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省市的高考成績陸陸續續公布,高考生們迎來了一個幾乎不亞于參加高考的挑戰:填報志愿。高考生們要做出決定:自己將去往哪個大學、哪個專業度過四年。
根據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生涯發展階段按年齡特征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與退出五個階段。15-24歲一般處于探索階段,高中生正處于探索階段的嘗試期,開始在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收集信息,根據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個人特點選擇和發展工作技能[1]。
帕森斯在《職業選擇》中提出了特質因素理論(又稱為人-職匹配理論),特質指的是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個體特征,因素指專業訓練、就業機會等個體取得職業成功所應具備的資格或條件。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各種人格特質有其適應的職業類型,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的人格特質選擇匹配的職業類型,就更有可能獲得職業成功[2]。
高考生們需要在充分探索和了解自己的特質,并收集相關的職業信息后,整合特質和因素的信息選擇適合的大學和專業,為將來從事匹配的工作做準備。
那我們要如何了解自己的特質呢?我們可以通過自我分析、他人評價及社會實踐等方式,全方面地了解自己。
自我分析方法包括成就回顧法和心理測量法[3]。成就回顧法是通過回憶人生歷程中,自己在學習、生活、人際等各方面有成就感的事件,分析其發生的過程,并概括自己在這件事中體現的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個人特質[4],例子如下圖所示。
我們也可以通過心理測量技術輔助認識自己。在生涯領域,我們通常可以通過人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的測評來了解自我。
性格是對自己、他人的態度和行為體現出來的好惡、趨避等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傾向。我們在介紹自己的性格時,可能會告訴別人,自己是屬于哪種人格類型,也可能用多個形容詞來描述自己的特點。前者把人格根據某些標準劃分為多個類型,一個人只屬于其中的某個類型,這是人格的類型論;后者用多個基本的特質來描述人格,每個人都在各個特質的維度上占據一個確定的位置,這是特質論[5]。
超過80%的世界百強企業都在使用的MBTI,是邁爾斯(Myers)和布里格斯(Briggs)基于心理學家榮格(Jung)的性格學說編制的人格類型測驗。MBTI根據獲取能量、體驗世界、決策依據、生活方式四個維度把人格分為16種類型,但這個測驗在科研中并不受認可(請戳:INTJ、ENFP……這個測驗火就一定科學嗎?| 不夠靠譜的MBTI)
目前心理學研究使用比較廣泛的“大五”人格測驗(Big Five),從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經質5個維度測量人格特質(更詳細的介紹請戳: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心靈海洋」大五人格)。
上述兩種人格測驗都是自陳式測驗,即自己根據題干關于行為和心理的描述,報告符合自身描述的答案。還有一種比較有趣的人格測驗是投射測驗,它只給出一些模糊的問題(如幾何符號),讓你進行描述和解釋,更多介紹請戳網易云心理繪畫,畫出你的潛意識?這投射可信嗎?
興趣是自己愿意主動投入,能夠獲得快樂,甚至到忘我狀態的活動。霍蘭德的職業興趣類型理論認為,大多數人的興趣可以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與常規型六類。興趣類型不同,行為偏好就不同,適合的職業環境也不同。
霍蘭德編制的職業興趣測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興趣類型,并找到相關的典型職業[6]。(關于職業興趣測驗的更多內容請戳:高考生們,職業興趣測驗了解一下 | 職業傾向測試指南)
能力是人們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需的主觀條件,能力會影響我們的活動效率。關于能力的理論和測驗有很多,其中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把我們的能力分為語言、音樂、空間、邏輯、運動、自然、內省和人際智能[7],多元智能量表遵循多元智能理論編制,可以分析個人多元智能的發展分布,幫助了解自己的優勢智能、中性智能和相對弱勢智能。
我們和我們的家長、老師,往往都習慣于拿我們跟別人比較,容易讓我們忽略自己的優勢能力。很多人只是不清楚自己的優勢能力,并非不具備優勢能力。在現代社會,很多工作都需要我們具備和發揮多種能力,因此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探索和培養我們的能力。在了解自己的優勢、弱勢能力后,我們可以提升已有的最強能力,讓它變得更強;也可以提升目前較弱的能力,讓它變得比較正常。
如果把我們的生涯比作一輛行駛的汽車,那么我們的興趣就像發動機,為我們提供前進的動力;能力像車輪,提供行動的保證;價值觀像方向盤,引領前進的方向[8]。價值觀是衡量職業優劣和重要性的內心尺度,也就是個人對什么工作“好”、值得做的看法,它會影響我們的職業方向和目標選擇[9]。
價值觀不同的人即便選擇同一崗位,他們的職業發展可能大相徑庭。比如都從事研究員的工作,一個看重“創造”這種職業價值觀的人,可能更希望在這個崗位上不斷提高職業技能,有更多的新發現或新發明;而看重“權力”的研究員,會希望自己提高管理能力,晉升到管理層策劃、分配工作。常用的職業價值觀量表包括羅克奇職業價值觀測量和舒伯職業價值觀量表。
除了自我分析,我們還可以通過家長、同學、老師等的反饋了解自己,也可以通過見習和實習等實踐活動,了解自己在職業環境中體現出來的特質。
在充分探索和了解自己,并收集得到大學、專業的相關信息后,高考生們可能會糾結,幾個不同的大學和專業要如何比較,并做出最終決定呢?
當然,我們可以采取直覺型決策,傾聽內心的聲音做出當下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也可以列出各個選項的優缺點,綜合考慮和比較。下面推薦兩種決策分析方法,供各位高考生參考,包括漏斗式排除法和決策平衡單[10]。
顧名思義,漏斗式排除法就是通過一定標準依次排除最不可能的選項,最終余下最優選項。
第一步:寫出最重要因素,排除最不可能的選項;
第二步:列出次重要因素,排除猶豫的選擇中相對不適合的選項;
第三步:列出第三重要因素,最終確定選擇。
決策平衡單是通過賦值打分,比較權衡每個可能的選擇的得失利弊,做出最終決策的決策方法。
第一步:寫下所有的備選項;
第二步:列出需要考慮的因素;
第三步:賦予因素權重,代表該因素對所做選擇的影響程度;
第四步:評估備選項在每個因素上的得分;
第五步:計算各選項在每個因素上的加權得分(原始分×權重);
第六步:計算總分,并排序。
刻在希臘德爾菲神廟石柱上的“認識你自己”提醒我們,千百年前人類就知道,探索和了解自己是人生的重大課題。曾經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哲學家薩特曾經說過,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我們未來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需要決策的時刻,掌握了自我探索和決策的分析方法,能讓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最適合的決定。