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一場疫情使全球陷入不確定性之中,有關新聞從不間斷,所有這些都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傷害,特別是加重了孤獨感。長期的孤獨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會減弱免疫系統。那么,這種感覺是如何作用于我們的身體和大腦的呢?文章原標題How loneliness could be changing your brain and body,作者為Erin Carson。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人們就已經感覺很孤獨了。在這場疫情把人們困在家里,讓接近他人變成一種令人緊張不安的事情之前,研究人員已經意識到,美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孤獨。
從醫療保險公司信諾(Cigna) 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可以發現,在接受調查的2萬名美國人中,有54%都表示自己感到孤獨。在一年多的這段時間里,這一數字已上升至61%。18到22歲之間的Z世代年輕人被認為是最孤獨的一代,甚至超過了嬰兒潮一代、X世代和Y世代,盡管他們之間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的年輕人都要頻繁。(注:1. Z世代是盛行于美國及歐洲的用語,特指在1990年代中葉至2000年代中葉出生的人。2.美國嬰兒潮特指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664"現象: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嬰兒潮人口高達7600萬人,這個人群被通稱為“嬰兒潮一代”。3. X世代專指1965年~1980年出生的人,詞匯最先出現在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的相片特輯中,他用這來形容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生的一代。4. Y世代,又叫千禧世代,一般指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人,是源自美國文化對一個特定世代所習慣稱呼的名稱。)
信諾的首席醫療官道格·內梅切克(Doug Nemecek)表示,孤獨感已如流行病一般存在。
更糟糕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長期持續的孤獨感可能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都有害處。
信諾那項研究中還將孤獨感相關的健康風險與吸煙和肥胖癥相提并論。
2018年《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寫道:“想象一種會讓一個人變得易怒、抑郁、以自我為中心,還導致早亡風險增加26%的情況。”
但這是一個奇怪的時期。由于新冠疫情,與他人保持距離已是保障健康最安全的方式,盡管這實際上會加劇人們的孤獨感。但這段時間也給了你一個新理由來思考孤獨是如何影響你的一切:從你的大腦,到心臟,再到你的免疫系統的。
孤獨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與朋友和家人分離的場面,但這種感覺比周五晚上沒有計劃或者是單身的人去參加婚禮要深刻得多。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成為群體的一部分意味著有了保護、要分擔工作以及增加生存的幾率。畢竟,人類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變得成熟,我們都需要自己的部落。
“當我們不屬于某一團體時,我們會感到非常苦惱,” 楊百翰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朱莉安·霍爾特-倫德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dstad)說,“我們必須要在沒有他人幫助的情況下完全靠自己來應對環境,這使我們的大腦處于警覺狀態,同時大腦還會發出信號讓我們身體的其他部分也處于警覺狀態。”
始終處于那種高度緊張的警覺狀態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根據美國梅奧診所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說法,長期接觸皮質醇和去甲腎上腺素這樣的壓力荷爾蒙會導致失眠、體重增加和焦慮。
霍爾特-倫德斯塔德教授指出,這次疫情可能是許多人一生中壓力最大的一次經歷。日常生活被顛覆,失業率飆升,全世界有成百上千萬人受到感染。通常,像這樣的巨大挑戰會讓你向家人和朋友尋求安慰和支持。但由于病毒的性質,人們至少在物理接觸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立無援,這也讓我們應對起來要更加困難。
孤獨幾乎與每個人都相關,但科學家們仍在努力了解它是如何影響健康的,以及為什么會影響健康。這項研究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孤獨是一種無法真正被衡量的主觀感受,即使觀察一個人社交網絡的規模也不能衡量他的孤獨程度。
霍爾特-倫德斯塔德教授表示,可以在調查中詢問人們的感覺如何,要么直接問他們(你多久會有一次感覺孤獨的情況?) ,要么間接提問(你覺得自己缺乏陪伴嗎?)。
NASA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隔離和禁閉對宇航員的影響,得出了一些與無數其他研究相同的結論:與他人隔離的生活環境會導致認知和行為問題。然而,也有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孤獨以及它影響我們身體的方式。
這可能意味著要觀察大腦。
芝加哥拉什阿爾茨海默癥中心(Rush Alzheimer's Disease Center)的研究人員對823名老年人進行了為期四年的研究。他們使用問卷來評估孤獨感、癡呆癥和阿爾茨海默氏癥,同時也對參與者的思維、學習和記憶進行測試,并將孤獨感評分定為1到5之間。他們發現,一個人的孤獨感評分每增加一分,患阿爾茨海默氏癥的風險就會增加51%。
他們對研究期間死亡的人進行了尸檢發現,孤獨并不會導致“與阿爾茨海默癥相關的標志性腦部變化,包括出現斑塊和神經元纖維纏結,或因大腦供血異常而受損的腦組織。”然而,參與這項研究的一位研究員羅伯特·S·威爾遜(Robert S. Wilson)表示,孤獨可能會使人們更容易為“與年齡相關的腦部病變帶來的害處”所影響。
石溪大學綜合神經科學教授圖爾汗·坎利(Turhan Canli)說:“孤獨(可以)是認知能力加速衰退的一個有效信號。”
孤獨到底是如何與健康問題聯系在一起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坎利說,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一個人感到孤獨、對自己感覺沮喪,他們就不太可能會照顧好自己。他們可能吃得不好,喝得太多,擔心得太多,而睡得太少。但像這樣的習慣可能會對他們產生長期的影響。。
坎利還談到了他和拉什阿爾茨海默癥中心的另一位研究員大衛·班尼特(David Bennett) 共同參與的工作,他們在這項工作中探索了孤獨或不孤獨的人不同基因的表達方式。
大約30年前,班尼特開始了一項縱向研究,參與者不僅同意每年進行一次身體和心理檢查,而且同意在死后捐贈他們的大腦。研究人員觀察了參與者大腦中與認知和情緒相關的兩個區域發現,與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炎癥性疾病相關的基因會在那些比較孤獨的人身上得到表達。
“這些不同的基因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個相互影響的網絡,”坎利說,“這也許就是這些疾病都可能表現出孤獨的潛在原因。”
這并不是說孤獨會導致心臟病。我們還有更多的研究要做,包括遺傳性在基因表達中扮演的角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位名叫史蒂夫·科爾(Steve Cole)的研究員在早先的研究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在持續孤獨的壓力下,某些荷爾蒙的釋放可能會激活與健康問題有關的某些基因。
坎利表示:“主觀體驗必須以某種方式在大腦中轉化到生物學層面,這就是我們正要研究的內容。”
如果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關系,有朝一日可能會影響為治療患者而設計的療法。
盡管各州開始放松對餐館、酒吧和其他公共場所的禁閉令和限制,但保持社交距離在社會中可能帶來的影響尚不得而知。今年4月,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斷斷續續社交距離的保持可能有必要一直持續到2022年。
NASA宇航員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在太空中待了340天,他在3月份為《紐約時報》寫了一篇文章,根據自己的經歷提供了一些建議。凱利建議寫日記,堅持自己的時間表,培養一個愛好。
信諾的首席醫療官內梅切克注意到,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是,了解他人的感受, 開放而坦誠地談論孤獨的感覺,同時消除這種感覺帶來的污名。
“我們需要接觸一些朋友,確保我們保持這些連結,并與他們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他說,“對我們所有人來說,貼心詢問別人的感受非常重要。”
譯者:Yoyo_J
本文來自翻譯,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