。
像是現在飯圈文化或很多女性身上常有的“慕強心理”就較好地反映了部分人對有能力的人的欣賞,而這類人往往自己也不差,久而久之人際吸引就建立起來。
而Abele等人的雙視角模型早就指出,當我們在感知他人時,感受他人的熱情要比感知他人的個人能力更重要。
同時,體現熱情的助人、友好等往往是外在能一眼捕捉到的,對能力的感知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需要更多的認知資源。
而人是傾向于規避資源損耗的,因此個體在交往中往往會被更容易捕捉到的對方的特點所吸引,并且這種特點很可能會受社會知覺中的首因效應和第一印象原則加重從而進一步完成接下來的人際交流逐漸達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接納和喜歡。
因此,目前心理學中較為一致的觀點是熱情的人更具吸引力。但這并不是說人們不看重能力,具體情況還與具體的個人經歷等有關。
相似還是互補一直都是人際吸引中難以得出定論的問題。
社會心理學中認為,相似性能引起喜歡,反過來喜歡也能引起相似性。而人際吸引中的互補因素,往往在感情較深的朋友、夫妻間發生作用,指交往雙方的需要和滿足途徑正好成為互補關系時,雙方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一般而言,當交往雙方社會地位接近或平等,社會角色作用相同時,如通常的友誼關系,決定人際吸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相似性。當互補涉及人際吸引中最關鍵因素或社會角色相互對應時,互補就成了影響人際吸引的主要因素。
現在再回過來分析為什么作為青梅竹馬的周芷若并未和張無忌在一起,而后來的趙敏卻抓住了張的心,除了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趙是一個“心中有乾坤,手中有本事”的人,她的勇敢、堅定是對張感情中最好的補充。所以張才會在她面前表現出更為真實、幼稚、孩子氣的一面。
總之,無論是你在人際交往中更看重能力還是熱情,更需要相似還是互補的人,和你建立人際關系互相吸引的人一定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你獲得自我價值感,確立安全感,同時又能讓你平衡好自己的交往和獨處需要。
凡是無絕對,人際交往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際吸引的本質是雙方是快樂的。祝愿你早日遇上和你在同一個溫存氣場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